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双眼视功能检测临床分析

双眼视功能检测临床分析

异常视网膜对应:一眼出现偏斜,破坏了 正常对应关系而呈现复视
双眼视觉功能失调
1. 旁中心注视:这是一种单眼现象,抑制加深, 黄斑中心凹视功能低于周围部分,不能用黄斑中 心凹注视,仅能用黄斑周围部分注视。:
1) 主动检查法:嘱病人注视镜中的星形标志, 如中心凹与之重合则即中心固视,如不重合则视 其落在哪个同心圆中,如在第3个同心圆上,则为 中心凹旁2º。
近距水平隐斜:10Δ EXO 近距水平隐斜(加-1.0D):8Δ EXO AC/A:2/1 BI 聚散力(远用):X/10/5 BO 聚散力(远用):9/17/9 垂直隐斜(远用):无垂直偏斜
BI 聚散力(近用):11/21/9 BO 聚散力(近用):4/6/2 NRA:+1.50
双眼视觉的发育
双眼同时注视开始于生后1.5~2月 敏感期为生后3~5月,持续到6~9岁 双眼视觉形成在早期生涯中非常重要
双眼单视基础
知觉的条件 运动的条件 中枢条件
双眼单视
两眼视觉知觉正常或近似。 具有单眼注视力。 两眼应能同时知觉外界同一物体的形象。 两眼的黄斑具有共同的视觉方向 两眼能把落在视网膜非对应点上的物像矫
正至正位,这种能力称为融合力
双眼单视
在运动功能上,要保持两眼的位置在各眼 位上相互协调一致(同向或异向)
当双眼运动不协调时,小的差异则可用融 合力加以控制成为隐斜,双眼视觉尚可保 持;但大的障碍则无法形成双眼单视
双眼单视
两眼的视野的重叠部分必须足够大,才能 保证注视目标随时落在双眼视野范围内。
病例
BI 聚散力(近用):X/3/1 BO 聚散力(近用):14/29/17 NRA:+2.50
PRA: -0.55 调节幅度(推进法):OD: 14D, OS: 14D 单眼调节灵活度:OD: 12 cpm, OS: 12 cpm, 双眼调节灵活度:12 cpm, MEM视网膜镜:+1.25 OD和OS
病例介绍
患儿,女性,9岁,小学三年级学生,家长 带来就诊。家长发现小孩抄课文时经常有 漏抄字和句的情况,考试时经常将上下文 抄错,阅读注意力差,小孩在刚读书时家 长即发现有此类情况,以往认为是因为年 龄小,还没有掌握阅读的技巧,但随年龄 增长后,这种情况并没有好转。家长很想 了解是否有眼部疾患导致患者出现此类情 况。患儿无明显全身疾病,无明显眼部疾 患,目前无特殊服药史。
PRA: -2.25 调节幅度(推进法):OD: 12D, OS: 12D 单眼调节灵活度:OD: 0 cpm, 正镜像消除困难;OS: 0 cpm, 正镜像消除困难 双眼调节灵活度:0 cpm,,正镜像消除困难 MEM视网膜镜:+0.25 OD和OS 其它眼部检查均正常
分析
症状的出现与阅读有关 患者视近时EXO幅度大,NPC功能变远 AC/A值低 提示CI不足
遮盖试验(近距): 10Δ内隐斜 主观验光: OD: -0.75 (5.0) OS: -0.75 (5.0 ) 远距水平隐斜:正位
近距水平隐斜:10ΔESO 近距水平隐斜(加-1.00D):18ΔESO AC/A:8/1 BI 聚散力(远用):X/6/4 BO 聚散力(远用):13/25/14 垂直隐斜(远用):无垂直偏斜
远距水平隐斜:正位
近距水平隐斜:3Δ外隐斜
近距水平隐斜(加-1.00D镜片):2Δ内隐斜
AC/A:5/1
BI 聚散力(远用):X/7/6
BO 聚散力(远用):/17/13
垂直隐斜(远用):无垂直偏斜
BI 聚散力(近用):7/15/9
BO 聚散力(近用):9/114/8
调节幅度(推进法):OD: 9D, OS: 9D
大脑的皮质中枢发育正常
双眼单视分级
同时知觉 融合 立体视
双眼单视分级 同时视
指双眼对物像有同时接受能力,但不必二 者完全重合。如患者双眼视功能正常,不 仅两眼可同时看见同一物体,而且每眼所 接受的物像都恰好落在视网膜黄斑部,传 入大脑后被感觉成一个物像。
双眼单视分级 融合
融合是指大脑能综合来自两眼的相同物象, 并在知觉水平上形成一个完整印象的能力。 这是在双眼同时知觉基础上,能把落于两 个视网膜对应点上的物象融合成一个完整 印象的功能
裸眼视力(远用): OD: 5.0(1.0) OS: 5.0(1.0)
裸眼视力(近用): OD: 5.0(1.0) OS: 5.0(1.0)
集合近点: 4 cm
遮盖试验(远距): 正位
遮盖试验(近距): 2Δ外隐斜
主观验光: OD: 0.25X180 (5.0 ) OS: -0.25X180 (5.0)
临床需要
融像性聚散功能异常(Fusional vergence dysfunction FVD)
1. 是一种容易被忽略的双眼视觉功能异常 2. 融像性聚散功能异常有时也被认为是一种技能
性问题,是双眼视觉功能不稳定或感觉性融合 功能障碍。 3. 临床上可以发现此类病人AC/A可正常,视远 与视近的隐斜在期待范围内,往往融合性聚散 功能在正常范围,但是融合的灵活度可能有问 题
单眼调节灵活度:OD: 0 cpm, ,负镜像消除困难OS: 0 cpm, 负镜像消除困难
双眼调节灵活度:0 cpm, 负镜像消除困难
MEM视网膜镜:+1.00 OD和OS
扫视运动: 1+,经常会放弃注视,有很多目标定位不准
DEM:
分数低于50%
追随运动: 2+,经常为放弃注视
分析
患者症状的出现与阅读有关,经常会出现 阅读漏字、漏行的情况,并且注意力很难 集中,提示可能存在功能性眼球运动障碍 的问题。检查结果也提示患者在DEM测试 中速度和准确性均较差,在扫视和追随运 动测试中眼球运动技能均较差,均提示为 功能性眼球运动障碍。
病例3
患儿,13岁,男性,主诉看书20分钟左右即 会出现眼痛、胀、视物模糊等症状,这种 情况在开学后比较明显,需稍作休息后症 状改善。患者无明显全身疾病,无全身用 药史。检查结果如下
裸眼视力(远用): OD: 4.8(0.6) OS:4.8(0.6) 裸眼视力(近用): OD: 5.0(1.0) OS: 5.0(1.0) NPC : 3 cm 遮盖试验(远距): 正位
2) 被动检查法:看眼底时将黑星对准病人的中 心凹,如病人能正面看见星形,则注视与视轴一 致,看不见则为偏中心。
双眼视觉功能失调
肌肉挛缩 融合及立体视障碍
双眼视觉异常
非斜视性双眼功能异常,调节异常 斜视 弱视
临床病例
患儿,14岁,女性,主诉看书20分钟左右即 会出现眼痛、胀、视物模糊等症状,这种 情况在开学后比较明显,在每天傍晚时比 较明显,有时患者还会出现看书20分钟左右 即会出现疲劳,再看黑板,黑板上字变得 很模糊,需稍作休息后症状改善。患者无 明显全身疾病,无全身用药史。检查结果 如下:
病例
患者,男性,18岁,高三学生,主诉双眼疲 劳,看书15分钟左右即感视物糊和眼胀,患 者有此症状已有4年余,多次就诊,未发现 明显异常。最近一次就诊,因有低度近视, 建议患者戴镜,但患者自觉症状无明显改 善,不愿坚持戴镜。患者无明显全身疾病 和用药史。检查结果如下:
裸眼视力(远用): OD: 4.8(0.6) OS: 4.8(0.6) 裸眼视力(近用): OD: 5.0(1.0) OS: 5.0(1.0) 集合近点: 4 cm 遮盖试验(远距): 正位
临床需要
功能性眼球运动异常(Functional Ocular Motor Dysfunction)
1. 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视觉技能的缺陷,常见于有 明显阅读困难的儿童
2. 功能性眼球运动异常主要影响患者的许多阅读 行为,如影响双眼的追随运动、扫视行为和注 视行为等。
眼球功能性运动障碍
在阅读时,三种比较重要的眼球运动成分 为注视运动(fixations)、扫视运动 (Saccades)和返回运动(regressions).
双眼单视分级 立体视
立体视又称深度觉,是三度空间知觉,指 双眼的视觉信息能准确融合,并具有良好 的层次和深度,属双眼单视的高级功能, 是在同时视和融合的基础上较为独立的一 种双眼视觉功能,在种属发展过程中发育 较晚
双眼视觉功能失调
视觉抑制:当眼位偏斜时,由于同一物像落在二 眼视网膜非对应点上,而引起复视与混淆,中枢 为了消除复视或混淆就主动将一眼视力抑制
BI 聚散力(近用):3/7/5 BO 聚散力(近析
症状的出现与阅读有关 视近和视远时均无明显隐斜 调节幅度、调节灵活度均在正常范围 正性与负性的融合性聚散功能下降,低
NRA、PRA值,双眼调节灵活度下降,均提 示为融合性聚散功能障碍
临床需要
集合不足(convergence insufficiency CI) 1.是比较常见的双眼视觉功能异常 2.反映的是近距离阅读需求与实际用眼能力之间的 不协调 3.近距离视物时表现为外隐斜,远距离视物时表现 为正视或较视近幅度小的外隐斜,低AC/A值 4.非斜视性双眼异常中,集合不足是最常见的,也 比较容易引起重视,集合不足的发病率约占总人 群的6%~12%。
检查结果:
裸眼视力(远用): OD: 4.8(0.6) OS: 4.8(0.6) 裸眼视力(近用): OD: 5.0(1.0) OS: 5.0(1.0) NPC : 12cm 遮盖试验(远距): 正位
遮盖试验(近距): 10Δ外隐斜 主观验光: OD: -0.50 (5.0 ) OS: -0.75 (5.0 ) 睫状肌麻痹验光:+0.50 (5.0 ) OS: -0.25 (5.0 ) 远距水平隐斜:正位
机动性抑制:多见于双眼视力好的交替性斜视。 固定性抑制:它不仅在眼位偏斜即使斜眼恢复正
位时,抑制也不消失,多见于恒定性斜视。
双眼视觉功能失调
弱视:为了避免由于斜视而引起的复视与 混淆,中枢主动将一眼抑制,日久抑制成 固定且越来越深,导致视力逐渐下降形成 抑制性弱视,也即斜视性弱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