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节选)教学设计周元华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情节、解读人物来探究小说主题。
2、了解用虚幻、荒诞来表现本质的真实的文学手段。
3、引导学生思考生存、拒绝异化。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情节、解读人物来探究小说主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标题“变形记”。
西西弗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西西弗斯是科林斯的建立者和国王。
他甚至一度绑架了死神,让世间没有了死亡。
最后,西西弗斯触犯了众神,诸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便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由于那巨石太重了,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
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这样一件无效又无望的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殆尽。
当代社会,又有多少无力主宰自己命运的小人物,在默默承受着西西弗斯的惩罚。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二、文本解读(小组展示)问题1、格里高尔为什么会变成甲虫?你觉得是偶然的吗?因为(1)工作累,饮食低劣,没有朋友,老板盛气凌人,同事无赖多疑。
(2)家庭的责任,还债的压力。
(3)身体,这儿那儿隐隐作痛。
格里高尔身心疲惫,他的变形,有社会、家庭、心理等原因,这种变化绝非偶然,是偶然中的必然。
问题2、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身体感受如何?他想的做的是什么?痛苦、不适、不便、艰难。
想的是工作上的事——下床、穿衣服、搭火车、被申斥,不让父母担心,为了家庭的责任,他不能失业。
做的是转身、说话、下床那么,格里高尔是一个怎样的人?善良、忠厚、有责任感,向往自由独立。
问题3、变成甲虫前后,格里高尔的家人是如何对待他的呢?为什么?之前母亲“温柔”,父亲轻叩,妹妹悲哀地追问,之后母亲无奈,父亲暴怒,妹妹厌弃。
亲人认为格里高尔不能再养家,把它看成了累赘,最终抛弃了它。
那么,如果你是格里高尔的家人,你会如何对待他?你不怕他吓走房客,家中失去经济来源吗?你愿意常年与一只大甲虫生活在一起吗?当别人因为你的哥哥是一只大甲虫而嘲笑你,疏远你时,你会一如既往地照顾他吗?最后,如果你的一切关心和努力实际上无法帮助你的哥哥摆脱困境,你该怎么办?教师总结:传说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姑娘深爱着一个英俊富有的王子,王子也爱着姑娘,但王子一直想知道姑娘爱的是他的什么?是外貌?是财富?还是灵魂?他向佛祖请教,佛祖让他做个实验,把他临时变成一个女人。
王子就去找那位姑娘说,我就是那个王子。
但是,姑娘落荒而逃。
故事虽然荒诞,但是蕴含的却是真理。
故事虽然荒诞,但蕴含的却是真理。
我们爱我们的亲人和朋友,爱的是外在的人形和财富,还是那颗独一无二的心灵?我想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已经有答案了。
问题4、“变形记”,变的只有形吗?还有什么变了?异化(这里指人的本性失落,变成非人。
)格里高尔——虫形人心家人、老板、同事——人形虫心请根据你心中格利高里老板、同事和家人的印象,在下面的字中,挑选出能代表他们人格的字。
蛇、蟹、蝮、蜈、蝎、蟾、蜥、蛭、蛛、蚕、蛾、蚓、蚋、蝉、虱、蚤、蚊、蝇、蟑、蚁、蝗、蜂等。
四、讨论探究问题5、认真想一想,在你读过的文学作品中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被异化的人?这是格里高尔的世界,还是谁的世界呢?是于勒、羊脂球的世界,是孔已己、范进、祥林嫂、阿Q、文革期间的许多人的世界,是安娜卡列宁娜和白痴的世界,是被大机器生产和压力变异了的世界,是充满剥削与压榨的世界。
现实生活中,惟利是图的商人,被嫉妒、仇恨异化为疯子的人,被金钱异化了的亲情等等。
那么是不是这个世界只能这样,只能是自私冷漠残酷的?五、练一练西西弗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根据《荷马史诗》,西西弗斯是人间最足智多谋的人,西西弗斯是科林斯的建立者和国王。
他甚至一度绑架了死神,让世间没有了死亡。
最后,西西弗斯触犯了众神,诸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便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由于那巨石太重了,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
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这样一件无效又无望的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殆尽。
终于有一天,西西弗斯却在这种孤独、荒诞、绝望的生命过程中发现了新的意义——他看到了巨石在他的推动下散发出一种动感庞然的美妙,他与巨石的较量所碰撞出来的力量,像舞蹈一样优美。
他沉醉在这种幸福当中,以至于再也感觉不到苦难了。
当巨石不再成为他心中的苦难之时,诸神便不再让巨石从山顶滚落下来。
结合课文和当今的时代,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人生充满劳绩,但我们仍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海德格尔六、总结“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你还觉得这是荒诞的吗?你认为这是真的还是假的?非耶——这是一种象征,是卡夫卡使用了一种“陌生化手段”的艺术手法,把当事人抽离为旁观者的一种手法,用非社会化的动物,来表现人的异化。
是耶——揭示机械文明的社会,对人性的异化。
荒诞的形式,现实与虚幻的结合,启迪人们从虚幻的角度洞察真实,从旁观者的角度明白当局者的处境。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我们不能只用眼睛看世界,也不止于用写实的手法表现世界,当我们不拘泥于表面的真实的时候,我们才能发现生活的本真。
中国也有一个西西弗斯,他就是吴刚。
吴刚所受到的惩罚是砍月亮上那棵其硕无匹的桂花树。
吴刚每天都在“呼哧呼哧”猛砍桂花树,可当他刚把桂花树砍开一个缺口,要砍第二斧的时候,前面那道斧口已经愈合了。
天生神力的吴刚,也无法奈何桂花树分毫。
西西弗斯与吴刚有同病相怜的理由。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西西弗斯推石与吴刚伐桂,都是在做无用功,永无结果,甚至显得无知和愚蠢。
但从生命意义的角度说,西西弗斯与吴刚又?可敬的。
生命,无非是一个过程,一种态度,短暂且脆弱。
对于西西弗斯与吴刚来说,有生的日子里他们永远也不会有成功之日。
而他们的不妥协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正体现了生命的尊严吗?因此,凡是涉及人生的悲剧处境和人类精神力量的话题,西西弗斯或吴刚,是可以普遍运用的重要的经典材料。
当人们过多地使用屈原李白时,西西弗斯就相对地显出了它的新意。
在考场作文中,能用上西西弗斯的,很少;而较好地使用西西弗斯的,更是罕见。
“西西弗斯”的“百变”运用示例1:挫折【运用示例】西西弗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他每天做着辛苦却永远也无法完成的工作。
而当人们看到他时,他却并没有传说中的凄苦模样,而是捉了只蝴蝶在快乐地玩赏。
上帝给了他世间最大的挫折,但并没有剥夺他积极的态度和乐观的权利。
面对人生中的挫折,你依然可以拥有一份笑看风清云淡的心境。
2:快乐西西弗斯不断重复推石上山,这是他必须终生承受的惩罚。
可是,他聆听着石头滚动时悦耳的声音,获得了心灵的审美愉悦,感受到生命过程的快乐与美丽。
西西?斯快乐吗?是的。
因为生命的终点都是死亡,任何生命谢幕后都是空无,关键在于能不能以快乐的心境,去捕获生命的过程和活着的感觉。
当西西弗斯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一切、把单调的痛苦化作宁静的观赏时,痛苦便可以升华成一种生动的快乐。
3:过程和结果加缪解释西西弗斯的神话时说,人类已经意识到自身活动目的的虚无和最后的结局是什么,但是人类却无力改变这一切,如同那个永远推石头的巨人。
但是既然目的是没有的,那么结果是什么就不值得挂怀。
我们权且把过程本身当成目的,不管推石头上山后会遇到什么情景,让我们先推动他,并且在推的过程中获得幸福的感觉。
4:坚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坚定和镇定地欣赏过程的美丽与悲壮。
就像西西弗斯一样,一边推着滚动的巨石,一边欣赏着自己不屈的形象。
这样,你将不会被绝境埋葬,而能把绝境送上绝境。
于是,你将从自己身上欣赏到人类步伐的舞姿,从自己喉中听到生命的呼喊与歌唱,从不屈中获得骄傲,从苦难中提取幸福,从虚无中创造意义,实现对一切苦难的超越。
5:担当西西弗斯推石上山,必须面对巨石无尽的“滚落”,而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西西弗斯,有太多的东西无法逃避,也不可逃避。
活着,就必须有所担当。
就像西西弗斯明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可是仍然在不懈地推动着巨石。
没必要悲伤,没必要抱怨。
担当责任,承担苦难,心甘情愿,不计得失。
正是勇敢的担当,定义了生存的意志,见证了精神的魅力。
6:顽强(或苦难等)西西弗斯之所以成为一个伟大的暗喻,正是因为它折射出人类不甘于徒劳的顽强。
那些伟大的灵魂曾经以怎样的无畏光临到我们这个世界!他们都是西西弗斯,他们都是人类所有苦难的直接承担者。
在他们如同磐石般屹立的悲壮身影后,不应该是人类大面积的萎靡、柔弱和可怜。
7:价值看见那饱含艰辛的动作,蹒跚的身影,我们不禁要问:西西弗斯的石头到底有多重?那无休无止推动的价值究竟在哪里?西西弗斯沉重的步履,令我们这个时代所有杰出的大脑都不禁陶醉在一系列对虚无的想象中。
我们已经习惯于为其设置的种种理论编码,所有关于价值的解读程序都导向西西弗斯的受难。
然而,在这个经典神话中占据核心位置的是石头,是西西弗斯与石头之间漫无止境的较量和妥协。
对西西弗斯而言,石头带给他乐趣,激起他的灵感,吸引着他全部的精神和意志,塑造着他走向山顶的癫狂之舞。
石头冰冷坚硬的外壳抵挡住了探寻的目光,它决定着西西弗斯的重心,节奏与呼吸,成为西西弗斯的梦幻之源,而我们又被它的猎物所控制。
其实,我们只是一群跟随西西弗斯的可笑信徒,和当初摩西领导下的盲从之辈并无本质区别。
我不承认一切徒劳的劳动具有真正的价值;我并不欣赏、也不愿承受西西弗斯那种轮回的痛苦。
8:行动望着西西弗斯年年岁岁推着那块沉重的巨?,我为他感到万分的艰辛。
西西弗斯却说,世间的人,哪一个不是生生世世背负沉重的十字架与他同行?人生就是负重,生命就是运行,思想就是行动,充实就是艰辛,屈服才是失败,坚守成就永恒。
想得太多,又有何益?知道结果,又有何用?再好的设想都需要行动来实现,所有的答案都需要行动来求得。
9:逆境在人生中,我们不难发现“西西弗斯之石”的阴影。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面对种种坎坷与挫折,诸如事业低迷、考学失利、疾病缠绕……有些人开始感叹“人生如梦”,还不如及时享乐。
于是放弃了,绝望了,消沉了,变得碌碌无为。
其实,面对“西西弗斯之石”,换一个视角,苦涩之外,何尝不能咀嚼出另一番甘美呢?孤寂,绝望,生命的奋争,辉映着生命的光芒。
西西弗斯推动的巨石,颤抖着庞大而美妙的动感;人与巨石相搏的姿态,宛若雕塑般唯美。
逆境中的孤寂、绝望,也阐释着人生的真谛。
是的,秋风萧瑟,草木凋零,但来年依旧会春暖花开,新的花朵将会绽放新的美丽;是的,日坠月落,黑夜来临,但明天太阳会更加灿烂。
诚然,当石头滚回山脚,西西弗斯也会再次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