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答谢中书书历年中考及比较阅读附答案

答谢中书书历年中考及比较阅读附答案

一、
⒈解释⑴五色交辉
..竞跃()..()⑵晓雾将歇.()⑶夕日欲颓.()⑷沉鳞
⒉翻译句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⑵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4.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5.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
6.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
8、“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⑴交相辉映⑵消散⑶坠落⑷潜游在水中的鱼
2.⑴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⑵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4“高峰入云,清流见底”5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6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二、《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⒈解释⑴念.无与为乐者( ) ⑵遂.至承天寺( )⑶怀民亦未寝.( )⑷相与
..步于中庭( ) ⒉用现代汉语翻译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参考答案:(一)1.⑴考虑,想到⑵于是,就⑶睡觉⑷共同,一起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 月色,月光竹柏影比喻
4.复杂细微情感
9.解释①晓雾将歇. ( )②月色入户. (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
1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2.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

《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9.①消散②门③院子④只是10. B
11. 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12.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②闲仙
9.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解释(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1.翻译(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12.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

(4分)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4分)
9.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1)消散(2)参与,这里指欣赏(3)睡觉(4)只是
11.(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12.(1)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月色热爱自然,沉醉山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三峡》、《答谢中书书》
11.解释(1)或.王命急宣(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哀转久绝.(4)四时.俱备
12.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

(2分) 13.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分)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参考答案:11.(1)或:有时。

(2)奔:飞奔的马。

(3)绝:消失。

(4)俱:全,都。

1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实是欲界之仙都
13·《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

《答谢中书书》: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

14·(1)如果不到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2)傍晚的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四、
(甲)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
译文: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

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

蝉噪鹤鸣,水声响猿猴啼。

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

我既然一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

幸而此地多菊花,旁边又有很多竹实。

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

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哪里是随便说说呀!
注释:①薜( 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

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

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

③办:具备。

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分)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2分)
4.对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2分)
参考答案2、见译文
3、运用多角度描写,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

抓住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

4.理解远离尘俗,洁身自好。

评价一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襟、超凡的气度。

评价二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