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文言文教学方法

浅谈文言文教学方法

浅谈文言文教学方法
[摘要]为打破我们在文言文传统教学中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理念,笔者阐述了对文言文教学的三点做法:吟咏背诵法、创设情境法、课外延伸法。

[关键词]文言文吟咏背诵创设情境课外延伸
长期以来,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如紧箍咒束缚着学生,导致许多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相当程度的畏惧情绪和厌恶感。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从而走出文言文教学的误区?笔者不揣冒昧,谈一下对文言文教学的拙见。

一、吟咏背诵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语说得再明白不过了。

汉语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汉语诗文特别适合诵读。

像《与朱元思书》中“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这样最具汉语音韵美和意境美的文字,不诵读是很难体会到蕴藏于其中的美感的。

青少年时期记忆力最佳,应让学生多背诵一些古诗文,而少一些僵硬的翻译和烦琐的分析。

例如《岳阳楼记》中有一段尽写洞庭明媚春光的文字,“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教师讲解到这一段时,只须在字词
上稍加点拨,指导学生吟咏背诵,启发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叠印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而所谓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以及写景的井然有序,学生也会在吟诵中慢慢体会。

二、创设情境法
所谓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创造或设置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氛围或场景,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材内容,更好地领会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境的创设在文言文教学中主要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进行。

这种形象,或者是用眼可以看到的,用耳可以听到的,用手可以摸到的;或者是可用多种感官同时感知到的。

如《赤壁之战》一文篇幅长,事件繁杂,人物众多,学生学起来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我在讲此文之前,专门租借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有关剧集(第22集《群英会》、第25集《庞统献连环》、第27集《火烧赤壁》)的录像带,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赤壁之战的情况。

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周瑜的少年得志、儒将风范,诸葛亮的外交智慧、军事才能,孙权的优柔寡断而又虚怀若谷……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他们回味无穷。

当真正开始讲授这一课时,学生们都带着高涨的情绪认真去学,并畅谈了自己的体会。

文言文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还可通过配乐朗读、画面投影以及巧设导语、对话表演、动作演示等手段。

相宜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
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力。

三、课外延伸法
1.课外阅读。

如学生学习了列子的《愚公移山》,再给学生印发《列子》的另一篇——《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于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之,饯于郊衢,拂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像这样短小精悍富于启发意义的文言短文,只要对个别不易理解的词句作简单的注释,学生都能读得津津有味。

更何况这个故事很多学生早已听说,现在他们看到最原始的“版本”,自然就引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课外阅读使学生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阅读诗文的兴趣和能力。

2.摘抄引用。

在中学生的学习科目中,语文不过是其中的一门课程,在语文学习的内容里,文言文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待他们走出校门,也许会生疏了古汉语的许多基础知识,也许不再记得读过的文言文的具体内容,但是,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为人处世,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像“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自我激励,像“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力挽狂澜……所有这些千古传诵的名言佳句,自然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此,为扩大学生的知识积累,可让每个学生在课内和课外所选的文言诗文里摘抄名言佳句。

这些名言佳句,往往在学生的摘抄、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不仅潜移默化
地影响着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审美情操,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以至于在他们的作文中经常会恰到好处地出现。

如一学生写《母爱》时,写至动情处,笔端自然涌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名句。

这些古诗文佳句的适当引用,确实能使文章增色不少。

“教无定法”,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应该是多样的,其挖掘的层面和内容也相当广博。

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教师能积极探索,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让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参考文献]
1.周建中《以诵读为核心的文言教学法》
2.赵锐《中学文言文教学参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9.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