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关于“经济重心南移”问题的几点收获

【高中历史】关于“经济重心南移”问题的几点收获


(三)课件设计的特点 3.南移表现
1.楚越之地,地广人希,…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 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货殖列传 》(西汉) 2.(秦汉之际)江南地广(人微)……民食鱼稻,渔猎山伐为 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无)千金之家。
——《汉书·地理志》 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 稼成熟),则数郡忘饥。 ——沈约《宋书》 4.(东晋后期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 足。——《晋书·食货志》 5.江南好,……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 成就。
2.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 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二)不同教材的表述
初中 七年级上册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部编
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黄河流
版) 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而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
3.隋唐说
4.唐代说
5.唐代后期说
6.五代说
7.北宋说
人口、产量是涉及经济重心南移中人地关
8.北宋晚期说 系的要素,当江南地区依托水稻插秧、稻麦复
9.南宋说
种实现粮食产量超出当地人口需求并持续稳定 保障大量余粮外运时,这里就具备了全国经济
重心的地位。
——韩茂莉《论北方移民所携农业技术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二、史学研究成果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就已经赶上 北方了吗?
1.速度快不等于总量大
2.南方技术水平低
3.南方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
4.南方人口少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农业精耕区仍局限于以太湖为中心的江东, 以及其他为数不多的江、湖流域······就江南广大地区而言, 东晋南朝时期其经济发展仍属于开发阶段······经济开发是 一个量的积累过程,那么经济重心的转移则是一个质的变化过程。
2.争议点1:北方战乱,南方安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正方:
三代以前,江北繁盛,江南旷阔。汉晋以下,江南富 实,江北凋敝。盖由三国五胡之乱,兵害战争多在江北。
——明代于慎行
二、史学研究成果
(五)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争议点1:北方战乱,南方安定;
反方:小农经济有顽强的生命力
新莽末年战乱20余年,在此之后的东汉160余年的安 定局面中,北方为何未能重整旗鼓?东汉末的战乱和八王 之乱、五胡十六国之乱,其持续时间之久,破坏程度之烈, 过于新莽末年那一次战乱。但是,在北魏统一北方,直至 隋代、唐初,北方有300多年相对稳定的局面,为什么经济 依旧颓唐不振,终于落在了南方的后面?为什么经济重心 的桂冠一失便不可复得,自唐宋直到明清,北方的经济一直 落于南方之后? ——王大建、刘德增《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再探讨》
二、史学研究成果
(一)对“经济重心”和“江南”的定义
1.“经济重心”:
冀朝鼎(1936年): 一是农业生产发达,交通条件便利; 二是能够向统治者供应粮食等主要物资; 三是成为统治基地。
二、史学研究成果
(一)对“经济重心”和“江南”的定义
1.“经济重心”:
程民生: (1)经济重心所在地区生产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超过其他地区,具 体表现为:人口众多,劳力充足;主要生产部门的产量与质量名列前 茅;商品经济发达。 (2)经济重心所在地区生产发展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不只是在 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居优势地位而是有持续占优势的趋势,就是说其 优势为后世所继承。 (3)新的经济中心取代了旧的经济中心后,封建政府在经济上倚 重新的经济中心,并在政治上有所反映。
收集元中朝在的江南南北 。经济差问距题继续5:扩南大,移全有国哪大些部影分响人口?和税
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南方人在
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
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
台湾康熹版高中教科书《历史2》2014年版
(三)课件设计的特点
10份初中部编版《宋代经济发展》的课件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40760
62.9%
6624296
37.1%
朝代 项目 南方诸路
北方诸路 南北比例
北宋1045 赋税 年
35811000
45095000
44:56
南宋1196 赋税 年
60000000
14319000
81:19
(三)课件设计的特点 4.四大南移原因
材料一: 唐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战使关中地区经济受到严 重破坏。五代之际,黄河流域政权更迭,战乱不已。其后,北方历 经靖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政局)
北人南下曾对南方的水稻生产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如,“徐、豫土多稻田,而民间专务陆作”。为此,宋文帝 下诏要求二州“履行旧陂,相率修立”,恢复水稻生产。
——王大建、刘德增《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再探讨》
二、史学研究成果 (五)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3.争议点2: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技术
正方:
范文澜先生说:“黄河流域汉族人大量南迁,其中士 族只是少数,极大多数还是劳动民众。他们带着北方比较 进步的生产技术来到南方,在南方原有的生产基础上,加 入新力量,因而生产力有显著的提高。”郭沫若、翦伯赞 先生也如是说。这一观点几乎成了定论,凡是论及这一问 题的,大都持同一观点。
业生产落后。
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
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
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当时的江南地区,不像北方那样战乱不休,社会比较
安定。
七年级下册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自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从唐
疑问1:朝南中晚移期的至原两因宋有时哪期,些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
材料二:南宋政府帮助解决耕牛、种子、农具等,将生产发展作为 考核官吏的重要依据。(南方政府重视生产)
材料三:宋代时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加 之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北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 的破坏较小,南方农业发展较快。(自然环境)
材料四:在宋代,复种技术得到推广,江南种稻普遍分“早禾”和 “晚禾”两种,种植和收获的时间不同。南宋时冬麦和晚稻两熟制 得到大面积推广。复种是农业史上的重大变革,使耕地的利用率提 高,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技术)
大新版)朝初年,北方人口仅有一百多万户,而南方却有二百三十
多万户,是北方的两倍······“苏湖熟,天下足”
的谚语,标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全国的
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
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寡的格局也 高中 已定型。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 (部编 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 版) 最重要的粮仓,谚语成“苏湖熟,天下足”。
悦读助我成长
——关于“经济重心南移”问题的几点收获


一、问题缘起 二、史学研究成果
三、中考高考的相关题目 四、对平时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问题缘起 (一)课标要求
初 1.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 中 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2.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
重心的南移。
高 1.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
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使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
疑问2逐:渐南超过方北究方竟。指自哪宋里代?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江
以西拓展,同时,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也得到很大开 发。
(二)不同教材的表述问题3:南移完成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初中 (北师
七年级下册第12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魏晋南北朝以来,问全题国4经:济南重移心何出时现南开移始的?趋势。宋
经济重心是指经济最发达地位最重要的某个地区是国家经济 收入的依仗。
“中心”涉及政治的影响,一般来讲首都在哪儿,就在哪儿 形成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统一时期,一般只有一个中心,分 裂时期,则可能有多个中心。“经济重心”则是指经济最发达、 地位最重要的某个较大地区。
江南一词,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现在泛指 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古人又称江东或江左。
——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
二、史学研究成果 (五)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教科书及课件中涉及的原因包括: (1)北方战乱,南方安定; (2)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技术; (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和环境破坏) (4)南方政府重视
二、史学研究成果 (五)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疑问7:还有哪些材料可以使用?
(三)课件设计的特点 疑问8:南方经济何时赶上北方? 5.南移的过程
疑问1:南方究竟指哪里? 疑问2:南移的原因有哪些?
问题3:南移何时开始? 问题4:南移完成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疑问5:“经济重心”究竟应该怎样定义? 疑问6:还有哪些材料可以使用? 疑问7:南方经济何时赶上北方? 问题8:南移有哪些影响?
二、史学研究成果
(五)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3.争议点2: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技术
正方:
北方农业生产技术中唯有复栽与水田相关,若北方 南下移民将复栽技术带入南方,并在此基础上改变为秧播 技术,那就完全不同了。这项技术不仅能够对于北方南迁 人口带来先进生产技术的说法就有了合理解释,而且使南 方逐渐脱离火耕水耨易田制耕作方式,并根本改变了南方 水田的生产效率以及土地利用率。
--唐朝白居易《忆江南》 6.苏湖熟,天下足。(南宋) 7.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