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咳嗽ppt课件
※咳嗽初期一般忌敛涩留邪,当因势利导,肺气 宣畅则咳嗽自止。
15
.
(三)分证论治: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 主症: 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 兼症: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
热,无汗。 舌象: 舌苔薄白。 脉象: 浮或浮紧。 病机: 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审证要点:咳嗽、咳痰清稀色白伴风寒表证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13
.
2. 分清寒热虚实 恶寒,咯痰,鼻涕清稀色白,多属寒 恶风,咯痰,鼻涕稠枯而黄,多属热 病势急,病程短,咳声洪亮有力属实 病势缓,病程长,咳声低弱,气怯,乏力属虚
14
.
(二) 治疗原则
外感咳嗽多新病,属邪实,治宣肺散邪。 内伤咳嗽多宿病,属邪实正虚,治祛邪扶正。 咳嗽的治疗,除治肺外,还应治脾、治肝、治肾。 咳嗽日久,祛邪止咳,挟正补虚,标本兼顾。
22
.
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 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 风温咳嗽服之消。
23
.
加减:
咳甚---金银花、浙贝、枇杷叶宣肺清热止咳; 肺热甚---黄芩、鱼腥草清泄肺热; 咽痛--- 射干、青果清热利咽; 热伤肺津,咽燥口干,舌红--- 沙参、天花粉清热生津; 若夏令兼挟暑湿,证见咳嗽胸闷,心烦口渴,尿赤,舌
16
.
三拗汤—麻黄、杏 仁、甘草 重在宣肺散寒, 适用:风寒闭肺初起
17
.
止嗽散—荆芥疏风解表; 桔梗、白前升降肺气; 紫宛、百部润肺止咳; 桔梗、甘草、陈皮宣肺化痰利咽, 适用:外感咳嗽迁延不愈,表邪未净,
或愈而复发,喉痒而咯痰不畅者。
18
.
止嗽散
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 研,
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 煎。
19
.
加减:
1.夹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者—半夏、厚 朴、茯苓以燥湿化痰;
2.若风寒外束,肺热内郁,俗称“寒包火证”, 而见咳嗽音哑,气急似喘,痰液粘稠,口渴, 心烦,或有身热者,生石膏、桑白皮、黄芩以 解表清里,或用麻杏石甘汤。
3.若素有寒饮伏肺,见证除风寒束表外,兼见咳 嗽上气,痰液清稀,胸闷气急,舌质淡红,苔 白而滑,脉浮紧或弦滑者,治以疏风散寒、温 化寒饮,常用小青龙汤加减。
5
.
二.病因与病机
病因:1.外感六淫,尤以风、寒、燥、 热为主。
2.内邪干肺
6
.
病位:肺,与肝、脾、肾关系最为密切 病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病性:外感、内伤
外感咳嗽 —风寒、风热、燥邪
内伤咳嗽—病理因素主要为“痰” “火”,痰 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
7
.
三.诊断要点
1. 症状: 咳嗽,或伴有咳痰。 2. 病史: 外感咳嗽多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等表证; 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常伴其他
3.肺胀:咳嗽,胸部膨满,喘咳上气,烦躁心慌, 甚则肢体浮肿,面色晦暗等,脾肾功能失调,痰 浊、水饮与瘀血互结。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 病反复迁延而致,
9
.
五.辨证施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与内伤: 外感:起病急,病程短,伴有恶寒发热等表证; 内伤:起病缓,病程长,常反复发作,可伴有脏腑
质红,苔薄,脉濡数— 鲜荷叶、鲜藿香、六一散疏风 解暑。
24
.
3.风燥伤肺
主症:干咳,连声作呛,无痰或有少量粘痰,不易咯出。 兼症: 喉痒,唇鼻干燥,咳甚则胸痛,或痰中带有血丝,
口干,咽干而痛,或鼻塞,头痛,微寒,身热。 舌象: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干而少津。 脉象: 浮数或小数。 病机: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审证要点:干咳少痰及干燥少津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加减。杏苏散加减。
中医内科学
咳嗽
1
.
一.概述
1. 定义 :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以 咳嗽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证。咳 嗽是肺系疾病的。
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 有痰有声称为咳嗽。临床上多声痰并 见,通称咳嗽。
2
.
2. 历史沿革
(1) 命名: 《素问·咳论》脏腑命名 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 《诸病源候论·咳嗽候》十咳,除五脏咳外, 风咳、寒咳、久咳、胆咳、厥阴咳
脏腑失调的症状。 3. 体查:听诊可闻及两肺呼吸音增粗,或伴有干湿啰音 4.血常规化验,胸部x线检查等,有助于诊断。
8
.
四.鉴别诊断
1.感冒:感冒表证明显,咳嗽较轻,咳嗽则咳嗽 较重,表证轻。
2.肺痨:咳嗽,咳血,潮热,盗汗,身体逐渐消 瘦等,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痨虫侵肺所 致,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损疾患。可结合痰涂 片,血沉,结核菌素试验及X片鉴别。
功能失调。
10
.
2.辩痰: (1)痰量: 痰多者,属湿 痰少者,属燥、阴虚
11
.
(2)痰色: 痰白者,属风、属寒、属湿 痰黄者,属热 痰灰者,属痰浊 痰白带血者,属虚寒 痰黄带血者,属肺热
12
.
(3)痰质: 痰液稀薄属风寒、虚寒 痰液浊厚属湿热 痰粘稠属热、燥、阴虚 (4)痰味: 有热腥气或腥臭气为痰热 味甜属脾,味苦属肝,味咸属肾
25
.
桑杏汤——
桑叶、豆豉—疏风解表;
杏仁、象贝母—化痰止咳;
南沙参、梨皮—生津润燥;
山栀—清热。 桑叶轻宣燥热,杏仁宣降肺气,共为君药;豆
豉宣透胸中郁热,栀子轻,清上焦肺热,同为 臣药;沙参、梨皮、浙贝生津润肺,止咳化痰, 均为佐使药。
26
.
20
.
2.风热犯肺
主症: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音哑,喉燥咽痛,咯 痰不爽,痰粘 或稠黄。
兼症:咳时汗出,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 恶 风,身热。
舌象:舌质红,舌苔薄黄。
脉象:浮数或浮滑。
病机: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审证要点:咳嗽痰黄伴风热表证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桑菊饮加减。
21
.
桑菊饮—— 桑叶、菊花、薄荷辛凉解表,宣透风热; 连翘、芦根---清热生津; 杏仁、桔梗、甘草---宣肺祛痰止咳; 亦可加前胡、牛蒡子以增强宣肺之力。
3
.
(2) 病因病机 《内经》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咳嗽》
“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 一曰内伤而尽之矣”。咳嗽归纳为外感、内伤两大 类。
4
.
3.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 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疾病所 见的咳嗽,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 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