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的黄金分割美医学院薛信斌(一)人体中的黄金分割一些数据的陆续发现,表明人体其实是世界上最美的物体。
德国美学家泽辛对人体做了大量的计算,发现人体的黄金分割点竟然有四处,即为肚脐、咽喉、膝关节和肘关节。
就人体的整体结构而言,从脚底往上量,人整体身高的0.618处正好在肚脐附近。
而在中医中,人体中两个个重要的穴位:―气海‖(又称―丹田‖)、―命门‖都在这个位置附近。
肚脐以下与一个人整体身高的比为0.618:1,就构成了黄金分割,这样的比例会给人以舒服、优美的感觉。
除此之外,人体上还存在3处黄金分割。
一处是咽喉,是肚脐以上部分的黄金分割点。
咽喉至头顶与咽喉至肚脐长度的比为0.618:1。
另一处是膝盖,是肚脐以下部分的黄金分割点。
膝盖至脚后跟与肚脐至膝盖长度的比为0.618:1。
再有一处是肘关节,是上肢部分的黄金分割点。
肩关节至肘关节与肘关节至中指指尖长度的比也为0.618:1。
如果一个人这四处结构的比例都符合黄金分割律,那么这个人的身体比例看起来就是最优美的。
除此之外,人体上还有很多细微之处都能看到黄金分割的身影,这是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而形成的最适合人类生存的比例。
人的生命体征中也有许多符合黄金分割的现象。
人类的消化道长9米,其0.618为5.5米,是承担消化吸收任务的小肠的长度。
人体最适应的温度就是用黄金分割率乘以自身的温度,人的正常体温是37.5摄氏度,它和0.618的乘积为23.175摄氏度,人处在这一环境温度中时,机体的新陈代谢、生理节奏和生理功能均会处于最佳状态。
养生学家通过多年观察发现,动和静是一个0.618比例关系,大致四分动六分静才是较佳养生之法。
医学专家分析后发现,人的脑电波图,当高低频率的比为1:0.618时,是身心最感快乐欢愉的时刻。
(二)自然界中的黄金分割生活中能见到的植物常常有一种特殊的美感,比如说向日葵的花盘,菠萝的外表皮以及枫叶的叶脉和叶子宽度的比例。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中处处蕴涵着一种特殊的关系,那就是黄金比例。
葵花籽在向日葵的花盘上呈相反的弧线状排列。
仔细观察,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曲线,通常顺时针旋转的有89条,而逆时针方向的则有55条。
也有的向日葵是55,34或者144,89的组合,这是由花盘的大小决定的。
如果我们把每一组的比值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他们越来越接近1.618,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处处都留下了黄金分割的痕迹。
科学家们还发现,植物中像牡丹、月季、荷花、菊花等观赏性花卉含苞欲放时,花蕾呈直的椭圆形,且长短轴的比例大约接近于黄金分割。
经过观察可以发现,在有些植物的茎上,两张相邻的叶片的夹角是137.28°,这恰好是把圆周分成1:0.618的两条半径的夹角,研究发现这种角度对植物通风和采光效果最佳。
(三)艺术作品中的黄金分割西方画家大都非常注意把和谐的比例关系融入到自己的绘画中,达·芬奇就曾经去挖掘出人的尸体来测量人体骨骼结构的确切比例,他也因此成为宣称人体的结构比例完全符合黄金分割率的第一人。
艺术家在设计创作其作品时都会有意识地、严格地遵循黄金分割比率。
维纳斯雕像大家都很熟悉,美妙绝伦,为世人所赞美。
她之所以有如此倾人之美,与她黄金分割的设计是分不开的,她肚脐以上部分与肚脐以下部分长度的比例约等于0.62,非常接近黄金分割比例0.618,这种伟大的艺术无疑是美的原理和数学理念和谐统一的典范。
优美动听的琴音,也是综合了各种条件而得来的。
在贝多芬、莫扎特、巴赫、舒伯特等人的音乐里,无不流淌着黄金分割的完美和谐。
乐曲中的大小高潮部分大都处在乐曲的5:8的交叉点上。
黄金分割律也是小提琴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著名的小提琴制作家斯特拉迪瓦里在制造小提琴时正是用黄金分割来确定f 形洞的确切位置。
中国古人虽不知这个神奇数字的存在,却给我们留下了不少至理名言:―善画者留白,善乐者希声,善言者忘语,善书者缺笔,大贤者若痴,大智者若愚‖。
明朝李焕说:―和盘托出,不若使人想象无穷耳‖。
这些古代哲理,无不隐喻着黄金分割的精髓。
国画、书法讲究―意到笔不到‖,笔到则太露,意到则回味无穷,只托出一大半儿就给人留以想象和发挥的余地。
(四)著名建筑中的黄金分割古希腊帕提侬神庙是举世闻名的完美建筑,它的高和宽的比是0.618。
建筑师们发现,按这样的比例来设计殿堂,殿堂更加雄伟、美丽;按这样的比例去设计别墅,别墅将更加舒适、漂亮。
连一扇门窗若设计为黄金矩形都会显得更加协调和令人赏心悦目。
15世纪末期法兰西教会的传教士路卡·巴乔里发现金字塔之所以能屹立数千年不倒,且形状优美,原因就在于其高度与基座每边的结构比例为5:8。
金字塔有五个面,八个边,总数为十三个层面,由任何一边看过去,都可以看到三个层面。
古希腊的巴比伦神庙严整的大理石柱廓,也是根据黄金分割律分割整个神庙的,因此看上去显得威武、壮观,成为繁荣和美德的象征。
法国巴黎圣母院的正面高度和宽度的比例是8:5,它的每一扇窗户长宽比例也是如此。
法国埃菲尔铁塔也有与0.618有关的数据。
中国古代建筑中,也有黄金分割的身影。
太和门庭院的深度为130米,宽度为200米,其长宽比为0.65,与黄金分割率0.618十分接近。
紫禁城最重要的宫殿——太和殿位于中轴线上,在中轴线上,从大明门到景山的距离是2.5公里,而从大明门到太和殿的庭院中心是1.5045公里,两者的比值为0.618,正好与黄金分割率等同。
中外名人与美术因齐白石从二十七岁到九十七岁,从事绘画的时间长,分五个阶段来分析齐白石绘画的师承和特点:齐白石是一位受当代、古代画家影响而在继承古代绘画艺术基础上大胆创新的画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别出新裁,平易近人。
以写实为主,取材都是自己接触或亲眼见过的,没见过的从来不画,一生坚持生活的艺术。
(一)二十七岁至四十岁为临摹阶段。
(二)四十岁至五十六岁为早期阶段。
(三)五十六岁至六十五岁为变法阶段。
(四)六十五岁至八十八岁为中期成熟期。
(五)八十九岁至九十七岁为晚期阶段。
临摹阶段此时期作品,我们见的少,曾见过他三十六岁时山水作品四幅,完全用墨,看上去还是传统画法,比较死板,但从笔墨技巧运用上,也是很有味道的。
再有从画上见到他的花鸟作品,很像李复堂,这说明他也受其影响。
这个时期,他绘画的作品墨笔多,设色很少,以粗笔传统较多。
四十或以前,主要是在家乡湘潭一带学习绘画。
二十六岁拜萧芗核、文少可学画人物、肖像,也画山水人物。
二十七岁拜胡沁园,学绘工笔、花鸟、草虫;跟谭荔生学山水。
此时期主要是以学画工笔临摹为主,绘画的立意上、布局上、用笔上、设色上都很注意法度,处处合于规矩,这阶段为打基础阶段。
三十六岁拜文人王湘绮为师,学作诗文,成为他生活和艺术道路上主要转折点,开始由民间画师转变为文人画家。
早期阶段临摹时用心研究用笔、着墨、调色、构图、题诗等。
在他五十八岁的题诗稿中曾写到:“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之。
恨不能生前三百年或为诸君磨墨理纸。
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
”再有从他在七十岁时题画诗中写到:“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从以上二段看出,齐白石对这四位画家作品钦佩、重视的创新精神。
五十岁后,作品笔意多取法于吴昌硕;意境趋向八大山人;用笔运墨挥洒豪放,师法大涤子、青藤,吸取各家神髓,“师于古而不泥于古”,善于接受先进画家成熟经验。
绘画上转入以写生为主,改画大写意笔法。
几次出游中结识不少画友、诗友、朋友。
看了许多名人书画,像徐天池、八大山人、陈白阳、石涛、扬州八怪的金农、黄慎、郑板桥等,以及周少白、吴昌硕等,收益颇多,对齐白石影响很大,赞叹不已,赞成他们创新精神,尤为崇拜天池、八大、石涛、吴昌硕。
他学习徐渭泼墨豪放,淋漓尽致;石涛作品笔法简略,意境深远;八大山人的独创精神,气势磅礡。
四十岁一五十六岁,曾五次出游大江南北,名胜古迹,见到西安的碑林、雁塔坡、清华池等,游览长江洞庭、衡山、庐山、桂林等名川大山,开阔了眼界,师法大自然,充实了作品「造化」内容。
他每到一处,对景物打素稿,并用文字记录下来,做为作品的初稿。
变法阶段这时期花卉一类的题材是葡萄、大桃、藤萝等,在构图上多数表现出以树木、地根为主体,花叶、果实比较小,枝叶系密,色彩平淡,这是他变法后旱期特征。
画虾也一样,此时,虾较小而多,体短须短,造形很活泼!但神态不足。
腹部是五节,但少姿态。
长臂钳也缺乏姿式的变化,更没有挺拔有力的样子。
腹部小脉也比较多。
头部长须,只是平摆六条或放射状,看不出摆动开合的动态。
在陈师曾启发下,齐白石改变画风,在题材上面对自然,力求真实。
在笔墨上别师法吴昌硕,开创了气势雄伟的大写意派。
首先开启了“红花墨叶”派画法,用鲜的洋红点花朵,用浓墨作花叶,这样红的花朵,配上不同墨色的荷花,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画面上清新、健康的情调。
但变法后早期作品还不够成熟,处于形强神弱阶段。
五十岁后来北京时,民国初年,一些守旧画家对于写意画不甚埋解,认为齐白石作品“粗野”。
齐白石作品虽法于石涛、八大、白阳,融合己意,但不被重视,不为人喜欢,惟很受陈师曾重视喜爱。
当时陈师曾劝齐白石“要自出新意,变通画法,要独创风格,不必求媚世俗”。
并赠诗说:“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
中期成熟期这是高度的提炼,既具实又美,是前人没有的。
他在八十二岁时题画诗写道:“塘无鱼虾自奇,也从叶底戏东西,写生我懒求形似,不厌名声到老纸。
”后两句说明他画虾不同于平常,他追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
画虾,腹部也是五节,但伸、曲、弯、弹,非常有力。
腹下的小腿简练到五条。
虾的头部用浓淡墨相生的办法,表现虾的头胸分量更重,透明感更明显。
虾的眼睛用浓墨横点突出很长,显得更生动。
虾的短须上,两条长臂钳显得挺拔有力,软中带硬,节与节之间表现了笔断而意在的意境。
六十五岁至八十五岁,为后中期,也是成熟时期。
笔墨纵横淋漓,气势雄伟,任意挥写,超脱奔放,生动活泼,形神兼备,臻于妙境。
善于运用墨彩深浅、浓淡的特点,表现对象的质感。
笔力功夫纯熟,炉火纯青,准确神似。
构图上更为巧妙,充分表现“画外有画”“简而不空”的意境。
赋色上鲜艳泼辣,喜用洋红,明快浑厚。
晚期阶段齐白石作画非常勤恳,天天画。
举个例子,八十五岁题画写道:“昨日大风雨心绪不宁,不曾作画,今朝制此补充之,不叫一日闲过也八十五岁以后为晚期,作品之构图、色彩、挥笔、运墨已从有法到无法,随心所欲作画,喜用洋红,工虫一粗一细,多用粗花卉配工虫(早期工虫)。
晚年用色浓。
晚期九十岁后画虾,去掉须了。
20世纪前的西方名画故事1,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简介:弗朗索瓦·米勒(Francois Millet,1814-1875)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