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公开课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感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考点、得分点和评分标准。
2、了解文言文翻译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标准。
3、掌握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和翻译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翻译并小组讨论总结,老师适当点拨,从而让学生从中找出规律性的方法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些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体会文言文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点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以翻译为切入口,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方法技巧。
三、教学难点在具体的语境中,多种翻译方法的综合使用。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练习法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之翻译一种意识:得分点意识两个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三字标准:“信”“达”“雅”四个步骤:审、译、连、誊五种方法:留、换、删、补、调二、高中文言文阅读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周云渊先生传黄宗羲周述学字继志,别号云渊,越之山阴人。
好深湛之思,凡经济之学,必探原板委,尤邃于易历。
古之言历者以郭守敬为最。
而守敬所作历经载于元史者,言理而不传其法。
自西域经纬历入中国,始闻经纬凌犯之说。
然其立法度数与中历不合。
毗陵唐顺之慨然欲创纬法,以会通中西。
卒官不果。
述学乃撰《中经》,用中国之算,测西域之占,以毕顺之之志。
古来无所谓星道者,述学正其讹舛,删其繁芜,补历代之所未备。
莫不各有成书,发前人所未发。
盖博而能精,上下千余年,唯述学一人而已。
嘉靖间,赵司马访之边事,述学曰:“今岁主有边兵,应在乾、艮二州,京师可无虞也。
”已如其言。
总督胡宗宪征倭,私述学于幕中,以密计,卒成海上之功。
武林兵变,述学论以国运安平,不可妄动,其魁亦信述学之言多验,谋遂寝。
述学在南北兵间,多所擘画,其功归之主者,未尝引为己有,故人亦莫得而知也。
甲戌,余邂逅述学诸孙周仲,见其架上堆云渊《神道大编》数十册,其册皆方广二尺余,仲言遗书多所散失,此不能十之一二也。
余欲尽抄其所有,会仲游楚,不果。
丙戌乱后,于故书铺中得中经测图、地理数种,见其历宗述学之《通议》,而掩之为己有也。
余读嘉靖间诸老先生文集,鲜有及述学者。
唐顺之与之同学,其与人论历,皆得之于述学,而亦未尝言所得之自,岂身任绝学,不欲使人参之耶?天下承平久矣,士人以科名禄位相高,多不说学,述学以布衣游公卿间,宜其卜祝戏弄,为所轻也。
虽然,学如述学,固千年若旦暮,奚藉乎一日之知哉。
(选自《黄梨洲文集》,有删改)(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尤邃于易历邃:精通B. 卒官不果卒:死亡C. 京师可无虞也虞:忧患D. 谋遂寝寝:搁置(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历法研究以郭守敬最有名,但他写的历经只讲规律不说方法。
B. 西域传入中原的经纬历与中原不合,周述学撰写《中经》,用中原算法测量西域占象术。
C. 周述学在帮助胡宗宪完成征倭之功中多有谋划,但他都归功其主子,因此没有人知道。
D. 唐顺之为了独占绝学,从来没有对人说过自己关于历法的观点来源于周述学这件事。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述学正其讹舛,删其繁芜,补历代之所未备。
②士人以科名禄位相高,多不说学,述学以布衣游公卿间,宜其卜祝戏弄,为所轻也。
(4)请简要概括周述学治学的特点。
【答案】(1)B(2)D(3)①周述学修正其中的错误,删除其中繁多芜杂的内容,补充历代所没有具备的地方。
②读书人用科举、名利、俸禄、官位相互攀比,大多不再谈论学问,周述学凭借平民的身份交游于公卿之间,本来就是被当作专管占卜祭祀之徒戏弄,被别人轻视的人。
(4)学问广博、学贯中西,研究精深,富有创见,著述丰厚。
【解析】【分析】(1)B项解释错误,“卒官不果”意思是:(但从他开始做官到)任期结束都没有成功。
卒:终止,结束。
故选B。
(2)D项,“唐顺之为了独占绝学,从来没有对人说过……”说法与文意不符,原文中指出“莫非他是想独占绝学”,“莫非”是一种推测,不是肯定的。
故选D。
(3)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与特殊句式的翻译:①“正”,修正;“讹舛”,错误;“繁芜”,繁多芜杂的内容。
②“科名禄位”,科举、名利、俸禄、官位;“高”,攀比。
“为所轻也”是被动句式。
(4)文中,“述学乃撰《中经》,用中国之算,测西域之占,以毕顺之之志。
古来无所谓星道者,述学正其讹舛,删其繁芜,补历代之所未备。
”周述学还编有《神道大编》数十册,后来很多学问家都借鉴了他的思想和学术成果。
由此可见,周述学学问广博、学贯中西,研究精深,富有创见,著述丰厚。
故答案为:⑴B;⑵D;⑶①周述学修正其中的错误,删除其中繁多芜杂的内容,补充历代所没有具备的地方。
②读书人用科举、名利、俸禄、官位相互攀比,大多不再谈论学问,周述学凭借平民的身份交游于公卿之间,本来就是被当作专管占卜祭祀之徒戏弄,被别人轻视的人。
⑷学问广博、学贯中西,研究精深,富有创见,著述丰厚。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3)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4)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
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周述学字继志,别号云渊,是越州山阴人。
他喜欢深入精细地思考,只要是经世济民的学问,(他)一定要探究其中原委,尤其精通易历。
古代那些谈论历法的人以郭守敬最有名。
但郭守敬所写记载在元史中的历经,只说规律却不传授方法。
自从西域的经纬历传入中原,才听说有经纬凌犯的说法。
但这种说法确立的法度多与中原历法不合。
毗陵人唐顺之对此十分感慨,就想要创立纬法,来使中西之法融会贯通。
(但从他开始做官到)任期结束都没有成功。
周述学于是撰写《中经》,采用中原的计算方法,测验西域的占象术,来完成唐顺之的心愿。
古代没有所谓星道,周述学修正其中的错误,删除其中繁多芜杂的内容,补充历代所没有具备的地方。
没有不各自成书,闻发前人所没有阐发的。
而且内容广博精当,上下千余年,(能做到这样的)只有周述学一人而已。
嘉靖年间,司马赵锦咨询周述学一些边防之事,他说:“今年主要部署边防军队,应该在乾、艮二州,京师就可以没有忧患了。
”后来果然如他所言。
总督胡宗宪征讨倭寇,私下里将周述学安排在自己的幕僚中,向他咨询一些机密策略,最终成就在海上战胜倭寇的功绩。
杭州发生兵变,周述学认为应该确保国运安定和平,不可轻举妄动,兵变的首领也相信周述学的话大多会应验,因此谋反的计划就搁置了。
周述学在南北的军队中,多有所策划,他把功劳都归结到主子身上,从未说成是自己所有的功劳,因此人们都不能了解。
甲戌年间,我偶然遇到周述学的孙辈周仲,看到他的书架上堆满了周述学编撰的《神道大编》数十册,每册都长宽二尺多,周仲说遗留下来的书籍大多散失,这里的还不到(他所编写书籍的)十分之一二。
我想完全抄下来据为己有,不巧周仲远游楚地,没有实现。
丙戌年动乱之后,(我)在一个老书铺中搜得多种中经测图、地理书,看到其中的历法都继承周述学所写的《通议》,可他们都窃取观点据为己有。
我读嘉靖年间各位老先生的文集,很少有涉及周述学的。
唐顺之与周述学是同学,他和别人谈到历法,观点都是从周述学那里得到的,但他从未说过自己的观点来自周述学,莫非他是想独占绝学,不愿意让别人参与其中吗?天下持续太平已经很久了,读书人用科举、名利、俸禄、官位相互攀比,大多不再谈论学问,周述学凭借平民的身份交游于公卿之间,本来就是被当作专管占ト祭祀之徒戏弄,被别人轻视的人。
即使这样,做学问就该像周述学那样,本来千年如朝夕一样,哪里能够凭借一天就可以知道的呢?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完颜陈和尚,丰州人,系出萧王诸孙。
贞祐中,陈和尚年二十余,为北兵①所掠,大帅甚爱之,置帐下。
时陈和尚母留丰州,从兄斜烈事之甚谨。
陈和尚在北岁余,托以省母,乞还。
大帅以卒监之至丰,乃与斜烈劫杀监卒。
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②奇之陈和尚天资高明,雅好文史,人以秀才目之。
正大二年,斜烈落帅职,例为总领,屯方城。
陈和尚随以往,凡兄军中事皆预知之。
斜烈时在病,军中李太和者,与方城镇防军葛宜翁相殴,诉于陈和尚,宜翁事不直,即量笞之。
宜翁素凶悍,耻以理屈受杖,竟郁郁以死,留语其妻,必报陈和尚。
妻讼陈和尚以私忿侵官,故杀其夫,诉于台省。
以故陈和尚系狱。
议者疑陈和尚倚兵阃之重,必横恣违法,当以大辟。
奏上,久不能决。
未几,斜烈卒。
上闻,始驰赦陈和尚,曰:“有司奏汝以私忿杀人。
今以汝兄故,曲法赦汝,天下必有议我者。
汝奋发立功名,始以我为不妄赦矣。
”陈和尚且泣且拜,不能出一言为谢。
乃以白衣领紫微军都统,逾年转忠孝军提控。
五年,北兵入大昌原,平章合达问谁可为前锋者,陈和尚出应命。
先已沐浴易衣,若将就木然者,擐甲上马不反顾。
是日,以四百骑破八千众,名动天下。
六年,有卫州之胜。
八年,有倒回谷之胜。
九年正月,三峰山之败,走钧州。
城破,大兵入,即纵军巷战。
陈和尚趋避隐处,杀掠稍定乃出,自言曰:“我金国大将,欲见白事。
”兵士以数骑夹之,诣行帐前。
时欲其降,斫足胫折不为屈,豁口吻至耳,噀血而呼,至死不绝,时年四十一。
是年六月,诏赠镇南军节度使,勒石纪其忠烈。
(摘编自《金史·忠义传》)【注释】①北兵:蒙古兵。
②宣宗:金朝第八位皇帝,1213年至1224年在位。
1234年金朝灭亡。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B. 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C. 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D. 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从兄,指父亲的亲兄弟即自己的伯父、叔父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也称“从父兄”,现在一般称“堂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