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狮文化
醒狮文化结题报告
主讲:李恩亮
组员:DJX CGB LZX ZBJ CYW
——醒狮简介
——醒狮特点 ——寻根问祖 ——体验舞狮 ——继往开来
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是地道的广 东民间舞,是广东舞苑中的一宝。历史上由唐代 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 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明代时, 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现流传于广东、 广西及东南亚各国华侨中间; 在广东境内主要分布在佛山 、遂溪、广州等县市。广东 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 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 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 盛不衰,历代相传。
历史溯源
一般认为,中国狮子的引入发生于中国历史 上的汉朝时期。天竺、狮子国的外使朝贡,使宫 庭的艺术部门有了发挥机会。随之,模模拟狮的 艺术应机而生;可见汉史书《汉书礼乐志》、唐 史书《通典》、《旧唐书‧音乐志》、《乐府杂 录.龟兹部》都有文字描述。白居易《西凉伎》 诗中有提及狮子舞是西凉舞种之一支。时至明、 清,这项表演艺术经常与武术及武馆相联。表演 者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在锣鼓音乐下,作出仿狮 子的各种形态动作。中国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可 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 迎春赛会等,都喜欢打锣打鼓,舞狮助庆。
双抛狮
后三拜狮
狮头手步法 1. (接双抛狮)退回左脚。 2. 两脚平行成小马步,狮头往后,同前三 拜狮。 3. 狮头戴下,后退四步。 4. 原地抬头眨眼睛,狮头左右慢移。 5. 重复三次。
狮子戏狮
基本上是由两头狮子做戏狮的表演其中 包括会狮、亲嘴、咬尾巴...等。亦可增 加狮头数,例如:两对狮、六头狮、八 头狮、十头狮...以此类推,把握一个原 则只要双数狮头即可,当然狮头数越多, 表演场面就更加热闹及精彩。
狮头手步法 1. 左抛:狮头朝正面、狮头举高朝左转45度、右脚后交 叉。 2. 右抛:狮头朝正面、狮头举高朝右转45度、左脚后交 叉。 3. 中高:朝正面、立式小丁字马、左脚在前。 4. 垫脚往前跳跃一步:弓箭步:左脚在前、狮头往前推 出。 5. 狮头往左移。 6. 狮头往右移。 7. 狮头回移中间,同狮头往前推动作。 8. 收回左脚前交叉:身体朝向右边、狮头右下摆再举高。 9. 跨右脚两侧平行成四平中马步,狮头戴下、略为提起、 转向正面。 狮尾手步法 与狮头手步法同。
基本舞法
分为「前三拜狮」、「高狮」、「低 狮」、「三抛狮」、「后三拜狮」
前三拜狮
1. 举起右脚角尖朝下狮头往后。 2. 前进四大步,由右脚开始,之后左右脚 平行成小马步。 (狮头戴下) 3. 后退八步(四中步、四小步)后,回到 原位。 (狮头同脚步方向左右摆动)
高狮
狮头手步法
1. 预备右脚尖垫起与左脚成丁字形、身体朝 向 右四十五度角、狮头抬高。(成立式丁字马) 2. 右四十五度角前进三步,右脚开始。 3. 左九十度角前进五步,换左脚开始。 4. 右九十度角前进五步,再以右脚开始前进。 5. 左四十五度角前进三步,左脚开始,之后狮头举高、 身体朝正面。 最后,狮头戴下,成小马步。 狮尾手步法 大致与狮头手步法同,除转方向时脚步要交 叉, 即「转右边右脚前交叉,转左边左脚前交叉」。
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活动。表演时, 锣鼓擂响,舞狮人先打一阵南拳,这称为"开桩",然后由 两人扮演一头狮子耍舞,另一人头戴笑面"大头佛",手执 大葵扇引狮登场。舞狮人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狮子动 作有"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 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其中"采 青"是醒狮的精髓,有起、承、转、合等过程,具戏剧性 和故事性。"采青"历经变化,派生出多种套路,广泛流传。 遂溪醒狮在表演上从传统的地狮逐步发展到凳狮,由凳狮 又发展到高台狮、高竿狮,由高竿狮又发展到桩狮。桩狮 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如增加了走钢丝、腾空跳等表演类。 最高的桩接近3米,跨度最大达3.7米,充分体现了"新、 高、难、险"的特色,被誉为"中华一绝"。广州市的沙坑 醒狮的道具造型特点是:狮头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 口阔带笔,背宽、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表演 分文狮、舞狮和少狮三大类。通过在地面或桩阵上腾、挪、 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度动作演绎狮子喜、怒、哀、 乐、动、静、惊、疑八态,表现狮子的威猛与刚劲。
神态
惊:配急、快、重后突停鼓点、因突然情况产生害怕受惊而狂 奔或原地瞪眼开口或合嘴,狮身抖动,特别狮后腿的抖动要突 出,迫真,配弓步、马步等。 疑:配轻、慢鼓点,开眼合嘴,狮头左右慢转或前伸后缩,不 轻举妄动,猜疑不信,配与仆步、弓步、马步,上膝的造型。 寻:配轻、重、快、慢结合鼓点,眼,嘴随鼓点节奏而动,狮 头左右有力转动,前伸后缩寻找结合。原地转动结合有目的地 寻找。 盼:配轻、快、慢结合鼓点,狮伸首开眼远望,左右慢转动盼 望,配与弓步、马步、上膝、坐肩等。 探:配轻转重转急鼓点,狮子遇险探测侦察之意,前爪或后腿 由高向下,由近向远试探也可上体前伸试探,嘴眼微开合与鼓 点相配。 烦:配急、重的鼓点,狮子遇事不解而急躁烦恼,狮头左右摆 动,老是踏步或转身,眼东张西望,嘴一开一合。 嬉:配轻、快、鼓点,狮子休闲,玩耍,眼嘴配合鼓点而一开 一合,步法多用小跳交叉步、碎步、踏步、十字秧歌步等。 戏:配轻、重、急、缓鼓点,狮子戏弄、调戏、玩弄好奇之意, 眼、嘴随鼓点而一开一合,狮子一进一退,前爪或后腿一伸一 缩或带一擒一纵之意,步法一般急步上后突停继而慢慢探步上。
狮子睡醒
睡醒,是所有舞法当中颇能发挥的动 作,配合眼睛及嘴巴的眨动,最能博得观 众的喝采。醒狮的基本舞法,着重于步法 及狮子神情的表演,也称得上是醒狮的基 本功夫,想要在醒狮舞法上更上一层楼, 就必须将传统地面狮的基本舞法练得扎实, 对于尔后习练桩上特技的部份,一定帮助 良多。
特技狮
为了表现舞狮的威、猛、勇,让舞狮表 演的更为紧张刺激,遂发展出一些特技 动作,由于大受欢迎,成为广东狮发展 至今的一大特色及主流
《汉书· 礼乐志》中就有“象人”一词的记载。 三国时魏人孟康的注释说:“象人就如今(指魏国) 扮演鱼、虾、狮子的伎人。” 唐《太乎乐》中记载有《五方狮子舞》:由 伎人扮演五头五种颜色不同的狮子,每头狮子由 两名戏狮子的狮子郎牵着,狮子郎手里拿着红拂 子逗引狮子,狮子作俯、仰、腾、跃各种动作, 同时还有一百四十人高唱着《太平乐》伴舞。 大诗人白居易有《西凉伎》一诗:西凉伎, 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 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
地面特技狮
这是广东狮刚开始有的特技动作,无疑是舞狮 者一种自我挑战,或是为了踩高青,而设计成 的动作,一般有单脚二层塔、双脚二层塔及上 肩的动作等。
竿上飞狮
这在民间已经少见,而林庆明师父却有一整套 精彩且合理的动作,也有称为「竹竿青」。
平桩桌面
又称「平步青云」,主要是由方桌(八仙桌) 组成。 这是特技狮最初所采用的,到后来才有
击打狮鼓、锣、钗伴奏是使狮艺神态表演达最佳效果
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狮艺形神逼真、套路完成与否都起重 要的决定作用,应突出:轻、重、快、慢、急、缓、停等 种类。因舞狮表演者,两人在狮被内无法商量动作步伐, 故所有动作的起止大都靠锣鼓指挥节奏,往往初期学习舞 狮者都会先学习锣鼓节奏,只有熟悉了舞狮锣鼓节奏之后 才能开始学习舞狮。 轻:则轻打、点打、利用手腕之力。 重:则重打高起高落,利用肘和肩、腰、腿之合力。 快:则是节拍快、拍与拍之间快,利用腕、肘之力。 慢:则是节拍慢、拍与拍之间慢。 急:则是每拍之间鼓点数多。 缓:则是每拍之间鼓点少。 停:各种击打乐不响停止一拍以上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乡乡都有自己的醒狮 队,一年四季,开张庆典锣鼓声不断,逢年过 节,狮队便上街采青、巡演。各镇、乡村群众 性的狮艺普及也盛况 空前。广东醒狮已成 为全国知名的为广东 特有的民间舞品牌。 醒狮活动也广泛流传 于海外华人社区,成 为海外同胞认祖归宗 的文化桥梁,其文化价值和意义十分深远。
舞法
醒狮的舞法基本上可略分为:传统 地面狮及特技狮两大部分。
传统地面狮
传统的地面狮,若依整套舞法来说,则从 狮出洞说起来,配合大头佛俏皮又可爱的 动作,整个剧情表演下来,需要将近一个 小时,俨然就如一出舞台剧。而常看到的 舞狮表演,往往只是将整套表演当中的一 部份,撷取出来,至于如何组合运用,全 看舞狮者的智慧。 传统地面狮包括:基本舞法、戏狮、过桥、 采青、睡醒等。
狮子过桥
这个阶段主要是表演狮子过桥的一些步法,在 民间这种步法,尚未见到相似的呢!
狮子采青
采青是舞狮当中很重要的一段,如何将狮子生 性多疑、小心谨慎的神情动作表现出是舞狮技 艺表现的最高层次。
在舞狮过程中,尤其春节期间,“狮子”通过一系列的套路表 演,猎取悬挂于高处或置于盆中的“利是”,因“利是”往 往伴以青菜(以生菜为多),故名“采青”。 采青一般包括操青、惊青、食青、吐青等套路。当彩礼 用竹竿挑起高悬时,舞狮人会搭人梯(九人配合)登高采摘, 人梯搭得越高,则技艺越高,挂“青”者多会图得吉利。 另一类是“采水青”:在一张条凳上放有一盛水的盆,盆 内放有“青”,舞狮者要跳上条凳作各种表演,最后站上盆 沿,用手穿过狮嘴去捞得“青”。有时,狮子更需从由少则 二三人多则数十人的“叠罗汉”而成的五六层“人山”底 层踏肩而上,摘取“利是”,这是舞狮的高潮。技艺精湛的 表演给人们带来惊险、热烈、富有节日气氛和娱乐情趣的 艺术享受。
梅花桩的出现。
梅花桩
又称「步步高升」,目前在特技狮的表演中,此项 表演最为盛行。 梅花桩刚开始在大陆出现时,是用一枝 枝的木桩,竖立在广场边,且为固定不能移动,在节庆 农暇之时,舞狮者在其上舞弄狮子。后来渐渐改进,并 为了方便搬运而改用铁质桩,为了安全而增大脚踩的位 置,而成为现今桩上的圆盘就表演的精彩度及观众喜好 刺激的心态而言,特技狮的表演会是未来醒狮发展的主 流,但是舞狮最重要的部分还是在基本舞法的部分,配 合舞狮的步法及神情的表现,舞出狮子的精髓,再配合 一些合理的特技动作才是广东狮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