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我省有224.2万残疾人,占人口总数的5.3%。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国发〔2015〕7号)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16〕13号)精神,进一步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改善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依据《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残疾人事业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期间,辽宁残疾人事业牢牢抓住国家及省委、省政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战略机遇期,认真贯彻落实《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辽委发〔2009〕4号),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为重点,以健全和完善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根本,圆满完成了“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残疾人事业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5年来,相继出台贫困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和困难家庭依靠父母等类似家庭供养的成年重度残疾人单独申请低保,以及残疾人医疗、教育、就业、公共服务等一系列- 1 -托底性特惠政策,全省有80%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和康复服务,近38万城乡贫困残疾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扶持35万余名农村贫困残疾人发展生产,为750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实施危房改造;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提高到93.5%,资助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2.6万人;培训各类残疾人120699名,实名制安置残疾人就业62277名;通过社区、家庭和机构为3.86万名残疾人提供了托养照料服务,为贫困残疾人免费发放辅助器具20余万件;在2136个社区和31425户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设施改造;投资3亿元资金,建设19个残疾人康复和托养等综合服务设施,基层残疾人服务条件得到切实改善。
“十二五”期间,我省残疾人事业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然面临诸多困难:残疾人总体生活状况与全省社会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在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权益保障、社会参与等方面还存在很多困难;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完备,特惠政策比较少,保障标准较低、覆盖面较窄,基本公共服务社会化进程刚刚起步,资源相对匮乏,与残疾人实际需求尚有较大差距;残疾人事业投入不足,服务设施和专业人才队伍匮乏;歧视残疾人、侵害残疾人权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促- 2 -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
只有顺应和引领残疾人事业发展新常态,加快推进全省残疾人小康进程,切实改善残疾人状况,不断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才能使残疾人与全省人民一道同奔小康社会,共享社会文明进步成果。
二、辽宁省残疾人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总目标和指导原则(一)总目标。
到2020年,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基本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就业层次和收入水平明显提高,残疾人生活得到稳定保障,基本达到小康水平。
全社会关爱、支持、帮助残疾人社会氛围更加浓厚,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策体系和法制环境更加完善,服务更加丰富全面,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二)指导原则。
1、坚持普惠与特惠相结合。
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既要通过普惠性制度安排给予残疾人公平待遇,保障他们基本的生存发展需求,又要通过特惠性制度安排给予残疾人特别扶助和优先保障,解决他们的特殊需求和特殊困难,立足省情,讲求实效,加大投入,加快发展,不断缩小残疾人状况与全省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促进残疾人事业与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坚持政府扶持、社会帮扶与残疾人自强自立相结合。
突- 3 -出政府责任,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兜底保障残疾人基本民生,为残疾人发展创造基本条件。
各级党委、政府要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将残疾人工作纳入职责范围和目标管理,建立投入稳定的残疾人事业经费保障机制。
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社会帮扶,进一步解决好残疾人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困难,为残疾人就业增收和融合发展创造更好环境。
要促进残疾人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激励残疾人自强自立。
3、坚持统筹兼顾和分类指导相结合。
抓住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和基本要求,既要着眼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尽快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又要充分考虑地区差异,政策、资金、项目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倾斜,推进城乡、区域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均衡发展,力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有机统一,使残疾人小康进程与当地全面小康进程相协调、相适应。
4、坚持问题导向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抓好关键问题,立足基层,面向群众,切实找准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优先解决残疾人反映突出、要求迫切、受益面广的实际问题。
在此基础上,立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残疾人民生为重点,在主要问题上实现重点突破,逐步推进,完善制度体系,提高服务能力,依法发展残疾人事业。
三、“十三五”时期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一)社会保障。
- 4 -主要任务:——细化残疾人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网的总体框架、具体内容和推进措施,努力扩大残疾人保障政策的覆盖面。
——提升困难残疾人社会救助水平,完善困难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机制。
——加大残疾人社会保险力度,积极探索残疾人保险新领域。
——完善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拓展残疾人福利范围,提高补助标准。
政策措施:1、对符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应保尽保,继续对低保家庭中重度残疾人实施分类施保。
进一步落实好享受低保救助残疾人按当地最低生活标准上浮不低于20%的分类救助政策。
加大重度残疾人享受低保分类救助力度。
困难家庭中依靠父母、祖(外祖)父母、兄弟姐妹等其他类似成员供养的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年重度残疾人,可以单独申请最低生活保障。
2、对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的残疾人,逐步改善供养条件。
3、对纳入城乡医疗救助范围的残疾人,逐步提高救助标准和封顶线。
落实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资助政策,帮助城乡残疾人按规定加入医疗保险。
探索制定残疾人意外伤害保险政策,逐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支付的医疗康复项目。
做好重度残疾人就医费用结算服务。
社会救助经办机构对残- 5 -疾人申请社会救助要及时受理并提供相应便利条件。
4、提高精神障碍患者医疗保障水平,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精神残疾康复和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政策衔接与服务对接,逐步提高贫困精神障碍患者医疗救助水平。
对稳定期的贫困精神病患者进行服药救助,做好贫困残疾人彩票公益金项目。
配合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在沈阳、大连等市创建精神卫生示范区,探索和创新精神卫生工作模式。
5、各地政府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提高为重度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代缴保费标准,探索将三、四级残疾人纳入政府代缴范围,落实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资助政策,帮助城乡残疾人按规定加入基本医疗保险。
探索制定残疾人意外伤害保险政策。
6、逐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支付的医疗康复项目。
完善重度残疾人医疗报销制度,做好重度残疾人就医费用结算服务。
建立各级各类康复机构的指导和转介机制。
建立医疗机构与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双向转诊制度,实现分层级医疗、分阶段康复。
依托专业康复机构指导社区和家庭为残疾人实施康复训练,将残疾人社区医疗康复纳入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考核内容。
结合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确保残疾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足额及时到位。
7、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补贴标准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残疾人基本需求相适应,- 6 -与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相衔接并逐步提标扩面。
残疾人福利补贴按规定不列入低保收入计算范围。
探索建立老年残疾人福利补贴制度,落实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社会养老保险的55-59周岁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补助政策。
8、落实低收入残疾人家庭生活用电、水、气、暖等费用优惠和补贴政策。
研究制定聋人、盲人在通讯、网络、数字或有线电视等方面特定信息消费支持政策。
9、发挥国家辅具(东北)区域中心职能,完善辅助器具适配体系,建立贫困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长效机制,继续执行为残疾人免费适配辅助器具制度,优先为就学就业残疾人适配辅助器具,争取中国残联支持和省本级投入,“十三五”期间实现我省残疾人有辅助器具需求的全覆盖。
(二)基本公共服务。
主要任务:——建立并逐步完善政府购买助残服务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多元化残疾人服务供给模式,为残疾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基本公共服务,更好地满足残疾人特殊性、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
——加强残疾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改善条件,增强服务能力。
政策措施:1、积极稳妥地在全省范围内逐步推开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将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项目扩展到残疾人社会保障、医疗、康复、- 7 -法律维权、教育、就业、扶贫、文化、体育、托养、照料、住房保障和无障碍服务等各个领域。
建立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和监管制度。
2020年全省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形成残疾人公共服务资源高效配置的服务体系和供给体系,显著提高残疾人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
2、加强对残疾人基础服务设施的统筹规划,将残疾人康复、托养等专业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公益性建设项目,优先立项、审批,认真组织实施,加强监督检查,使残疾人服务设施布局合理,条件和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改善。
对照国家出台的残疾人康复机构和托养机构建设标准,对县级以上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未建项目实施新建,对已建项目设施面积和功能未达到要求的残疾人服务设施实施改扩建,切实提高服务能力,满足残疾人事业发展要求和残疾人的基本需求。
逐步推进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对残疾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给予便利和优惠。
3、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群团工作意见要求,积极培育并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确保服务供需的基本平衡。
制定残疾人服务行业管理制度,发挥残疾人服务行业组织自律监督作用,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统筹规划残疾人服务业发展。
4、大力发展残疾人服务中小企业,培育一批残疾人服务龙头企业,在用地、金融、价格等方面给予优惠,在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给予扶持,支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 8 -品。
以培育推广残疾人服务品牌和先进技术为重点,加大政府采购力度。
5、加快培养残疾人服务专业人才。
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发适合残疾人的康复、托养、护理等保险产品。
(三)康复。
主要任务:——推动建立以0-6岁残疾儿童为主的基本康复救助和服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