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考试试题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100分钟考试对象:2010级全体学生姓名:刘瑶学号:201017010118 专业班级:计科10101班系别:计算机学院一、简答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1、我国新一轮收入分配改革,为什么要确立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分配格局?答:1、中等收入群体的作用。
中等收入群体一般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正确的价值观、较强的职业技能、生活比较稳定,其在社会人口中比例的提高,有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以及繁荣发展。
2、旧有分配格局的弊端。
我国当前的分配格局是以金字塔型为主,即绝大部分是广大的低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尚占少数,高收入群体就像金字塔的塔尖一样占着极少数。
这样的分配格局导致了我过贫富差距的悬殊化,使得频繁发生一些由于收入分配不均衡引发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我国和谐发展的脚步,必须从根本上解决。
3、贯彻党中央方针政策的需要。
邓小平曾提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在今年年初,胡锦涛、温家宝也分别作出关于调整分配结构、形成“橄榄型”格局的指示。
有计划指示:到2020年,应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由此可见,构建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分配格局同时也是一项党中央任务。
4、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需要经历了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的经济结构逐渐由外向型经济转变为以拉动内需为主的内向型经济,中等收入群体的稳定性使得构建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分配格局可以推动经济的积极发展、保障社会的经济和谐,同时也可以刺激和带动我国内需。
5、综述。
在现代社会经济环境下,任何有碍于经济发展的分配格局终将会被淘汰。
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分配格局的建立,满足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要求和政治目标,是符合我国的客观要求的,故此,我们在新一轮的收入分配改革中,有必要大力推行这种科学的分配格局。
2、为什么说中美日益成为命运共同体,但未来中美关系需要重新平衡?答: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的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也随之上升。
美中两国将在未来国际政治经济结构中共同扮演关键的角色,两国关系必须提升到新层次。
两国的新一代领袖有机会实现这样的构想,使两国“成为世界进步与繁荣、和平与稳定的中流砥柱”。
中美关系向前发展是大势所趋,美中两国“同舟共济”,建立“生命共同体”,携手处理日益纷繁的世界性难题,这是全球金融危机下的外交新局,也是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新格局。
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许多国家要求中国调整经济增长模式,但中国内向型的经济增长转变,必然意味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将大大提高,中美关系也因此需要“重新平衡”。
二、论述题(共2小题,每题25分,共50分)1、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试结合这一论述谈谈为什么说我国既有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答:我国既有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粗放的外向型发展模式,而如今,此种增长方式将难以为继。
这种增长方式主要通过扩大投资规模、过多依靠各种资源的大量消耗去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但获得快速增长的同时,还存在着大量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南循环、低效率”的问题。
在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回暖,出现了用工荒,更加突显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与现在的国情不相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刻不容缓。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代价。
这种情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
只有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要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促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
我国既有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的原因有三个主要方面。
第一,低成本出口战略和以低端产业结构难以继续为继;第二,收入分配不公、国内市场不足所引发的社会问题难以为继;第三,资源环境的约束已经难以为继。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要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坚决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与节能减排的关系,使经济发展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所以说,我们要从这些方面出发,来考虑国家的有持续的发展。
我过应该从单纯的追求GDP增长转向提高国民社会福利水平。
这不是说忽略GDP增长的必要性,而是在GDP增长的同时,必须要考虑为此所要付出的代价。
否则,就是只有经济增长,没有经济发展。
2、2013年5月9日上午10时左右,台湾渔船“广大兴28号”在屏东县鹅銮鼻东南方约180海里处遭菲律宾军舰射击,65岁船员洪石成中枪死亡。
“广大兴28号”事件发生后,中国外交部和国台办都严厉谴责了菲方的暴行。
台湾媒体民调显示,有7成台湾地区受访者认为,假如菲当局对事件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交代,那么希望两岸合作起来对付菲律宾。
这样客观上形成了两岸联手维护中华民族共同财产和“历史性权利”的强势局面。
试结合这一事件谈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现状与远景?答: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 1.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巩固 2.两岸制度化商谈取得重大突破 3.两岸经济关系步入制度化轨道 4.两岸文教交流合作取得新突破 5.两岸社会交流加深,人员往来频繁6.两岸军事互信展开积极探索 二、是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的取得重大突破 三、两岸和平发展的有利条件增多 1.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 2.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有利条件加快累积 3.压缩了“台独”势力扩张的社会基础 4.“美日台同盟”面临调整、解构的压力加大 四、积极因素和复杂变数共存 1.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积极因素明显增多2.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不容忽视3.继续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 4.努力增强两岸同胞促进和平发展的信心 5.两岸关系将继续保持和平稳定发展局面三、材料分析题(共1题2小问,第1小问14分,第2小问6分,共计20分)材料一:2013年5月30日,外交部发言人洪磊主持例行记者会,就仁爱礁、钓鱼岛问题等答问。
问:有外电报道称,近日中国渔船、海监和海军舰艇在南沙群岛仁爱礁附近活动频繁,阻止菲船只向在仁爱礁废旧登陆舰上的人员运送补给。
中方此举可能成为南海紧张局势升温的导火索。
中方对此作何反应? 答: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1999年,菲律宾一艘军舰以搁浅为借口,在中国南沙群岛仁爱礁非法坐滩。
中方多次向菲方提出严正交涉,要求菲方拖走该舰。
菲方称未将该舰拖走是因为“缺少零部件”,并表示没有在礁上建造任何设施的打算,也没有任何挑衅倾向。
然而,菲方罔顾中方严正立场和自己的承诺,企图强化非法存在,企图非法侵占仁爱礁,这严重侵犯中国的领土主权,违反《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中国政府派公务船前往该海域正常巡航无可非议。
中方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和意志是坚定不移的,绝不会接受菲方以任何形式非法侵占仁爱礁。
中方敦促菲方切实履行承诺,与中方相向而行,不采取使局势复杂化的挑衅行动,为维护南海地区和平稳定作出应有的努力。
(2013年05月30日 18:21:16 来源: 外交部网站)材料二:2013年5月30日,外交部发言人洪磊主持例行记者会,就仁爱礁、钓鱼岛问题等答问。
问:据报道,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29日称钓鱼岛早在《马关条约》签订前就是日本领土,《波茨坦公告》发表前更是如此。
日本领土在法律上是由《旧金山和约》确定的。
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答:有关钓鱼岛问题的历史经纬是清楚的。
1895年,日本利用中国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败局已定,秘密将钓鱼岛编入日本版图,这是非法窃取行为。
随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让包括钓鱼岛在内的“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1943年12月,中美英三国首脑发表《开罗宣言》,规定将日本窃取中国之领土归还中国。
1945年7月《波茨坦公告》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
1945年8月,日本天皇发表投降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
1972年9月中日邦交正常化时签署的《中日联合声明》载明,“日方将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的立场”。
至于“旧金山和约”,中国政府多次郑重声明,“旧金山对日和约”由于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准备、拟制和签订,中国政府认为是非法的,无效的,因而是绝对不能承认的。
钓鱼岛从来就不是琉球的一部分。
“旧金山和约”第三条涉及的托管范围中也不包括钓鱼岛。
中方再次敦促日方正视历史,尊重事实,信守承诺,认真履行自己应尽的国际义务。
(2013年05月30日 18:21:16 来源: 外交部网站)材料三:美国持续推进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令人遗憾地已陷入了四大“迷思”:其一,虽然美国反复声称其“政策意图”并非遏制中国,但其“政策态势”的制华意向明显;其二,为安抚其在该地区盟友和伙伴对于中国崛起的战略焦虑,过于高调渲染“重返亚太”,向部分国家释放了错误信号,致其误判形势,不惜挑动大国冲突;其三,过于凸显军事色彩,甚而鼓动他国突破限制、扩军备战;其四,在领土领海主权争端问题上偏离“不持立场”原则,表态有失慎重,观点自相矛盾,在纵容盟友的同时增加了将自己卷入冲突的风险。
中美能否避免重蹈“大国悲剧”、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关键是要在亚太地区形成良性互动与非零和博弈。
这种博弈不应是遏制与反遏制,不应是迫使地区国家“选边站”的恶性战略竞争,也不应是“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二元结构冲突。
美国能否走出迷思,世界正拭目以待。
(人民日报:“再平衡”冲击亚太稳定,作者:赵明昊,2012年12月21日,来源: 人民日报)问题:1、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当前我国在国际海权竞争中面临的挑战有哪些?(14分)答:中国属于新兴的和正在向现代化迈进的大国,中国是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中国"海权"不可能不具有中国自己的个性。
现在中国"海权"新特点、新趋势有:一、海权在各国安全战略中的地位显著提升二、争夺焦点向公海及国际海底区扩展三、国际海洋规约体系严重缺失成激化竞争诱因四、国际海洋秩序面临深刻调整我国现在情况是:第一,国家统一进程与国家"海权"的实现进程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