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埃里克森 心理发展主要是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

埃里克森 心理发展主要是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主要是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人的一生八个阶段:学习信任——成为自主——发展主动——变得勤奋——建立个人同一——承担社会义务——显示创造——达到完善。

矛盾:信任不信任——自主性羞怯、怀疑——主动性内疚感——勤奋自卑——同一角色混乱——亲密孤独——创造力自我专注——完善绝望年龄:1——3——6——11、12——20——40——60 皮亚杰心理发展理论心理发展四因素:成熟、练习和习得经验、社会经验、平衡。

心理发展得动力: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适应三种方式:同化、顺应、平衡。

心理发展阶段:感知——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2——7——12)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理论社会文化历史学说:五点标志:心里活动的随意机能;心里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形成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性;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心里发展的原因: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词、符号;高级心理机能不断内化。

教学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教育应当走再发展的前面;学习最佳期限;智力形成内化。

朱智贤的心理发展理论先天与后天的关系:承认先天的因素提供了前提和可能;环境和教育将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决定方向和内容;承认遗传但不能夸大;强调环境和教育但也不能夸大。

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心理发展的动力:教育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与个体已有的心理水平和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

具体:活动是基础;需要是动力;已有水平代表稳定;新旧是动力;活动中的新需要与已有水平是主要矛盾。

教育于发展的关系:教育决定发展;教育要从儿童本身出发;儿童领会为环节;领会的过程是质量变化过程年龄与个别特征的关系:儿童心理发展的质的变化,就表现为年龄特征。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一、概念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人脑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的过程。

3、感受性——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人的每一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感受性通常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的。

绝对感受性——是人对最小的客观刺激量的感受能力。

绝对感受域限是绝对感受性的客观指标4、感觉阈限——是指持续一定的时间并刚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刺激量,它是对感受性的度量。

5、差别感受性——是对两个刺激量强度差别的感觉能力。

6、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7、适应——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适应有的表现为感受性的提高,有的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

明适应——是从暗处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感到发眩耀眼,几乎什么都看不清楚,经过几秒钟后就能看清物体的感受性变化。

这是视觉感受性逐渐降低的过程。

暗适应——是从亮处进入暗处时,由看不清到逐渐看清物体轮廓的视觉感受性的变化。

这是视觉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

8、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9、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

10、继时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

11、知觉恒常性——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然相对不变。

12、*观察——又称“思维的知觉”,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13、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

14、感受野——20世纪60年代后期,研究者采用微电极技术研究神经系统的感觉信息加工,发现当呈现某种特定刺激的时候,可记录到感觉神经通路及大脑皮质各水平上单个神经细胞的放电现象,据此可以揭示该个神经细胞所管辖的刺激区域。

这个区域称为该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而每个神经细胞的感受野都有其侦察特定特征的功能,又称为特征侦察器。

15、特征侦察器——每个神经细胞的感受野都有其侦察特定特征的功能,又称为特征侦察器。

16绝对感受域限——那种刚刚能够感觉到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域限是绝对感受性的客观指标,两者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

17、知觉的整体性——整体性是知觉的基本特征。

它是指把事物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

18、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

19、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

20、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1、空间知觉——个体对物体的空间特性即形状、深度、方位、大小等的知觉。

1)形状知觉——个体对物体各个部分排列组合的反映2)大小知觉——个体对空间尺寸的反映3)深度知觉——又叫立体知觉或距离知觉,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

注意双眼线索和单眼线索:除水晶球调节、运动视差和两个双眼外,其余都是单眼线索。

4)方位知觉——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位置和方向的反映22、时间知觉——个体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是没有感觉器官的23、运动知觉——个体对物体空间位移的反映。

它是通过视觉、动觉、平衡觉等多种器官协同活动而实现的。

1)真动知觉——对物体真正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下域和上域之间能够看清】2)似动知觉——又叫似动运动知觉。

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体,即同一个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知觉。

24、1)外受感觉——接受身体外部的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

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等;2)内受感觉——人对机体内的刺激即身体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反映,包括饥饿觉渴觉内脏痛觉等3)本受感觉——就是运动觉或动觉,它接受的刺激是人在运动时肌肉的活动情况。

二、填空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

可以用公式E=1/R表示。

其中,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2、对两个刺激量强度差别的感觉能力是:差别感受性。

3、暗适应是感受性提高的过程;明适应是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4、吃了糖再吃桔子会觉桔酸,这种味觉现象是:继时对比。

5、视觉恒常性包括:颜色恒常性、大小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形状恒常性。

6、空间知觉分为:形状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大小知觉。

深度知觉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

7、运动知觉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8、知觉的基本特征有: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

9、观察的品质有: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精细性、观察的敏锐性。

10、19世纪60年代初,费希纳根据等距量表的实验结果,提出了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符合对数定律。

11、作为视觉特征侦察器的大脑相应皮层细胞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简单细胞,二是复杂细胞,三是超复杂细胞。

12、19世纪前半期韦伯发现差别感觉阈限与原来的刺激量的比值是一个常数,用公式K=△I/I 表示。

其中,I代表原有刺激量,△I代表增加的刺激量,K代表常数,这个公式叫韦伯定律。

三、问题1、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力。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一般从一下几方面入手:①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②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③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④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⑤学会做观察记录;⑥观察后的归纳和总结;⑦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

2、*论述知觉的基本特征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知觉作为对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其基本特征有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认识知觉的基本特征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1)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

知觉的选择性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如刺激强的事物、变化着的事物等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有意使知觉对象和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有意提高知觉对象的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2)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

人的知觉的理解性与人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密切的关系。

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一方面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进知觉的理解性,提高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已有知识经验对当前知觉活动产生的消极定势作用。

(3)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是指把事物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

在形成对客观事物整体性知觉时,客观事物各个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强的部分所起的作用,要大于弱的部分,知觉中强的成分决定着知觉整体性特点。

如在小学生的识字教学中,学生容易将字型相近的字写错,如容易将“折”、“析”、“拆”三个字混淆,就是由于“、”在整个字型中是弱的部分。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强化这一“、”,使学生能更清晰地反映事物的整体性。

(4)知觉地恒常性:知觉地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然相对不变。

如视知觉恒常性有颜色恒常性、大小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使人能在不同的情况下,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它们,从而使人能在客观环境中正确定向,并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感觉与知觉的概述一、感觉概述1、什么是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直接性,个别属性】2、感觉的种类从刺激来源:外受感觉——接受身体外部的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内受感觉——人对机体内的刺激即身体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反映;本受感觉——运动觉或动觉,接受的是人在运动时肌肉的活动情况。

从刺激性质:电磁、热、化学、机械3、感受野与特征侦察感受野——神经细胞所管辖的刺激区域,又称为特征侦察器;on——off;off——on。

二、知觉概述1、知觉概念: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的反映,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的过程。

有知识经验的参与。

2、知觉的分类:根据知觉对象的空间、时间存在形式和运动的特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个体对物体的空间特性即形状、深度、方位、大小等的知觉。

形状知觉——个体对物体各个部分排列组合的反映大小知觉——个体对空间尺寸的反映深度知觉——又叫立体知觉或距离知觉,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