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自我超越

第九章自我超越

第九章自我超越【导读提示]个人成长的学习修炼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

【本章亮语]@自我超越是个人成长的学习修炼。

@具有高度自我超越的人,能不断扩展他们创造生命中真正心之所向的能力,从个人追求不断学习为起点,形成学习型组织的精神。

@自我超越的意义在于创造。

@自我超越是对一个人真正之所向的“愿景”,不断重新聚集,不断自我增强的过程。

@真正有创造力的人,使用愿景与现况之间的差距来产生创造的能量。

@自我超越层次高的人,对于自己行为背后的结构性冲突,特别能够看得更清楚。

@自我超越最重要的部分,是不断发展我们一般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契合。

@鼓励别人自我超越最大的力量,便是你自己先认真地追求自我越超。

【本章主题]通过本章学习可以使我们知道什么是自我超越?为什么需要自我超越?它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自我超越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如何进行“自我超越”修炼?“自我超越”和其他四项修炼的关系?作者论述了自我超越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

组织生命力源泉的原因认为,“自我超越”的人能够不断实现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是一种真正的终身‘学习”。

【本章要点]一、什么是自我超越学习型组织设计了五项修炼,其中第一项就是自我超越。

所谓自我超越的修炼,是指突破极限的自我实现,或技巧的精熟。

是学习不断厘清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更清楚地了解目前的真实情况。

把愿景作为召唤及驱使人们向前的使命,而不是一个美好的构想。

另一方面,他们把目前的真实情况看作为有利合作而非敌对的环境。

自我超越是个人成长的学习修炼。

它虽以提高个人才能为基础,却有着超乎此目标的更高意义:它以精神的成长为发展方向,却又不局限于精神层面。

自我超越的人永不停止学习,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就如同艺术家对艺术作品一样,全心投入,不断创造和超越,这是一种真正的终身学习。

自我超越,也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历史命题,无论是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还是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都是对“自我”及“超越”提供的独特的认识。

当人在比较清楚地认识自我之后都会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就是如何超越自我。

要让明天的我区别与今天的我,这是一个生存下来的价值所在。

二、为什么要自我超越自我超越的意义在于创造。

高度自我超越的人是永不停止学习的,因为自我超越不是一个人所拥有的某些能力,它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一种终身的修炼。

高度自我超越的人,会敏锐地察觉自己的无知、能力不够和成长极限,但这却不动摇他们十足的自信。

它会学会如何在生命中产生和延续创造性张力。

自我超越层次高的人誓愿也高,且工作更为主动,责任感强,学习也更快。

因此许多组织支持员工个人成长,他们相信这样做能够强化组织,认为这是组织生命的泉源。

三、自我超越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具有高度自我超越的人,能木断扩展他们创造生命中真正心之所向的能力,从个人追求不断学习为起点,形成学习型组织精神。

自我超越虽然是以磨炼个人才能为基础,却有超乎此项目标的最高鸽的;它虽以精神的成长为发展方向,却超乎精神面的抒发之上。

只有在组织里每个层次的人都学习自我超越,否则无法建立学习型组织。

要实现组织和个人的自我超越,必须使组织成员从契约关系观念中解放出来,即从工具性的工作现转为较注重精神层面的工作观。

组织和个人之间建立起“盟约”关系。

组织和个人之间不是互相利用而是互相帮助,使每个员工的潜力都能充分展现。

四、自我超越的理论假设是什么学习组织是要建立一个更适合人性的组织,在组织中重建一套以人为核心的价值与信念,它认为企业的任何方面,活力的来源是“人”。

学习型组织真正将其成员作为“人”来看待。

那么,作为人,作为组织中的个人,其行为的基本特征与基本规律”是什么?又怎样才能推进组织成员的自我超越?我们可以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找到答案。

马斯洛将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处于最低层次的是生理需要,包括由饥饿、口渴、疲劳、性与排泄等引起的需要,这些生理需要在所有的需要当中是最优先的;其次是安全需要,即对危险、威胁与抢夺等的防护或被保护的需要;第三层次是爱的需要,它包括了爱和被爱两个方面,他将产生与人广泛交往的欲望,换言之,他要在群体中找到一个位置——归属感;第四层次是自尊的需要,即希望有稳定而坚实的自我高度评价,希望自尊自重和他人对自的尊重;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即促使个人的自身潜力得到实现的趋向。

这种趋向是指个人渴求不断实现其本质以成为一个他能够成为的人。

应该说,这都是自我超越的理论基础。

而自我超越却是更为积极的,特别强化了人的自我实现需要和激励因素的理论。

总之,学习型组织是把员工看做是不断成长的人。

组织应该积极鼓励员工不断学习和自我超越。

五、如何进行“自我超越”修炼没有人能够促进别人的自我超越,我们只能塑造适当的环境,来鼓励想要自我超越的人。

自我超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建立个人愿景个人愿是发自于内心,建立个人意愿的方法就是对人生重新“聚焦”,把焦点放在真心追求的终极目标,这样的能力是自我超越的基石,由此将引导个人挖掘内心深处的热情,主动地选择而非被迫地接受人生方向。

(二)保持创造性张力愿景与现实之差距叫做创造性张力。

它是在我们认清一个愿景与现实之间有差异之时,产生的那股正面力量,它是自我超越的核心动力。

它能培养毅力与耐性,使你在人生路上勇往直前,并且常常自问目前的环境是如何造成的,以及应该如何改变环境。

(三)认清结构性冲突它是一个各方力量互相冲突的结构,同时把我们拉近和拉离我们所想要实现的目标。

只有认清结构性冲突才能解决结构性冲突,方能实现自我超越。

(四)诚实地面对真相诚实地面对真实情况的意愿越强,所看到的真实情况也越接近它的真实情况,变成一股创造性的力量,就像“愿景”成为创造性的力量一样。

但是在生活中,经常采取“有弹性的忠货’,忠于制度。

忠于自己地位,以及忠于和谐关系。

不正视“现状”忠诚,(即忠诚于现状)迟早都会在组织环境中触礁。

(五)运用潜意识自我超越的实践中,将潜意识的运用当作一种修炼来加以提升。

越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良知和价值观,越容易与潜意识深深吻合,或者它就是潜意识的一部份。

【本章解析】一、如何厘清自我超越的结构从反复阅读本章的三张图着手,用系统思考结构决定行为的理论,理清自我超越的结构。

自我超越结构是由愿景、目前真实的、创造性张力和情绪张力四个部分组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相互间的关系是影响着自我超越行为的关键。

愿景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也可能是一种力量将你向愿是推动。

差距即是创造力的来源,也称为创造性张力。

假设愿景与现状之间有一根拉长的橡皮筋(图9-l)。

拉长的时候,橡皮筋会产生张力,代表愿景与现况之间的张力。

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创造性张力可能把现况拉向愿景,或把愿景拉向现况,关键在我们是否对愿景坚定不移。

创造性张力是自我超越的核心的原理。

它整合了这项修炼所有要素。

是认清愿景与现况之间有差异之时,产生的那股正面力量。

由于创造性张力常常混杂着焦虑、悲哀、气馁、绝望或担忧等感觉,这种创造性张力的负面情绪,并不是创造性张力本身,称它谓“情绪张力”。

我们把握住一个不同于现况的愿景,就有一个差距存在(创造性张力),这个差距能够以两种方式加以消除,如图9-2所示,位于下方调节环路代表根本解:采取行动把现况拉向愿景。

改变现况需要时间,这导致位于上方的环在调节的过程中会产生挫折与情绪张力,症状解于是降低“愿景”而把它拉向现实。

这是一个典型的“舍本途末”的结构。

用不断降低愿景的“症状解”方式来解决问题。

假想你向着自己的目标移动,有一根橡皮筋象征创造性张力,把你拉向想要去的方向,但是也想象还有第二根橡皮筋,被无力感或不够格的信念拉住。

当第一根橡皮筋把你拉向目标,第二根橡皮筋把你拉回不能(或不够格)得到这个目标的潜在想法。

这是一个各方力量相互冲突的结构,这种系统称为“结构性冲突”(如图9-3)。

解决结构性冲突的杠杆点到底在那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诚实地面对真相、说真话。

这很不容易做到,我们常常忠诚于领导、制度、奖励以及自己或别人的面子。

诚实是有“弹性”的。

当强调要忠诚于事实时,两种关于忠诚的价值观将会互相冲突。

在进行自我超越训练中,要发掘阻碍人们坦率直言的系统障碍。

检查所有惩罚说实话的正式及非正式作风,这是能否不断自我超越的重要一环。

三、如何认清愿景和目标的障碍生活中许多人没有制定人生的愿景和目标,这是为什么?原因是多方面的。

障碍在哪里?——态度悲观总看到潜在的危险,而看不到成功的可能性。

——害怕失败如果达不到目标怎么办?恐惧失败导致焦虑,焦虑进一步导致非理性的思考(情绪张力)对恐惧的常见的反映是“回避。

”——缺乏抱负我们的价值体系使我们缺少一种实现远大抱负的欲望,狭隘的思维使我们停滞不前。

——怕遭非仪如果我没有达到目标,别人会怎么说?——做事拖拉“总有一天,我会给自己定一些目标的。

”拖拉和缺乏抱负经常联系在一起。

——低估自己没有内在的动力,所以缺乏精神鼓舞。

——忽视目标的重要性。

——缺乏制定目标的知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