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十三五”普通干线公路技术政策(初稿)辽宁省交通厅公路管理局2014年9月目录1 总则 (1)2 评价及决策 (2)2.1 一般规定 (2)2.2 检测评价 (2)2.3决策分析 (5)3 新建、改建工程 (8)3.1 一般规定 (8)3.2 技术等级及线形 (8)3.3 路基工程 (9)3.4 路面工程 (14)3.5 桥涵工程 (19)3.6 隧道工程 (23)3.7 公路交叉 (25)4 大修工程 (27)4.1 一般要求 (27)4.2 路面工程 (28)4.3 桥涵工程 (29)5 中修工程 (31)6预防性养护工程 (31)7小修保养 (32)7.1一般规定 (32)7.2 路基养护 (33)7.3 路面养护 (33)7.4 桥涵养护 (33)7.5 隧道养护 (34)7.6公路绿化 (34)8 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 (35)8.1 交通安全设施 (35)8.2 沿线服务设施 (36)9 公路信息化 (36)10 安全应急 (37)11 技术装备 (39)12 附则 (41)辽宁省“十三五”普通干线公路技术政策1 总则1.1 为推动我省普通公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发挥干线公路在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和全面建设美丽富庶幸福新辽宁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性作用,全面推进干线公路交通现代化,制定《辽宁省“十三五”普通干线公路技术政策》(以下简称《技术政策》)。
1.2本《技术政策》制定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科技创新推动公路发展战略,本着完善和维护干线公路网相结合的原则,聚焦“五个交通”发展趋势,坚持循环、低碳、环保、经济的技术理念,结合生产实际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全面提升我省干线公路网整体状况和服务水平提供科学有力的技术支撑与保障,1.3 我省干线公路建设养护应围绕“畅安舒美”的总基调,深化和提升公路内涵,提高公路建设养护的内在质量和外在形象,加强公路检测自动化、决策科学化、管理信息化,维护和提高公路使用性能,延长公路使用寿命,进一步拓展公路服务功能和安全应急处置能力,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需要。
1.4我省干线公路建设养护工程按其工程性质、复杂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小修保养、预防性养护、中修、大修、改建和新建工程六类。
1.5继续发挥科技引领作用,积极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制定出台地方标准,切实强化技术培训,加强公路关键技术、适用技术和急需技术的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我省干线公路建设养护的科技含量。
1.6 本《技术政策》适用于我省普通国道、省道公路。
2 评价及决策2.1 一般规定2.1.1全面推行公路网级检测与评定及项目级检测与评价,委托专业机构对桥梁及隧道进行检测,提高路况检测、评价与决策的科学性,及时准确的掌握全省公路养护状况,维护和提高公路使用性能,提升行业管理的技术能力和水平。
2.1.2采用先进的检测和评价手段,为编制公路建设养护规划和项目决策分析,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资源。
2.2 检测评价2.2.1 网级检测评价2.2.1.1公路技术状况检测包括路面、路基、桥隧构造物和沿线设施四部分,具体检测指标及检测频率见表2.2.1.1。
其中,路面结构强度为抽样检测指标。
路面损坏状况检测、路面平整度检测宜采用自动化的快速检测方法。
桥梁检测宜采用快速检测技术。
表2.2.1.1 公路技术状况检测指标及频率表检测频率检测内容路面损坏(PCI)路面平整度(RQI)抗滑性能(SRI)路面车辙(RDI)结构强度(PSSI)路面PQI沥青一级1年1次1年1次2年1次1年1次抽测二、三、四级1年1次1年1次水泥砼一级1年1次1年1次2年1次二、三、四级1年1次1年1次路基SCI1年1次桥隧构造物BCI采用最新桥梁、隧道、涵洞技术状况评定结果沿线设施TCI1年1次2.2.1.2公路技术状况的评价采用公路技术状况指数(MQI),包含路面(PQI)、路基(SCI)、桥隧构造物(BCI)和沿线设施(TCI)四部分,分为优、良、中、次、差五个等级,具体标准见表2.1.1.2。
表2.1.1.2 公路技术状况评价等级及分项指标表评价等级优良中次差MQI及各级分项指标≥90≥80,<90 ≥70,<80 ≥60,<70 <60 2.2.2 项目级检测评价2.2.2.1道路工程检查评价1原路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原路修建和养护技术资料;原路病害情况资料;已承受的交通荷载及预计的交通需求资料;沿线环境条件资料等。
2 原路检测:内容包括PCI(路面损坏状况指数)和RQI(路面行驶质量指数);PSSI(路面结构强度指数);路线视频及照片;钻取路面结构芯样或挖验等。
2.2.2.2桥梁工程检查评价桥梁检查分为经常检查、定期检查和特殊检查。
依据定期检查资料对桥梁进行一般评定,确定桥梁的技术状况等级(见表 2.1.2.2)。
评定为四、五类的大桥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及能力的单位进行特殊检查。
表2.1.2.2 桥梁技术状况分类界限表评价类别一类二类三类四类五类桥梁总体技术[95,100] [80,95] [60,80] [40,60] [0,40] 状况评分Dr备注:全桥总体技术状况评分时,当主要部件评分达到4类或5类且影响桥梁安全时,可按照桥梁主要部件最差的缺损状况评定。
2.2.2.3隧道工程检查评价隧道检查分为日常检查、定期检查、特别检查和专项检查。
根据检查结果,按表2.2.2.3的规定分为三类判定。
日常检查的判定结果为B时,应进行监视、观测或作特别检查;当特别检查或定期检查的判定结果为B时,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及能力的检测单位进行专项检查。
表2.2.2.3 隧道日常、定期和特别检查结果的判定评定分类检查结果S 情况正常(无异常情况,或虽有异常情况但很轻微)B 存在异常情况,但不明确,应作进一步检查或观测以确定对策A 异常情况显著,危及行人、行车安全,应采取处置措施或特别对策2.3决策分析2.3.1 网级决策分析我省干线公路以二级、沥青路面为主,沥青路面养护质量的评定等级分为优、良、中、次、差,以PCI和RQI为主要指标,按照以下情况采取各种养护对策:1在强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PCI评价为优、良、中时,以日常养护为主,并对局部破损进行小修;当评价为次及以下时,应采取中修罩面措施。
2当强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取大修补强措施以提高其承载能力。
3RQI评价为优、良、中时,以日常养护为主;当评价为次及以下时,应采取中修罩面改善平整度。
2.3.2 项目级决策分析2.3.2.1道路工程决策分析道路工程项目决策分析应遵循以下原则:1公路使用超过10年,未进行大修且路面病害严重的,应进行改建或大修。
2改建、大修、中修、预防性养护等不同的建设性质,可以进行合理组合,做到统筹兼顾,因路因段制宜,既不整段相同,也避免段落划分过于零散。
重要干线的建设性质分段不宜小于10公里,一般干线不宜小于5公里。
3按照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改建、大修的基层结构应采用双基层。
面层结构厚度可视区域交通量、路线重要程度、规划需求等具体情况确定。
4建设标准要符合现实情况,综合考虑“结构、材料、荷载、环境、经济”等因素,在工程规模、施工能力、资金保障等多方面,进行比选优化。
5结构方案、施工工艺、材料选择要针对项目区域特点,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选材、节约资源的原则,采用成熟实用、性价比高、操作性强的做法。
6在实施常用路面结构的同时,应针对原路状况,积极采用道路循环材料及节能环保技术。
7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以耐久性、经济性、实用性为原则,积极、稳妥的选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2.3.2.2 桥梁工程决策分析2.3.2.2.1桥梁应根据类别采取不同的养护对策。
一类桥梁应进行日常养护;二类桥梁应进行小修保养或预防性养护;三类桥梁需进行中修维护,应进行交通管制,限载、限速通行;四、五类桥梁需安排大修或改建,应及时封闭交通,搭设施工便桥、便道或安排绕行路线,保证通行。
各类桥梁养护对策见表2.3.2.2.1。
表2.3.2.2.1 桥梁养护对策推荐表评价类别桥梁总体技术状况评分Dr养护决策方案一类[95,100] 日常养护二类[80,95] 小修保养、预防性养护三类[60,80] 中修四类[40,60] 大修或改建五类[0,40] 大修或改建2.3.2.2.2 桥梁改造方案的经济决策原则,以总效益最高或费用最低为基本目标,以改建或加固可能投入的资金额度作为约束要求,综合考虑适应性、通行需求、交通量及远期规划等因素,加固费用超过择优决策改造方案。
满足以下条件的可改建:120~30年桥龄,新建费用的50%,加固后寿命低于设计寿命60%的桥梁;230~40年桥龄,加固费用超过新建费用的40%,加固后寿命低于设计寿命40%的桥梁;340年以上桥龄,加固费用超过新建费用的30%,加固维修后寿命低于设计寿命30%的桥梁。
2.3.2.3 隧道工程决策分析隧道养护应依据不同判定类别采取相应对策(见表2.3.4),当检查结果为B时,应进行监视或观测;当检查结果为1A时,应准备采取对策措施;当检查结果为2A时,应尽早采取对策措施;当检查结果为3A时,应立即采取紧急对策措施。
表2.3.2.3 隧道养护对策推荐表判定检查结论分类B 结构存在轻微破损,现阶段对行人、行车不会有影响,应进行监视或观测1A 结构存在破坏,可能会危及行人、行车安全,应准备采取对策措施2A 结构存在较严重破坏,将会危及行人、行车安全,应尽早采取对策措施3A 结构存在严重破坏,已危及行人、行车安全,必须立即采取紧急对策措施3 新建、改建工程3.1 一般规定3.1.1 推进勘察设计新技术,鼓励在设计中应用三维动画、虚拟仿真和模拟驾驶检验等技术,提高工程勘测精度和效率,提升勘察设计水平。
3.1.2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提高路面、桥梁、隧道的使用性能和耐久性。
3.2 技术等级及线形3.2.1 新建公路应严格按照现行规范要求确定建设标准和技术等级;改建公路可根据交通量调查和预测情况,结合旧路线形指标合理确定技术等级和设计方案。
新提级干线公路应本着一次到位的原则,原则上采用二级公路建设标准。
3.2.2 交通量较大以及对区域经济有明显带动作用的干线公路,可通过改建提高技术等级。
改建工程量特别巨大的山区公路,在确保行车安全的提前下,局部越岭路段可暂时维持原状,但必须增设必要的标志及安保设施。
重要干线在经济技术论证后可以采用隧道方案通过。
3.2.3新建公路选线应全面调查沿线地形、地质、水文等情况,避免诱发新的灾害发生;注意与沿线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相协调,保护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动态设计,做到最小程度的破坏,最大程度的保护和恢复环境。
3.2.4新建、改建公路线形设计要充分结合地势地貌,合理选用技术指标,避免追求高标准,减少山体削坡对植被的破坏;贯彻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少拆迁、少占地,最大限度地发挥旧路的资源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