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主要模式及特色

德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主要模式及特色

2008年第11期第23卷No.11,2008Vol.23General No.210总第210期从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轨迹中可以探知,其蜚声世界的根本在于选择了一条学校、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整合资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发展路线。

德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主要体现为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其最初始的形式即是“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

作为院校、行业和企业纵向探索合作深度、横向拓展合作空间的产物和载体,跨企业培训中心和技术转移网络的出现使德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的特征愈加明显。

纵观德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其集团化办学的目的,一是为了通过各利益方的互补性合作来培养人才,二是为了通过互补性合作进行技术研发或技术转移,以实现各利益方的共进共赢、和谐发展。

其集团化办学的主体多元,包括学校/学院、企业、社会中介组织等;集团化办学形式多样,以校企合作、校际合作、民办官助等方式为主。

[1]据此,德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包括政府、学校/学院、企业、行业、社会中介组织等在内的多元主体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互补性结盟,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和技术转移及创新,最终联盟各利益方的共进共赢,和谐发展。

一、政府调控、企业主导型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一)“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实质和发展沿革德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主要体现为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因此,其最初始的形式即是“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与精华,是企业与职业学校、联邦与州、经济界与工会等多方共同参与下进行的一种职业培训活动。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基础,实际上是企业自主与国家调控相结合的制度。

这一制度形成的深刻原因在于,一方面,它是德意志民族文化传统中独特的“双重自由观”延伸到职业教育领域的表现;另一方面,德国实行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培植了经济领域的国家援助主义,国家和企业双方都要承担各自的责任与权利。

[2]“双元制”中的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技能有关的专业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

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毕业证书,之后,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选择的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

双元制的本质是“向年轻人提供职业培训,使其掌握职业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收稿日期:2008-10-19基金项目:教育部课题“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子课题“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比较研究”作者简介:严璇(1972-),女,四川成都人,上海电机学院研究实习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职业技术教育。

德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主要模式及特色严璇(上海电机学院,上海200062)摘要:德国在发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方面颇有独特之处。

概述德国“双元制”、跨企业培训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等三个主要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并对它们的特色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和特色中图分类号:G7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401(2008)11-0038-04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提供岗位培训”。

这种职业能力既包括业务能力,还包括社会能力等方面内容。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双元制”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出现了采用“双元制”模式的职业学院及部分专科大学,从而实现了“双元制”职业教育向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

当时的教育改革使德国工程师学校和高级专科学校无一例外地升格为专科大学后,在就业体系的中间层次出现了一个所谓的“能力缺口”或“职业断层”。

这里主要指缺乏应用型高级技术、管理和服务人才,特别是技术领域里的工艺型人才。

于是,1974年,几家大公司在巴登符藤堡州管理与经济学院的基础上联手创立了校企联合办学的新型高等学校,并由州政府确认定名为“职业学院”。

此后,这类新型高校在德国蓬勃发展。

德国职业学院的成立,开创了政府、教育机构与企业联合举办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新途径,发扬了“双元制”的特色,是“双元制”模式的高级阶段。

通过与两个学习地点(州立学院和培训企业或社会事业机构)的合作,培养能为一线服务的实践型、应用型职业高级人才。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特色分析(1)企业主导,政府调控,多方参与。

“双元制”中办学实体为企业和学校,双方并非简单、对等的合作,而是以企业主导下的技能培养为主、与职业学校进行的理论教学相配合的合作。

(2)以人才培养和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互补性合作联盟。

(3)以国家法律为约束,以培训合同为契约组成联盟。

二、企业或社会中介组织主导型的跨企业培训中心(一)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实质和发展沿革德国职业教育逐渐凸显出集团化办学性质是在跨企业培训中心成立之后。

德国的大型企业都建有企业培训中心对学生(包括企业职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20世纪70年代,由于生产的逐步专业化,职业工种之间差别愈来愈大,中小企业因其规模、培训成本、培训能力和培训位置等原因,无力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项目。

当时,模拟工厂公司和项目教学法为核心的行为导向型教学策略的推广运用,使得按此原理建立起来的跨企业培训中心迅速在各地区扩展开来。

[3]德国的跨企业培训中心是由国家拨专款,联邦政府、州政府、社会中介组织(一般指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主要包括各种行业协会、商会、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中小型企业通过法律合同联合设立的培训中心,是实施职业教育的第三个地点,目的是为了整合多方资源以解决企业培训能力不足和培训位置局限等问题,支持中小企业和特殊行业的职业培训。

其实质是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形成合力,共担义务,推动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它作为民办非盈利机构,资金分别由联邦科学教育部、经济部、劳动部、各州主管部以及区和地方的行会来承担。

最早的跨企业培训中心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

跨企业培训中心面向所有的联合会会员,负责培训他们所需要的学员,学校负责学员的理论课。

由于集中教学与技能训练,资源共享,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企业不需要再单独为学员提供学徒岗位,这样企业的正常生产不会受到学徒在岗的影响,同时使费用大幅度降低,受到企业的广泛欢迎。

近年来,跨企业培训中心已经在德国获得了广泛普及和长足发展,不仅仅局限于满足中小企业的培训需求。

“双元制”学生在接受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的同时,每年抽出一定时间,到跨企业培训中心接受集中培训,作为对企业培训的补充和强化。

跨企业培训在各职业领域中的分布很广,比重较大,还承担起了越来越多的企业技术咨询任务。

(二)“跨企业培训中心”模式的特色分析(1)跨企业培训中心是以政府、社会中介组织或企业为办学主体的民办非盈利联合机构。

通常由政府拨专款资助,多家企业联合承办或者由社会中介组织主管。

(2)以人才培养为目的的互补性合作联盟。

(3)跨企业、跨行业、跨区域的职业培训联盟。

(4)以法律合同为联盟的契约。

(5)企业培训的重要补充。

三、院校或社会中介组织主导型的技术转移中心(一)“技术转移中心”模式的实质和发展沿革所谓技术转移是指技术在科技单位之间、科技单位与生产单位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以及国家之间的相互传递和转化。

技术转移要以技术创新为前提,而有效的技术转移甚至可以获得比技术创新更大的效益,因此,它备受德国各界的关第11期严璇:德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主要模式及特色39注。

网络化的技术转移体系的构建对于德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德国作为科技强国十分重视技术转移。

由于德国的大型企业都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具有雄厚的资金和很强的科技开发能力。

近年来,德国中小企业在生存与竞争中,面临的压力愈来愈大,导致对创新产品、工艺改进、新型服务、多元化经营、合资以及在总体上改进效率与性能的需求愈来愈旺盛。

德国中小企业占德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中小企业产品占德国产品70-90%的市场份额,创建了全部德国利税的50%,中小企业对德国的贡献功不可没。

正因如此,针对中小企业的人力开发和技术支持就更引起了德国联邦政府和行业协会等方方面面的重视。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提高技术转移的效率和成功率,让技术需求方或潜在的技术需求方尽快了解到他们能够获得技术的渠道和想要的技术,在联邦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德国陆续出现了一些为企业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的技术转移中心。

1.高等院校主导的技术转移中心。

从20世纪80年代起,德国多个应用科技大学和高等职业院校纷纷建立了技术转移中心(Technologie Transfer Zentrale)或者技术创新中心(Technologie Innovation Zentrale),这些技术转移中心通常情况下依托于学校,实行企业化运作,加强和企业联系,为企业(特别是为德国中小企业)服务,努力实施技术创新,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激烈竞争需要。

该类模式是一种创新性的探索,中介组织承担的是资金投入者、信息沟通者和中间协调者的角色。

其目的和作用为:(1)整合社会资源和高职院校资源,促进企业与高校的融合,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提升传统产业服务。

技术转移网络是高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包括企业资源)的组织者、整合者。

(2)在组织、整合资源的过程中,解决科研与生产脱节的问题,特别是企业的共性关健技术难题,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优势,组织科研、生产力量联合攻关。

(3)提供综合的中介服务,特别是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技术等各方面的需要。

2.社会中介组织主导的技术转移中心。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产学研合作需求的不断增加,这种新型的合作平台也得到卓越发展。

一些由社会中介组织主导的、有效连通多个行业企业的技术转移信息网络和技术转移组织网络逐步形成,构成了德国技术转移中介网络。

在德国历史上,行业协会作为非盈利性、非官办的社会中介组织在保障同类企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特别是在培训职业后备力量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技术转移中心分为政府财政支持和不依赖于政府的民间机构。

最著名的技术转移网络有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Fraunhofer,亦音译为弗朗霍夫)和史太白基金会(STEINBEIS)。

非盈利性、民办官助的社会中介组织联盟———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

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成立于1949年,是公益性、非盈利的科研机构,以德国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和企业家约瑟夫·冯·弗劳恩霍夫命名。

弗劳恩霍夫协会致力于开展出色的应用研究,通过积极、有效的技术转移,培养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开发创新技术和独特的系统解决方案,提高企业和地区的经济竞争力,推动经济在兼顾社会福利和环境和谐的前提下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