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林巨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声学课程体系建设
林巨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声学课程体系建设
各一级学科与博、硕士点对海洋技术本科专业的支撑
本科专业
物理学
海洋探测技术 海洋技术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 通信工程 地图学与 地理信息系统
一级学科
物理学 一级学科 光学工程 一级学科 信息与通信工程 一级学科
博士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
海洋声学技术方向
原有单一的 海洋物理方向 海洋光学与激光探测技术方向 海洋遥感与GIS技术方向
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毕业生应具有:
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
较全面的海洋科学基础知识; 较好地掌握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 掌握海洋声学、海洋光学、海洋遥感和海洋信息等现代 海洋探测技术基本技能和信息处理技术; 具有一定的海洋高新技术开发研究的能力; 能够从事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探测技术研发、海洋环境 监测、海洋资源保护、海洋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科
海洋技术专业-历史沿革 1959年 水声物理 1967-1970年 暂停招生 1979年 海洋物理 物理系 物理系 海洋物理系
1984-1992年 海洋物理、物理 1993-1998年 物理
1999年 海洋技术
声学教研室+海洋遥感研究所
物理系
2008年 海洋技术(国家级特色专业)海洋技术系
教研室设置
研、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
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规格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数学、物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掌握与海洋探测技术相关联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海 洋声学、海洋光学、海洋遥感和海洋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 法,具有从事海洋探测和海洋监测技术工作的基本能力; 掌握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海洋声学 海洋光学 海洋遥感 海洋信息
讲师: 24% 副教授: 24% 工程师: 助教: 6% 12% 教授: 33% 教授: 11人 副教授: 8人 讲师: 8人 工程师: 4人 助教: 2人
教职工中博士学位:85% 国外留学经历:60% 博导:7人 硕导:21人
海洋技术专业方向 所属一级学科:海洋科学类 所属二级学科:海洋技术
培养方案介绍
课程体系-海洋声学技术模块 海洋科学基础知识
海洋技术概论、海洋学Ⅱ、海洋探测与数据处理、声学海洋学
实践环节
大学物理实验、两层次计算机课程实践、电子课程配套实 验、电子技能实训、电子仿真实验与设计、LabVIEW虚 拟仪器设计、金工实习、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海上实习、 声学基础实验、水声专业实验、开放实验Ⅰ 、开放实验 Ⅱ 、创新创业教育、海洋技术综合实习、毕业论文
海洋声学技术模块
大学计算机基础 (32/32) C程序设计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 Fortran程序设计 (32/32) 信号与系统 (64) 声学基础 (80)
线性代数 (48) 概率统计 (64)
电磁场与电磁波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C++程序设计 (48) (64/48) (32/32) 理论力学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 (48) (64/48) (48/32) 量子力学 计算机网络管理 (48) (16/16)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48) 微机技术与应用 (64/16) 传感器原理与技术 (32/32) 单片机原理与技术 (32/16)
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项目 要求 学分 (2011版) 要求 学分 (2013版) 准予毕业
公共基础 通识 学科基础 专业基础 工作技能 教育层面 教育层面 教育层面 教育层面 教育层面
169.5
79
8
37
24.5
21
161
79 (18/12)
8
34
20.5
19.5
培养方案介绍
高等微积分 (96+96) 大学物理Ⅰ (64+48+64) 电路分析基础 (64)
数字信号处理 水声学原理 (48/16) (64/16) 数值计算方法 声学测量 (48/16) (32) 水声换能器 (32)
数学物理方法 (96) 特殊函数 (24)
海洋探测与数据处理 (48/16) 声纳信号处理(48/8) 水声技术(48) 通信技术基础(32) 数字图像处理(32/16) 海洋测绘(32/16)
了解海洋科学、应用物理学、测控技术与仪器等相近专业的
一般原理和知识; 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实验结果处理及分析、论
文撰写、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课程体系设置原则
以海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为基本依据和最终目 的,并作为设计总纲贯穿于课程结构目标和各门 课程目标之中。 指导思想 遵循“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特色” 的人才培养思路 以培养“研究型复合应用人才”为导向 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多层次、多模块、相互衔 接、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声学技术专业方向 课程体系建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林巨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技术系 2014.11.30 武汉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是中国海洋大学历史最悠 久的学院之一。其建立可 以追溯至 1930 年国立青岛 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在源 远流长的历史进程中,先 后有蒋德寿、王淦昌、王 普、郭贻诚、束星北、周 北屏、杨有樊等学术名家 在此任教。
综合素养
专业教育讲座、通识教育课程、科学讲座、科技文献阅 读、科技文献综述
课程体系-核心课程
基础课:
数学物理方法 本课程是海洋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以数学物理中 的偏微分方程定解问题的建立和求解为核心内容,讲授复变函数和数学 物理方程基本概念与理论。 大学物理Ⅰ 本课程是海洋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系统地讲授力学、 热学、电磁学、波动光学和近代物理的基本概念和规律,为学生学习专 业知识和近代科学技术打下必要的物理基础。 海洋学Ⅱ 本课程是海洋技术专业的学科基础主干课程,通过讲授以物 理海洋学为核心和纽带的有关海洋各学科最基本的现象、过程、概念、 理论以及观测手段、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应用的最新进展,使学生较 全面认识海洋。 信号与系统 本课程是海洋技术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讲授基本的信 号分析理论和方法,线性非时变系统的各种描述方法及其时域和变换域 的分析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信号处理、网络理论、通信理论等课程 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养什么人才
如何培养人才
三需求:
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需求 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 体现学科知识发展前沿需求 四平衡: 专业课与基础课平衡 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平衡 必修课与选修课平衡 课堂内与课堂外平衡 三结合: 基础知识与前沿研究有机结合 经典学说与现代理论有机结合 通识教育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