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课堂中渗透经典诵读论文

在课堂中渗透经典诵读论文

【摘要】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传统文化,吾在做,吾在坚持。

在课堂上,我用多种形式指引孩子们诵读,让孩子们在一种轻松的气氛中保持高昂的诵读兴趣,又在诵读中,孩子们自觉地去了解经典,在经典中收获。

【关键词】诵读经典文化传承明理尊重谦让品德高尚【目录】开头 (2)一、诵读经典的必要性 (3)二、诵读经典,吾在做,吾在坚持 (5)1、课前2分钟的齐声诵读 (5)2、及时检查背诵,让背诵成为常规作业 (5)3、举行书写经典的硬笔书法比赛 (5)4、举行多种形式的诵读比赛 (6)三、经典诵读的教后收获 (7)1、学生心境认识的变化 (7)2、学生言行举止的变化 (8)3、学生成绩在不断提高 (9)四、经典诵读在延续 (9)开头去年11月,在参加省骨干教师跟岗培训时,遇到了一个好导师——**校长,她很重视经典的传承,她说:“诵读经典,就是每天与圣人对话。

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东西,我们不能丢掉,像《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治家格言》《增广贤文》《千家诗》《幼学琼林》《笠翁对韵》《龙文鞭影》等蒙学,《论语》《老子》等四书五经之类,都应该让孩子们去读,去背,利用测试、考试、多种形式的比赛来培养孩子诵读的热情,使学生从小就懂得自律,慎独。

”是的,浩瀚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经典著作凝缩着中华文化之精髓,其思想智慧成为了传之千古的结晶。

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灿烂遗产,也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合道家、法家、墨家等多个思想流派,内涵丰富,广博精微。

北大教授季羡林说:西方文明辉煌了二、三百年,这是三十年河西,下一个将是三十年河东,这个世界急需东方文化的纠正,否则,世界前途危机重重。

他曾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发言:“只有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可以拯救世界。

[3]”虽然本人认为季老说的这句话有点过于夸大我们文化的作用,但我十分认同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之基,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的立身处世之本,是华夏儿女世世代代饮之不竭、无可替代的甘泉。

我们在文明中,轻易地遗弃了自己的瑰宝——国学经典。

传统被我们远远地抛向了身后。

我们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对于国学的普及几近空缺。

以致使我们的新一代虽然具有一定的学识,但对民族文化缺少真正的感悟,也缺少一种文化的气质[3]。

国学经典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的内部情感、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实践的智慧结晶,它所蕴涵的“仁、义、礼、智、信”,能让人以健康的心态来适应社会变迁中的不确定因素,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气与豪迈更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1]。

读国学经典,如徜徉于经典的字里行间,仿佛在聆听先哲圣贤们的谆谆教导,他们的知识、文化乃至思想,历经千年而不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对小学生而言,诵读国学经典,既能让他们了解中华文化之根、把握中华文化命脉的有效途径,也能使他们树立民族自信心、提高人文素养,在文化冲击和碰撞中得以创新性的发展[1]。

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传统文化,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经历谈谈我认为诵读国学经典的必要性和一些做法,一、诵读经典的必要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家园。

国学经典诵读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诗经楚辞、老庄哲学、史记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如同浩瀚宇宙中一颗颗璀璨的星辰,闪烁着美丽迷人的光芒。

通过诵读这些流光溢彩的国学瑰宝,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从中汲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1]比如《易经》——有“不学易无以为将相、无以成太医。

”之称,《易经》就是经典的源头活水,是万经之首,让孩子读《易经》!童蒙养正!《大学》是“中国独有之宝贝”,读《大学》可以培养孩子敦厚中正之性,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中庸》能够开发领导潜能,培养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成为一个高eq素养的人才。

《老子》是中国人的智谋奇书,熟读《老子》,领悟《老子》,可以使人智慧超群,卓尔不凡。

《论语》——中国人的“圣经”,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誉,教会一个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千字文》是最好的童蒙识字教材,让孩子及早养成自主学习的兴趣及探究式学习习惯。

《三字经》是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文化简史。

《弟子规》是一整套系统化的“儿童行为守则。

而这8本书,除了《易经》和《论语》是上1万字的,《老子》和《中庸》是4千和5千,其他的都是一千字左右。

很短,而且好几本书的内容都是浅显易懂、朗朗上口、易记易背。

孩子们读了,必定会受益匪浅!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

而通过经典文化的诵读,一方面,我认为可以用传统文化为其打亮生命的底色,让他们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健康的成长。

如《弟子规》的“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与“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理念是完全一致的,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这样一种思想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明确不光要做一个知识渊博、能力高超的人,更重要的是先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读经典,虽然孩子们现在还不完全理解,但会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

“以文而化”,逐渐培植其福德、开启其智慧,从而奠定他一生的高远见识和优美人格。

另一方面,小学阶段这一人生的黄金时间广泛诵读国学经典,不仅能增大识字量,扩大阅读量,增加诗文诵读量,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奠定语文基础,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增强经典储备,从而扎下语文水平厚实功底。

正所谓,胸有万卷书,下笔如有神!在孩子们的写作中,也能引经据典,提高写作水平。

例如:《论语》的“温故知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

熟读成诵精美语词和积累一定的文史典故后,才有可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多读胸藏万汇,勤写笔下生花”,在说写时便能信手引用或化用,使语言的表达更生动、隽秀和富于情理和哲理。

二、诵读经典,吾在做,吾在坚持在参加省骨干教师培训的跟岗学习之前,我也有让学生进行诵读。

当时诵读的是《弟子规》,是利用每个星期一的班会课讲完班会主题后进行的,朗诵的时间大概是十几分钟。

一个星期才只有那十几分钟,孩子们就是读过而已,根本记不住,一点效果都没有。

因此,我对经典诵读投入的热情是很淡很淡的。

在跟岗学习时,了解到**校长于10年前就在全校实施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对诵读的解读与操作,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令我坚定了我一直让孩子们读经典的想法。

学习回后,我就改变了经典诵读的时间和诵读方式,并且针对经典诵读,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下面就是我的一些粗浅做法:1、课前2分钟的齐声诵读。

我把经典的时间改为语文早读和语文课(也就是我的课堂)课前的2分钟。

每节课坚持做到坚持课前2分钟组织学生诵读,并做到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

从打预备铃开始到正式上课,这段时间足够孩子们读很长的一段了。

拿《三字经》为例,从打预备铃开始就从“人之处,性本善”齐声诵读,到上课铃响,孩子们可以读到“弟与长,宜先知”了。

为了让孩子记得牢,我不会让孩子读这么长的。

继续拿《三字经》为例,我让孩子们从“人之处,性本善”读到“幼不学,老何为。

”读完再重复。

连续一个星期都这样诵读,除了有自闭症的陈康睿同学,基本上每个孩子都能倒背如流。

在第二个星期,就增加多一点,让孩子读到“弟与长,宜先知”。

到第三个星期,就从“玉不琢,不成器”一直到“此五常,不容紊。

”反正每个星期总有一段文字在重复,总有一段新的内容加入。

这样坚持下来,让孩子们读而成诵,诵而能背。

不用两个月,孩子们就能把《三字经》非常熟练地背出来了。

2、及时检查诵读,让诵读成为快乐的常规作业。

我知道,要让孩子们认真对待经典诵读,单纯让他们自己诵读是不行的,他们的兴趣不会持久的。

于是便在不影响课堂教学的情况下,利用我能用课堂时间去检查、落实。

(1)利用班会课,多种形式检查孩子的诵读。

随着诵读的不断推进,渐渐地,悄然间,学生的诵读已转为背诵了。

于是,我便采用多种形式来检查学生的背诵,如:抽背,师生背,分组背,男女生背、接龙背等。

拿抽背来说,就是随机点5到8个号数的同学上讲台诵读,坐在座位的同学上台诵读的同学的内容,台下的同学读哪句,台上的同学就从那一句开始背诵,直到老师喊停。

那么多双眼睛盯着,诵读的同学不紧张也不行。

而且,我让台下的同学都当评委,诵读完毕,就让他们评出哪个同学读得最好。

这样一来,所有的孩子都能认识到经典诵读的“重要性”。

让他们都知道,平常不认真诵读可不行啊,这人,可丢不起!(2)利用阅读课,分享经典里面的精彩故事,让孩子对经典有所理解与感悟。

本人认为,语文的学习,单纯是靠课本的那30几篇课文的知识是不够的,语文,应该是在课文的基础上,教会孩子去阅读,大量地阅读有益的书籍。

于是,我便在我任教的课程上,挤出了两节课作为我的班本教研课——阅读课,这两节阅读读是让孩子们进行阅读,然后分享阅读体会与心得。

当经典诵读进行到一定程度,我觉得比较成熟时,便举行经典阅读的分享会。

虽然平常只是让孩子们单纯地诵读,我并没有进行讲解,但孩子们在分享会上还是妙语连珠,对经典还是理解得挺深刻的。

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呀。

有一次分享会上,我班的曾俊哲如此说道:“通过学习《弟子规》和《三字经》,我觉得很有用。

因为可以从里面学到很多知识,教会我遇事应如何做。

《弟子规》一书里还有《二十四孝》,是教人们如何孝顺需要孝顺的人的。

这三本经典书籍,如果你认真读的话,可以让你变得更加聪明,学到更多知识。

我们小学生就应该多读点国学经典。

比如《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孟子》《老子》……”黄蕊同学就这样分享:“今天,我在重复诵读《三字经》,读到“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值。

”时,我忍不住去看注解。

哦,原来黄香是个男孩,他九岁的那年冬天,他父亲让他上床睡觉,因为被子单薄,刚睡下时非常冷。

他想,父亲一定跟自己一样感觉到非常冷的。

于是,黄香在每次父亲准备睡觉前,都为父亲暖被子。

读完注解,我非常感动,我要立志成为孝顺父母的好孩子。

”多深刻的体会啊,孩子们在这些同学的影响下,不再用老师说些什么了,他们对于诵读经典的兴趣自然就更加浓厚了。

3、举行硬笔书法比赛,书写经典。

好的做法不怕展示。

经过一段时间的诵读,我便会在写字课上,举行书写经典的硬笔书法比赛,。

把每一个孩子的作品都在自己班的走廊上的两块展板上进行展示。

让孩子们自己当评委,给自己喜欢的写得好的作品打星,星星多的同学就能获奖,颁发奖状。

这样一来,既能检查孩子们的背诵情况,又能检查他们的书写能力,让他们从读到写,做到质的提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