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智的由来发展、基本内涵及其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地位
1. 智的由来和发展。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归纳的五个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范畴,“智”的发展也与儒家整体道德的发展是离不开的。
其由来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1)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至春秋时期:“智”最初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判断迅速而准确,后来被春秋时期儒家赋予明辨是非善恶、自知知人等道德内涵并予以倡导。
(2) 战国至东汉时期,是智作为德目确立的阶段。
战国时期,孟子首先将它纳入“四德”,西汉董仲舒又将其列入“五常”,后东汉统治者正式对其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并确定为“五常”之一。
( 3) 魏晋时期至清代中叶,是“智”不断扩大影响并有所发展的阶段。
经过各朝代儒学大师如周敦颐、程颢、程、朱熹等继承发展并阐明了仁义礼智信之间的内在道德关系和逻辑结构。
此后,王守仁、王夫之等人也对智的有关德目做出了新的解释。
(4) 晚清至民国初年,是“智”遇到挑战并被补充调整的阶段。
从清代晚期开始,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思想家,在批判封建道德的过程中,把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精神和古代伦理文化资源结合起来,改造和充实智的内涵。
( 5) 五四运动至今,是“智”被重新认识的阶段。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人们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学习西方新思想,批判封建旧道德,体现了历史的进步,但存在全面否定传统道德的倾向。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新道德,对传统道德的认识与实践则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曾一度对传统道德进行简单否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道德得到了重新评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得到了重新认识,其符合民族精神和时代要求的合理价值得到了发掘和弘扬。
2. 智的基本内涵
“智”的原意是聪明、智慧、知识。
儒家将“智”列为“五常”之一,就赋予了它以道德意义。
“智”德表现为,明是非、别善恶。
“智者不惑”(《论语·宪问》),“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仁者出于不能自己的仁心,自觉地安心行仁,智者因认识到仁德会带来长远巨大的利益而安心行仁;“智者,见祸福远,其知利害蚤,物动而知其化,事兴而知其归,见始而知其终”(《春秋繁露·必仁且知》),智是要求人们具有远见、预见,所要反对、矫正的是人们的愚陋。
“智”还要表现为善于知人、自知。
所谓知人,就是善于认识、鉴别并理解他人,“智莫大于知人”(《文子·微明》)。
知人之外还要自知,“知者知人,……知者自知”(《荀子·子道》)。
自知是对自己有正确、清醒、客观的认识和估价,既要看到自己之所长,又要了解自己之所短。
3 . 智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地位。
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价值理念和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人们遵循的最重要的社会道德规范之一。
从性质上看,智是人们应该履行的基本义务,而非从属、次要义务,具有基础性和系统性;从与其他道德规范的关系看,智具有根源性和主导性,其他许多道德都是从它引申而来的;从历史影响看,智牵动着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推动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教化,提升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对协调人际关
系、改善社会风气、锤炼民族性格、培育民族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赋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智”以新的时代内涵
智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居于核心地位,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在历史上对塑造国民性格、培育中华文化、促进社会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们应站在时代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科学审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智”,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并加以大力弘扬,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智”主要强调人生智慧。
今天我们讲“智”,应以整个社会充满创造的活力和进取的动力、人与社会不断进步为目标,大力提倡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品德,大力提倡科学理性、务实行动的品德,大力提倡追求真理、善于创新的品德。
核心思想是“崇智求真”,主要内涵包括勤学敏思、明理力行、求真创新。
一是勤学敏思。
传统智德具有勤学敏思的含义,指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积极并善于进行思考。
学习与思考是人追求科学、追求真理、不断创造、不断进取的前提。
把握智的时代内涵,首先应从勤学敏思着手,提倡勤奋学习各种知识,建设学习型社会;同时应提倡重视思考的精神,要敏于思考、善于思考、独立思考。
二是明理力行。
智在传统美德中,主要指人们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和观念,同时也强调在明辨是非善恶的基础上,努力践行,做到知行合一。
我们今天讲的明理,是明白社会人生的道理,把握是非善恶的界限,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地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力行是指对一切正确的认识都要认真付诸行动。
三是求真创新。
传统美德强调智是认识把握其他四德的理性基础。
只有通过智,才能使仁、义、礼、信转化为内在道德观念,求得道德之真理,创出道德之新风。
赋予智德以求真创新的新内涵,体现了智德在当今时代的最高境界。
求真创新是提倡在工作和生活中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不畏艰难、锐意进取培育创新品格、提高创新能力。
陈汉章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经学大师,就任过北京大学教授、中央大学教授兼史学系主任。
清朝末年,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聘请他当教授,谁料陈汉章到京后觉得京师大学堂里博学之士甚多,竟放下身段,不当教习,宁愿去做一名四十多岁的老学生。
他1909年入京师大学堂,1913年以中国史学门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为北大历史专业最早的毕业生之一,毕业时已49岁。
之后,他一边学习,一边担任北京大学国文、哲学、史学等学科的教授。
其一生自始至终勤于学习,执着追求,并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最终成为一代鸿儒。
2014年7月23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了2014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国由2013年的第35名,上升到第29名。
这表明我国科技创新正在快速提高,但相比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创新驱动策略也已被提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
屠呦呦,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她从中国古老植物青蒿中发现了青蒿素,显著降低了疟疾的死亡率。
她在接受诺贝尔官网记者采访时,说:“中国人一直希望能赢得诺贝尔奖,这一次青蒿素得了奖,表明我们研究抗疟疾药物的工作有着高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当我们开始研究抗疟药时,这一古老的药物已经有耐药性。
因此,我们非常努力地去寻找抗疟药青蒿素,并挽救数百万人的生命。
这表明,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我们需要创新精神去寻找新事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