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概述
13、经验的交互作用原则。‚交互作用‛是 指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这个原则赋予 经验的客观条件和内部条件这两种因素以同 样的权利‛。它强调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性。 14、与教育相联系,这一原则要求教育过程 中应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与水平,顾及 儿童兴趣,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 主动性。
1、经验,不是通过感官被动获得的一些散 乱的感觉印象,而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 的过程,机体不仅受环境的影响,同时也 对环境加以若干改变,‚经验变成首先是 做(doing)的事情‛。 2、在经验过程中,我们利用既往经验造就 新的、更好的经验,‚于是经验这个事实 就含着它指引它改善自己的过程‛。
8、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并不意 味着一切经验都真正地具有或相同地起着教 育作用。经验和教育不能直接地等同起来。 9、任何对经验的继续生长起着抑制或歪曲 作用的经验,都是不利于教育的,所以仅仅 强调经验的必要性还不够,还应注意经验的 性质,应对经验予以选择。 10、‚以经验为基础的教育,其中心问题是 从各种现时经验中选择那种在后来的经验中 能富有成效并具有创造性的经验‛。
19、经验的改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经 验的改造可能是个人的,也可能是社会的。 „„进步的社会力图塑造青年人的经验, 使他们不重演流行的习惯,而是养成更好 的习惯,使将来的成人社会比现在进步。‛ 20、经验与民主的关系密切,民主意味着 对人的经验能力的坚信,这种能力产生目 的和方法,并通过这些目的和方法使未来 的经验更条理、更丰富,对民主的信仰就 是‚对经验和教育的信仰‛。
《大教学论》的第28章概述了 学前教育的内容,这部分内容 被后人命名为《母育学校》和 《世界图解》,是世界学前教 育史上的开山之作,后被译成 多国文字出版,被用作儿童启 蒙读物达200多年。
夸美纽斯 1592—1670年
在《母育学校》中,夸美纽斯阐述了儿童的价值,父 母的责任,学前教育的意义、任务、内容、原则、 方法,以及学前教育到学校教育的过渡与衔接问题 。详细论述了孕妇应注意的事项,母亲亲自哺乳的 必要性,学前儿童的饮食营养、生活习惯、运动、 游戏、玩具等。他特别重视儿童的活动与表现,这 个观点100多年后成为福禄培尔学前教育的中心思 想。《母育学校》这本不足5万字的小册子,其社会 教育意义已远远超出其本身。
1、幼儿园课程的本质是幼儿的学习经验。 2、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 在这里,幼儿园教育目的必须坚持幼儿中心本位。
(二)国外学前教育课程理论的发展
国外学前教育课程理论的发展,如果从1837年世 界幼儿园之父福禄培尔在德国的布兰根堡创办世 界上第一个幼儿园开始算起,至今只有160多年 的历史。 实际上,学前教育课程的理论与思想,早在17世 纪就已经产生了。 当今世界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与此有着割不断 的历史渊源。
1、起源阶段的世界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世界学前教育思想课程可以追溯到幼儿园诞以前 的17世纪。 从17世纪到幼儿园诞生之前,对世界学前教育课 程过较大影响的教育家或哲学家主要有夸美纽斯 、卢梭和裴斯泰洛齐。 他们虽然不是专门的学前教育家,但他们都直接 或间接地研究过学前教育,后来产生的学前教育 课程理论和思想可以从他们的教育思想中找到根 源。
课程
以个人发展 为出发点
人
社会
规格人 人
社会 社会本位
课程
遵循社会的要求
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任何专制的国家的教 育目的都是在极力降 低国民的心智。
——孟德斯鸠
孟德斯鸠 1689-1755年
三、幼儿园课程概述
(一)幼儿园课程的界定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 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 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夸美纽斯的课程观
1. 学前教育课程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课程? 夸美纽斯认为:儿童生活的前六年,是为以后学习 打基础的时期。这一时期儿童所接受的课程是简 易的实物课程。应教儿童认识石头、植物和动物, 儿童自身肢体的名称和用途,辨识光亮和黑暗以及 各种颜色;认识周围环境,如房间、农场等。
夸美纽斯把学前教育课程定性为实物课程,是基 于对幼儿、幼儿活动以及学前教育性质的认识。 他认为,“任何人在幼年时代播下什么样的种子, 那他老年就要收获那样的果实,诚如谚语所说:‘ 幼年的追求就是老年的爱好。’” 幼儿爱好活动,他的所有知识都通过感官获得。 因此,为学前儿童提供的课程就应是实物课程。
6、在教育上,学生‚从做中学‛‚从经验 中学‛就不仅仅是学知识,经验成为儿童 各方面发展和生长的载体。‚教育即经验 的改造‛中的‚经验的改造‛也就不只是 知识的积累,而是构成人的身心的各因素 的改造、生长。 7、经验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单是有机体 受着环境的影响,还存在着有机体对环境 的主动的改造。忽视经验的根深蒂固的主 动的和运动的因素,是传统的经验哲学的 致命缺点。教育ຫໍສະໝຸດ 生理人的发展社会化
心理
教育
外在刺激 影响力
人
主观能动 性
二、课程与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概述
是在实践过程开始时就存在于人的头脑 目的 中的、关于实践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表 象或观念。 出发点 出发点 (归宿) 目的是实践活动 的出发点和归宿。
圆满
教育目的
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期望 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 生怎样的积极变化或结果。
实物课程的具体内容包括: (1)自然事物; (2)光和光学方面; (3)地理学方面; (4)时间和年代; (5)家务和家庭; (6)国家及有关知识。 除此之外,课程还包括语言、体育、德行和德性训 练。 这些内容,也是母育学校所开设的课程。
2.学前教育课程的组织方式与教学方法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阐述了两个教学的基 本思想: 第一,一切教学必须依循自然的秩序; 第二,对儿童传授知识,必须依靠感官进行。 因此,他特别强调,对幼儿教育,第一年,必须在摇 篮里进行,让幼儿听大人唱歌和细语,带幼儿到大 自然中,尽量给予温暖和安全。 第二年,应经常与幼儿做游戏,或让他们自己玩耍, 跑动和追逐,并利用音乐及适合的图片,增进幼儿 的身心愉快。要发展幼儿的关观知觉能力,重视幼 儿的活动。
第一章 幼儿园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本质
1、课程的外在表现
curriculum
学习内容;学问和学科 教学计划、安排 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课程
课业 进程 程度
课业 外在 表现 进程 程度
学什么 怎么学 达到什么程度
问题:
课业 进程 程度 谁决定?
学习者自己
他人(国家)
2、课程的本质
课业
外在 表现
进程 程度
11、经验的连续性原则,意味着每种经验既 从过去经验中采纳了某些东西,同时又以某 种方式改变未来经验的性质。‚后面的结果 揭示前面的结果的意义,……所有这种继续 不断的经验或活动是有教育作用的,一切教 育存在于这种经验之中。‛ 12、连续性原则揭示了经验改造过程的前瞻 性。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看到一种经验所指 引的方向。‚不考虑经验的推动力,并且不 按照它所推动的方向去评判和指导经验,便 是不忠实于经验的原则。‛
15、客观条件不仅是指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 的物质条件,还指精神条件。总之,客观条 件是指对经验者(儿童)发生影响的一切外在 条件。 16、客观条件的选择不是随意的,必须顾及 经验交互作用另一方面的条件,‚选择客观 条件的责任同时就带来了解当时学生的需要 和能力的责任‛。
17、传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在于没 有提供经验的客观条件,而在于提供的这 种客观条件‚没有考虑到创造经验的另一 个因素:即受教育者的能力和要求‛。 18、传统教育提供的外部条件——抽象的 教材、死板的教法是与儿童的兴趣、能力 不相符合的,儿童受到压制。因此,机体 与外部条件难以有效地交互作用以形成有 价值的经验。
5、从时间的先后看,处在直接经验阶段的 经验者头脑中的旧经验旧认识,就含有理性 认识的因素。当现实的动态的经验过程发生 时,是包括理性认识的旧经验与环境发生作 用,而不仅仅是感官与环境发生作用。且作 用的结果不仅仅是通过感官获取一些感觉印 象,而主要是对原有经验(包括其中的知识 与非知识因素)总体的改组和改造,通过这 种改造使原来经验中的知识因素受到检验, 更能对未来的经验过程起作用。
中国、日本教育目的之比较
培养德、智、体等方 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 班人。(1995年) 作为和平的国家及社会 的建设者,要培养爱好 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 的价值、注重劳动与责 任、充满独立自主精神 的身心健康的国民。 (1946年)
4、课程与教育目的
人
新人 人
社会
社会 个人本位
政治
经济 文化 ……
教育 属性 本质属性
教育 目的 内在目的 培养什么人
外在属性
外在目的 培养的人对社会 有什么用
人
×
人
社会 社会本位
社会
个人本位
每个人的自由发 展是一切人自由 发展的条件。
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 必须以每个人的发展 为前提。
以人为本!
3、我国的教育目的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 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 育法》 1995年)
本质
课程即经验
经验
过程的
(动态)
结果的
(静态)
经之验之
唯有学习经验,才是学生实际 认识到的或意识到的课程
泰勒
(R.W.Tyler)
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 而不是向学生展示各种事物
福谢依 (A.W.Foshay)
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指导下的 一切经验
博比特 (F.Bobbit) 卡斯威尔 (H.L.Caswell) 坎贝尔 (D.S.Campb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