近五年来曹植研究综述
摘要:曹植一直是文人界孜孜不倦地研究的对象,近五年来也出现很多新的研究观点。
对曹植个人,文学创作与其他诗人比较的研究论文层出不穷,我们应该对这些研究结果进行系统的学习与认识。
关键词:曹植近五年综述
一、木斋新说的出现与讨论
木斋在2009年出版的《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一书中以丰富翔实的资料、新颖独到的方法论证了五言诗成立于建安十六年之后,“穷情写物”
是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的共同审美风范,以及古诗十九首应为曹植等曹魏诗人的作品,并提出曹植与甄后的恋情是曹植创作的灵感来源与主要内容。
此说一出,在学术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各学者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陈怡良在《疑案破解既有成文学史理当改写——以木斋(古诗十九首)之研究成果为例》(《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02期)中写道:“笔者个人以为木斋提出植、甄二人之隐情事,颇能自文献所记、史实所录之种种蛛丝马迹,确信有诸多疑点,使人不得不随之起疑,而认定植、甄二人,或有可能发生恋情”、“木斋运用以诗证诗"以史证诗"的验证方法,来推论与分析,发现曹植诗中,出现三十余句与《十九首》苏李诗相似相同的诗句,特别是出现在汉魏之际,由曹植才开始遣用的语汇,竟达十二个之多,此一事实,基本上已可说明《十九首》中的部分作品,其作者应该就是曹植”。
表明自己支持木斋的观点。
黄坤尧在《汉魏五言诗的成立与木斋新说的思考》(《中国韵文学刊》201年01期)认为木斋只是在个人的理解层面自圆其说,以张衡《南都赋》为例,摹写宛地十分详尽,自是东汉的盛世之作,木斋订为曹植在太和六年二月在洛阳所作,可能跟整首诗的气氛情绪不能配合。
所以作者宁愿维持《文选》原来的格局和安排,《文选》的编订者看到的资料较多,相信还是比较慎重的,除非有突破性的证据,否则要归入曹植名下,目前恐怕还是有些难度。
袁济喜在《“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木斋先生《古诗十九首》主要作者为曹植说商兑》(《中国文化研究》2013年04期)认为从根本上来说,所谓曹植与甄氏的恋情与隐情等,完全是魏晋以来笔记小品的产物。
对木斋先生将明帝与曹植的关系放大到因为甄氏的关系,进而推断明帝将原本存于世间的曹植中的与甄后的恋情的古诗十九首中的作品删削去掉,以证明古诗十九首的部分作品为曹植所作的观点,作者认为是缺少证据的臆测。
二、曹植与曹丕的比较
王亚洲在《历代诗文论中的曹丕、曹植诗文优劣之争》(《现代语文》2014年10期)总结了不同时代背景下对曹丕与曹植的评价:建安时代推崇曹植为多数;六朝时期对曹植的推崇与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待曹丕的态度,则更少了曹魏时的奉承之词,越发难见不带偏颇的公允之词;纵观唐宋时期的诗话与文论,多是抑丕扬植之说;明清时期曹丕的文学地位也有了前所未有的转折,甚至有了曹植不如曹丕的声音出现,但也有人对曹植持较高评价,形成矛盾对立;以郭沫若为代表的近当代学者提出了曹植诗歌的不足,为曹丕平反,肯定了其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张竞怿在《曹丕、曹植女性题材创作比较论》(《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提出曹丕以帝王身份写作女性题材,呈现出“男子作闺音”的现象,在总的风格情调上与《古诗十九首》相似。
在曹植现存的诗歌中关于女性题材的诗歌有十多首,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思妇闺怨,关注同情女性的不幸命运。
这类作品主要继承《诗经》、《古诗十九首》的现实主义传统;二是香草美人,此类诗歌系曹植借女性的情感经历寄托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孤苦悲怨之情。
王萍在《论“三曹”诗歌的艺术差异》(《名作欣赏》2013年01期)分别比较了“三曹”的诗歌风格、创作形式、表现手法,此处主要讲述曹植与曹丕的比较:诗歌风格,曹丕忧患在时光易逝,繁华不再,所以他的诗更关注自我敏锐的感受;曹植忧患在命途多舛,才不见用,所以他的诗有慷慨悲壮、热血中肠、富有气势和力量的一面。
创作形式,真正完整的七言诗是在曹丕笔下完成的,在七言诗之外,曹丕各种诗歌形式都曾做过大胆尝试,四、五、六、七、杂言无所不能;曹植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大力抒写五言诗的诗人,把五言诗推向空前的高峰,奠定了五言诗在诗坛的牢固地位。
表现手法,曹丕绝大多数作品“工于言情”,表达细腻,形神兼顾,特别擅长离愁别绪的抒写,造境艺术多以借景抒情为主;曹植的诗歌很多都是通过塑造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而自己则隐身于形象之后。
三、曹植个人研究
李洪亮在《曹植家庭变故考论》(《文化遗产》2011年04期)对曹植的家庭和生平做了系统的表达。
木斋在《采遗芙蓉:曹植诗文中的爱情意象——兼论建安十六年对曹植的意义》(《山西大学报》2011年05期)认为直到建安十六年,曹植才开始进入到真正意义上的五言诗写作和具有文学审美意义上的文赋创作,并逐渐形成针对甄氏的“采遗芙蓉”情结。
刘想在《试论曹植的文人特质》(《南方论刊》2011年09期)对曹植文人特质的形成、文人特征对曹植文学创作的影响、文人特质在曹植政治生活中的体现分别做了论述。
四、曹植文学创作的研究
对曹植各个方面的研究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研究曹植的文学创作。
韩军在《兼收并蓄与不断创新——曹植诗赋创作对前代诗歌的继承和创新》(《名作欣赏》2011年14期)中提出曹植的创作继承了《诗经》的赋比兴手法、“风雅精神”、引用手法,对比兴手法有所创新;在楚辞方面,对屈原创作动机及其表达情感方面还有象征手法有继承,还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的风格并有所创新;对《古诗十九首》的继承创新体现在五言诗,除此之外,曹植一些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歌意境,也体现了对《古诗十九首》的继承。
刘焕芳在《浅谈曹植诗歌中建功立业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认为曹植诗歌建中功立业思想的内容特色包括:叙志抒怀、以“离乱诗”反映现实、以“悲愤诗”发泄不能施展抱负的苦闷、以“游仙诗”寄托对建功立业理想的不懈追求。
认为曹植诗歌中建功立业思想的形成原因包括:建安时期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曹氏家族特殊社会地位的影响、曹植在文学方面才华卓越。
曹栓姐在《论曹植赋的诗化》(《中国韵文学刊2014年03期》)认为曹植
赋的诗化体现在曹植一副笔墨两处铺写、以情纬文、以文被质,对曹植诗化的原因还有影响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郑家刚在《曹植词赋中人物形象的文化内蕴》(《作家》2014年24期)中把集中研究了曹植词赋中的怨而不怒的女子群像和多维立体的士子形象两种人物形象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这些人物形象的文化内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