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先生故居观后感
关中的硬汉派作家陈忠实先生逝世迄今为止刚好三周年了。
一大
早中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反正今天难得有个偷闲的日子和战友一起驱
车回老家转转。
老家有八十多岁老父亲己年迈需要看看,父亲尽管年
岁己大但怎么也割舍不下那些他一生侍弄的土地。
车子出蓝田县城在
马河桥畔吃罢午饭便驶向老家,一路上雾气渐渐大了起来,路两边的
杨柳树枝在风中不停地摇曳,沟畔两旁的槐花己过旺期,但雨中不时
还夹杂着阵阵的香味,乡道间时不时都有放蜂的帐篷时隐时现。
回到
家中收拾完一切琐碎事和卫生己到傍晚五点多了,因为我俩明天都有
事情便又匆匆向西安出发。
在车上我便对战友平社说“一会咱从灞河
桥去西蒋村陈忠实先生故居转转,反正从那也能到纺织城,”他满口
答应。
大约二十多分钟,车子便到了陈先生的旧居门前。
西蒋村背倚白鹿原,村子很大。
站在陈先生的门前向北过了灞河
便是蓝田的泄湖地界。
西蒋村是蓝田和灞桥的界畔,先人辈在很早便
相互通婚走动,并不存在什么区域划分。
西蒋村向下便是一望无际宽
广的灞河水,河水是自东向西流向渭河的。
先生的故居是三间平板房,站在马路旁的石阶上踮起脚尖才能看到院中的光景。
楼门也不是农村
很气派的那种,院墙不高。
楼门两边贴着红色的对联,天色暗了我们
也没看清内容。
听出门散步的小伙说“前几天家人把先生的骨灰送回
来了,他一家人经常住西安不回家”。
“人家屋里有东西怕丢了,所
以经常锁着门。
”正是这间不起眼的平房,陈忠实先生在这里酝酿出
了《白鹿原》的初稿以及创作前的各种筹备资料。
门前苍翠的绿竹掩
映着这个不起眼的农家小屋,谁能想到会有一个铮铮铁骨的关中作家
陈忠实能横空出世名扬天下。
陈忠实先生做过农民做过乡村教师后来便走上了文学创作这条路上。
他从1976年开始发表《无畏》,后来短篇小说《信任》刊于《人
民文学》并获奖。
看过陈忠实的一篇传记写他那时如饥似渴想读书时
而偷偷溜进文化馆的图书室看到了许多当时列禁的一些外国小说,给
他的创作提供了不少帮助。
《延河》刊物给他的帮助则更大,像陕西
当时的王汶石,杜鹏程等老作家都给了他不少文学上的鼓励和支持。
《白鹿原》的成功背后是一番辛酸与困苦的较量,也是生命无限
绽放的花朵奇葩!灞河泱泱之水流经门前让他回望一百多万年前蓝田
猿人的栖息地,白鹿原上是茂盛的森林而灞河畔则是水草丰富的动物
植物的天堂。
渭河平原上的蓝田更是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历史故事
传说更是多不胜数。
半坡遗址、秦汉王朝的墓冢让他欣喜若狂。
从
1987年开始,他便开始四处筹集素材与资料。
小时候的他就在一河之
隔的老牛坡下的新街子上学,并经常听老人说关中大儒牛兆濂的故事,后来便有了《白鹿原》朱先生的原型。
黑娃的原型听人说是蓝田厚镇
民国时期的土匪原型,至于鹿兆鹏、鹿子林、白家轩等人都有蓝田革
命先烈的影子……
蓝田的风土人情和故事成就了陈忠实,也成就了伟大作品《白鹿原》。
就是在这个塬下的院子里陈忠实先生经历了炼狱般的创作,每
天写困了便出门有时上塬转转,一览横亘于渭河东岸的山川丘陵,再
就是俯瞰门前奔流不至的灞河……困了有白酒抿上一口,心情乱了吼
几嗓子秦腔发泻一下胸中的往事纷扰,有时确实太累了便走下河道伫
立在夕阳下回望西去灞河掩映中的长安古城……河水的上游有蓝田猿
人的影子,有歪嘴岩汪峰、李先念老一辈革命家的影子;对面华胥有华
胥陵古国的传说,更有关中一代名儒的牛兆濂的深远影响;塬上更有赵
伯平、胡达明等革命先烈战斗过的地方。
《白鹿原》有着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影子,也有着史
诗般《战争与和平》中的场景。
1993年6月《白鹿原》出版,发行量15000册,这在当年可不是个小数目。
谁知道五个月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加印了6次,发行量从56.6万册一下子跃到近100万册,当然不
包括当时的许多盗版。
记得1994年我在灵宝二炮服役时也买了本《白
鹿原》的盗版,而且战友们你争我抢地看。
《当代》主编何启治先生
评价《白鹿原》是五四以来最好的小说。
评论界当时也褒贬不一,有
的评论界学者认为《白鹿原》应该删掉里面的性描写,有的认为《白
鹿原》过于陈腐而且词语有些粗俗。
50万字的小说描述了清末至解放
前后的白鹿原上的宗族恩怨及历史变迁。
中间的经历跨越民国的各种
天灾人祸以及军阀混战时期的二虎守长安、镇嵩军刘镇华围长安城、
抗战时期的西安和解放后的西安……听说当时一千字30元钱,仅稿费
他就挣了一万五千多,他高兴地逢人便夸“我都成了万元户口了。
”
长安是一部千年历史的古城,更是汉民族汉唐文化的鼎盛发源地。
《白鹿原》火遍了中国,从电影、电视剧、话剧到戏曲,无不证明它
的艺术生命力之强大。
先生驱车翻阅了浩大的《蓝田县志》走访了许
多历史人物的后代才有了后来小说上的人物塑像。
《白鹿原》不仅是
一本民族的变迁史更是一本民族的秘史。
《白鹿原》1993年出版,陈先生当年6月当选陕西作协主席兼中
国作协副主席。
时隔4年的1997年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2017年4
月29日先生因病去世,先生一路坎坷一路风雨艰难而行。
“自信平生无愧事,死后方敢对青天。
”
“好饭耐不得三顿吃,好衣耐不得半月穿,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
”
“活着就要记住,人生最痛苦最绝望的那一刻是最难煞的一刻,
但不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熬过去挣过去就会开始体验呼唤未来生活,有一种对生活的无限热情和渴望。
”
先生己乘白鹿去,此地空余白鹿原。
晚上归家挑灯写下叙叨琐碎
文字以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