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大学如何制定发展战略《教育研究》2004年第10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间的文化教育交往变更加频繁、广泛。
为了更好地抓住机遇,许多国家都对本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进行了重要调整,以提高高校的国际竞争力。
回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史,办学的思想、宏观的战略对于学校的成长从来都是决定性的,是校长们始终探索的主题。
这也是2004年8月4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主题之一。
一、全球竞争背景日益形成在当今时代审视、观察大学发展战略问题,要求具有国际视野,遵循全球化的大前提。
哥伦比亚大学校长伯林格教授在题为“全球化和现代大学”的演讲中谈到,世界的变化向大学提出了挑战,需要大学立即采取行动,对教学及其他工作进行本质化的变革。
伯林格校长回顾到,从20世纪40年代起,“全球化”一词尚未进入词汇库时,美国一些大学实际上已经有意识地走向外部世界,学者已开始考虑解决一些全球性的问题。
今天,在全球化的影响下,移民速度、安全威胁、社会公正等诸多方面的新问题正在涌现,大学有责任面对并讨论这些问题。
虽然全球化问题已引起一些重视,如耶鲁大学等一些大学成立了全球化研究中心,与国外大学建立了各种合作,但这些合作大多缘于教授间的个人关系,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和措施,缺乏大规模、有秩序的合作。
伯林格校长肯定了解构理论、后现代理论、博弈论等成果的价值,但他认为,总体上看,过去二三十年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在内,大学大多“眼光向内”,对激烈变动的外部世界关注不够,参与意识不如上一代人强烈。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大量技术方面的变革每天都在发生,技术本身本来就是教育的一部分,由此带来的各国教育发展的不同引人深思。
伦敦经济学院院长霍华德·戴维斯教授指出,在21世纪的今天,为一所综合大学制定整体战略不是一件易事,因为大学制定计划必须参照的环境在迅速地变化着,这一点很关键。
大学环境的变化主要有五大趋势。
第一,高等教育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大学学生人数每年平均增长4%,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增长率,高等教育市场需求增长会给学校发展带来影响。
第二,高等教育竞争性增强。
部分原因是新院校的逐渐增多,这种情况也同样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学生和教师的流动性在逐渐增强,这也是竞争更加激烈的一个原因。
这种现象表明,学术研究者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的趋势更明显了。
第三,高等教育多样性的发展。
尽管全球化影响着高等教育,但这并不意味全世界的大学变得越来越趋同。
高等教育市场需求的整体增长为各个学院在不同层面上的专业化、差别化提供了空间。
第四,多元化集资渠道。
大学直接从政府得到资金在递减,但大学其他的收入渠道增多了。
10年前,伦敦经济学院收入中的35%都是英国政府的直接补贴,如今这项比例只有18%,并且在逐渐下降。
筹资来源多样性的逐渐增强,在某种程度上创造了更多的自由。
另一方面,资助多样化意味着要考虑更多不同的利益集团。
第五,大学处在更广泛的经济背景下。
人们普遍认为大学是地方经济的重要贡献者,社会对大学抱有极高期望。
因此如今大学必须在一个透明度更高的环境中工作。
这五种变化带来的结果是,大学要在竞争更强、更有活力的环境中运作。
制定一个大学的发展战略需要历史的眼光:既要注重连续性,又要注重变化;既要注重现实,又要注重社会当前的需要。
牛津大学第一副校长威廉姆·D·麦克米伦教授在谈到大学的历史使命时指出,进入经济社会的今天,大学影响着一个国在全球经济中的成败,全球化也带给大学一项服务社会的新任务。
环境与形势的变化改变了大学的运作方式,改变了人们对大学的看法。
在军事竞争让位于经济竞争之后,政府仍然需要大学发挥重要作用。
英国政府对大学有两个基本的要求:发挥引擎作用,推动“知识经济”;输送高技能的劳动力,让50%的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
这意味着学生的目标、期望和才智呈现多元化需求,大学该如何统一应对这种多样性需求显然是一项挑战;如何保证公平入学,显然又是一项挑战。
牛津大学在没有学术战略的情况下已发展了800年,而现在之所要为它制定一项战略,原因在于:牛津大学在年收入远远低于外国主要竞争对手的情况下,要保持世界前十名的地位,势必需要一种高标准而又实际的计划;大学要向高教投资委呈交《团体计划》,这项计划只是为满足高教投资委的要求制定的,要使计划书服务于学校的内部需求,这就需要制定一个更为具体的学术战略;自2000年管理改革开始,大学的各学术分部每年都提出学术计划,但缺少一个大学整体的学术战略及为各学术分部设立的工作标准;还有就是管理改革后在学术分部和学院之间出现的招生和资源配置分歧问题促使建立大学学术战略。
莫斯科大学校长萨多夫尼奇教授认为,到上个世纪末,许多国家已经不再把国民教育仅仅归入经济范畴,民族的智力水平是确定某个国家在当今世界排行位置的决定性因素。
大学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存在上千年了,其间很多其他教科文机构产生、消亡,有的甚至没有在人类记忆中留下任何痕迹。
而大学有如此强的生命力,原因何在?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大学能始终有能力维持传统和革新之间的平衡。
需要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这个术语在大学范围内是指前进的模式,当代人生活和需要的满足并不是依靠剥夺下一代人的这种机会。
在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大学的作用就是一种吸引力,围绕着大学这个社会机构产生新秩序,就像走出混沌状态一样。
无论以前还是现在,在任何社会和任何发展阶段乃至在革命突变的时候,大学都发挥着抵御毁灭的作用。
与此同时,大学能够区分良莠,具有肯定新生事物,倡导新生事物的作用,像一道不可逾越的墙一样抵御“伪知识”和行政压力。
二、走国际化道路已成共识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教育的背景也非常不同,因此知识方面的分布非常不均匀,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是:知识的交流是自由的。
剑桥大学校长理查德教授就大学如何在未来保持成功的问题谈了四个方面的基本观点:大学要保持高标准,如果没有雄心、没有愿望,很难成功;要有足够的资源支持我们的雄心,使大学真正满足多元化的需求,培养出多元化的、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要有一种学术研究的自由空气,帮助我们实现教学、科研的自由,保障办学的高质量;要有一种勇于冒险的精神,抓住随时出现的发展机会。
同时,国际化的概念和要求也对我们形成了压力,这要求我们以一种新的方式进行工作。
谈到国际化发展,早稻田大学校长白井克彦教授提出了“在亚太地区实现知识共创”的目标,在大学之间跨越国境开展合作,实现人力资源网络的构筑和“知识共创”,这是建设全球社会必不可少的手段。
担负未来全球社会建设重任的人,不仅需要具有超越国境的视野,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更需要具有一种世界公民的气概,而大学正是负有培养具有这种素质的人才的使命。
早稻田大学新世纪的国际化战略是在海外设立科研机构,并强力推进实施。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教授认为,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学校一定要走向国际化,大学校长一定要有国际眼光,教授一定要具有国际的学术视野,学生的来源也一定要国际化。
学校的发展战略特别是着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中,要把发挥基础学科和多学科优势、新建前沿交叉学科、鼓励资源共享、促进新思想和新技术的产生作为学校学科发展的主要方向。
在这个明确的定位下,新建了生物医学交叉研究中心,与此同时,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中心、先进材料研究中心、化学基因组研究中心也纷纷建立起来,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也将目标定在2006年~2010年建成为在国际化学界有重要影响的实验室与开放研究平台。
为了拓宽学校的国际视野,北京大学加强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强强合作”,比如,邀请国际名校长来访,举办了莫斯科大学日、耶鲁大学日、剑桥大学日、斯坦福大学日等;为了拓展学生海外研修的经历,北京大学—莫斯科大学联合研究生院建成,与耶鲁大学暑期互换学生、与早稻田大学共同培养研究生等,充分显示了一所正在走向世界一流的大学具有的宽阔胸怀和国际视野。
哥伦比亚大学校长伯林格教授认为,出国留学是观察真实世界的一种方式,出国学习就是要对重要的世界焦点问题进行体验和观察。
校门的进一步敞开还应在师资吸纳上有所体现。
伯林格认为,大学应更多地聘用学术方面的探索者,更多地吸纳来自商界、新闻界、政府部门等领域的人才。
另外,及时地扩展学术范围也很重要。
例如,因为历史等原因,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研究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学者多达几十位,但研究国际贸易法的仅一位,显然数量太少,不能应对世界发展的潮流。
三、科学定位是前提从经济角度讲,产品、资本、劳动生产者包括管理者正在逐渐跨越国界实现配置和流动,教育方面也会是这样。
所以,教育重点、布局和资源的再分配要充分考虑科学性。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认为,高等教育本身就是多层次、多样化的,真正对政府、社会和下一代负责的做法是每所学校都要科学定位,包括学科领域、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办学规模以及办学目标。
任何层次都能办出特色,办成一流。
四十个年头,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用“弹指一瞬”来形容并不过分,然而地处英格兰中部考文垂镇和华威县交界处的华威大学正是利用这四十年的时间让自己从一片荒芜中成功建成为英国名列前茅的研究性大学。
华威大学戴维·范得莱德教授在谈到学校发展道路的时候,对学校“拓荒”团队的那种敢于冒险的创新精神与远见卓识津津乐道。
在建校之初,学校的领导就提出了“到优异的大学吸引优异的人才,从而构筑优异的大学”的口号,在这种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学校的领导通过与工业界、商界的紧密的联系,广泛吸纳人才。
“一流的人才竞争一流的岗位”成了华威大学的一种独特的传统。
瞄准社会需求发展新学科是华威大学的宗旨。
华威大学在发展之初,就以长远发展潜力为着眼点发展重点学科,抓小放大,走强势发展之路。
在进一步拓展学校方面,华威大学同样在沿着这样的道路前进。
为了实现国家健康服务体系满足社会需求的目标,政府加大预算,希望培训出更多的人为国家的公共卫生事业服务。
华威大学抓住时机兴办了新的医学院,并规定已经得到学士学位的学生才能进入学院学习,成为了第一个与政府合作的国家健康服务系统大学,去年已有了第一批毕业生。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教授明确指出,我们要在实现国家的奋斗目标中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
大学是独特的教育与科研机构,不同学校的最根本的区别应是其内在的文化和精神,大学的精神、文化氛围和底蕴是大学的灵魂。
一流大学应营造一种向上的校园文化和精神氛围,对师生有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化作用。
对人的一生发展和成长有着深刻、持久的影响。
一流大学应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
在中国建设一流大学,要把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促进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放在首位,由此形成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特色。
确立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是为了用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奋斗目标把学校师生凝聚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