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教育思想(语录)摘要港闸区实验小学教科室★张謇说过:“南通各学校,均鄙人所手创”,“南通有纱厂,爰设立纺织专门学校;南通经营盐垦,爰设立农校。
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
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
”这就是张謇的“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教育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张謇深感:“国非富不强,富非实业不张,实业非有多数之母本不昌。
”他在谈到中国近邻日本“由小国而跻于强大”的经验时指出:“工苟不兴,国无不贫之期,民无不困之望,可以断言矣。
苟欲兴工,必先兴学。
”至此,张謇已经确立了“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并且有本有方有序地付诸实践。
★张謇在《大生纱厂第一次股东会之报告》中说:“欲兴教育,赤手空拳;不先兴实业,则上阻旁挠,下复塞之,更无凭借”,这说明张謇办实业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发展教育事业。
★张謇谈到他所办的纺织厂和纺织专门学校时说:“所收学生,不限一省,来见习者不止一人。
经费除公司股东以余利效此义务外,未尝受政府社会或他省他人分毫之辅助。
”所以张謇说:“教育必资于经费,经费唯取诸实业,所谓实业为教育之母是也。
”★张謇说:“謇营南通实业教育二十余年,实业教育大端粗具。
言乎稳固,言乎完备,言乎发展,言乎立足于千百余县而无惧,则未也。
实业未至人尽足以谋生,户尽不至乏食;教育未至乡里学龄儿童什七八有就学之所,儿童长成什五六有治生常识,未足云大数,謇方目计之,心营之。
”张謇这种办实业、办教育的崇高目的和愿望,很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敬仰和仿效。
★张謇说:“中国今日国势衰弱极矣,国望亏损极矣。
”“诸君以为可耻否乎!欲雪其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求国民之教育则无与;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
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先从师范始。
”★张謇说:“中国向来延请外人之费,较之延请中人相悬殊绝。
外人远涉重洋,其市于我者,又我所亟需之事,其有挟而贵固宜。
”但必须延请“能通中文为最要之事”,因为“彼各国之挟一学艺而来为师者,不通中文,十常八九,猝然聚于一堂之上,教者止授以所长,学者转訾其所短,即有轻玩之心,必不能得启迪之益”。
★张謇说:“孔子言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夫不教之民宁止不可用为兵而已!为农为工商殆无一可者。
”张謇指出:“今天下之官,若是其多矣,其有益于国否乎?与其得多数无意识之官,不如得少数有意识之民。
”★张謇说:“自其成童至于弱冠必责经尽读全经,而经乃徒供弋取科举之资,全无当于生人用。
”意思是说,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读经上,只能为科举取士准备条件,而于国计民生全无意义。
何况“古今义理,推勘而所出益富,世界文字,陶淬而各有其长。
日诵千言,终身不尽,人人骛此,谁与谋生?”所经他反对“今言教育者,乃欲于初等小学儿童普通科学外,更责以读经”这种错误做法。
在语文教学方面,他主张教授“适用国文”而摒弃“美术国文”。
★张謇在总结经验时指出:“本州教育两年来未有进步,其本在教育未能普及,乡镇小学太少,无以供高等小学取材,由是而上,影响遂及于师范中学。
”他曾批评当时的清政府说:“庚子以后,政府怵于外人之公议,仓皇兴学,即以大学为发端,颇被外人讪笑。
”★张謇如此重视职业教育,是为了振兴实业而培养各级各类的专门人材。
他说:“夫学生之入实业学校,固将为实业界效力也。
”张謇在说明他为什么要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原因时说:“本校正科毕业已三次,诸生以数百计。
虽工程实施,侔诸异日,而五洲互市,西五洲互市,西法东渐,河海工程独抱闭关主义,势更有所不能。
而吾国人材异常缺乏,本应在工程未发生之先,从事培育,庶不至临时而叹才难,自毋须借欧美之才供吾使用。
”★张謇不但十分重视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也很重视初等职业教育。
1912年,他在一所国民学校的演说中说:“我看看你们各学校里,很注重职业教育,有农工等科目,这对于你们的前途是大有益处的。
”又说:“从前这些工厂里,贫民不能工作的很多,能工作而不能做上等工作的也很多,这就是没有受过职业教育的缘故。
”★在各级各类的职业教育中,张謇要求师生都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他指出:“学问兼履历乃成,一面研究,一面践履,正求学问补不足之法。
”他要求:“凡毕业我师范学校者,最终一学期,必就附属小学实习教育。
而教授之实习,必备方案于未习之前,更加评论于既习之后。
”★张謇特别强调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他提出“首重道德,次则学术”的观点。
他认为:“大学分科则为社会高等到事业人才养成之备,帮德行必兼艺而重,而艺尤非德行不行。
”★张謇说:“诸友须知教育事业,课程是一事,管理又是一事;学问是一事,道德又是一事……其间消息关联,正须下博学审问思明辨功夫。
”★张謇在揭示“教育”的含义时说:“以教为育,便是干涉而非放任。
放任者野蛮之事,干涉者文明之事。
”他还指出,当时有些学生“喜谈自由,喜说平等”,误以为“自由”、“平等”就是“自便”和“放任”,张謇对此进行了有说服力的批评,强调了学校规章制度和纪律的极端重要性。
张謇主张对教师和学生的功与过应该赏罚分明,因为“赏罚者整齐一校规则,锐厉一校精神之具也”。
但是,无论赏还是罚都必须严肃对待,如果赏罚不当,则不但达不到预期目的,反而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譬如赏之当或不当,效果就完全相反。
他说:“赏也,使其人有乐于奋勉之思,他人有竞争学业进步之想,赏之益也,设受赏之人,但以欲望褒赏为心,致饰外表而失其沈毅高尚之志趣,他人以不能得赏之故,而生嫉妒嫌忌之情,是赏之损牟。
”★张謇还主张学校学生应该参加必要的力所能及的分益劳动,以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整洁教室内之污垢,启闭教室内之门窗,排列食堂之食器,日本学校皆学生为之……中国贫儒或礼法家之子弟,犹执其事。
非此列也,以惰为教而已。
”★张謇指出:“俭何以是美德,俭之反对曰奢,奢则用不节,用不节则必多求于人,多求于人则人必不愿,则信用失而已亦病。
是奢之病,妨人而亦妨已,故俭为美德。
”★张謇极力主张勤俭办学,他说:“教育之在我通州今日尤为艰难,无他,财力支绌”,“假使一小学校建筑务求美备,形式务求完全,教员务求厚俸,供给务求丰旨,而甲绌于前,乙必怯退,今年能创,明年将穷,教育必无普及之一日。
★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以培养挽救危局、强国富民人才为根本目标,这是张謇教育思想最显著的特征。
★张謇在兴办教育之初,就把培养学生的“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作为培养人才的目标。
在三者中,他认为“国家思想”又是最为重要的。
也就是说他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主导地位。
事实上,张謇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围绕救国兴国这个时代的主题而展开的。
★为了强化青年学生的“国家思想”和民族精神,张謇对学生特别注重“知耻明志”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国耻,激发爱国的热情。
他认为“耻人所不可不知,人而无耻,尚不可以为人,矧在一国这大者乎?第中国何为而有国耻?应亦反省。
”★张謇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从不就事论事,而是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索,即让学生了解耻从何来,何以雪耻?★对于20世纪初中国国民的精神状态,张謇十分忧虑地指出:国人中能够清醒地认识“国势艰危”者,“以全国人比较分数不过千万中一二。
处堂燕雀,姑以为安,岂非民智不开、公理不明之故。
开民智、明公理舍教育何由?”★适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强化艰苦创业教育,是张謇教育思想的又一显著时代特征。
★张謇十分重视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坚苦自主”、“勤苦俭朴”创业精神的人才。
张謇认为勤俭是做人的本色,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
他多次教导学生“诸生须知成大事业,必须从艰苦得来”,“勤勉节俭,任劳耐苦诸美德,是成功之不二法门”。
★注重进取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是张謇教育思想的第三个时代特征。
★张謇指出:“大世界今日这竞争,农工商业之竞争也。
农工商业之竞争,学问之竞争,实践责任合群阅历能力之竞争,皆我学生应知应行之事也。
”首先,他认为进取和竞争精神来自于远大的志向,“人患无志,患不能以强毅之力行其志耳!”他要求学生在生活享受上“不可以较最普通的今人增一毫。
”而在志向上“不可较最高之古人减一毫也。
”面对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与西方列强的差距,张謇多次激励学生要不畏艰危,勇攀科学技术的高峰,将来“与欧美相抗衡”。
其次,张謇认为要竞争,就必须要有真才实学,而真才实学来自勤学苦练。
他告诫学生“中国当此危险之是时,即为促进进步之时,故须博而学之。
”“苟长此不知自励,知识不进”,“将来亦惟任人宰割而已”。
针对一些学生怕苦畏难、浮躁不定的心理,张謇经常用古今中外一些苦学成才的典型事例教育学生,让他们懂得求知识、做学问必须静心、耐苦、多读、勤思的道理,激励学生奋发努力,知难而进。
★救亡图存,强国富民是张謇倡导素质教育的根本动因。
★张謇曾多次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将中国和德、日等列强进行比较,他认为中国和列强的差距,最重要的也在于人的素质差距。
他指出:“且制度之优劣,犹外物也,根本仍在人之立志”,“非人民有知识,必不足以自强”。
“环顾五洲,彼所称强大文明之国,犹是人也”。
并且他还断言“有礼教有学问之国,即亡亦必能复兴”。
他提醒人们:“人皆知外洋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
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
★张謇指出:“日俄之战,无论孰胜孰负,祸终萃于我国。
盖战地在我,本无苟安于中立之于理。
”“而知此痛以全国人比较分数不过千万中之一二。
处堂燕雀,姑以为安,岂非民智不开公理不明之故。
开民智,明公理,舍教育何由?”中国病不在怯弱,而在散暗。
盖散力不聚而弱见、暗则识不足而怯见,识不足由于教育未广。
救亡之策,莫急于教育,谋一国之强,基于教育,窃惟环球大通,皆以经营国民生计为强国之根本。
而其根本之根本之在教育。
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健全的国民是张謇素质教育的崇高目标。
谋体育德育智育之本,基于蒙养,而尤在就儿童所已知,振起其受教育之兴味,使之易晓而直觉。
首重道德,次则学术,学术不可不精,而道德尤不可不讲。
中国教育之为道,使人知伦纪和德行艺三者而已。
古今法不必尽同,而无不同者道也。
科学者艺之事:艺非德行,体薄而不立,德行非艺,用狭而不行。
不立不行,则才不足,而人之恃以为生者不周。
面向世界,更新教育内容,用全人类的优秀文化科技成果培养塑造学生。
实行三个结合、知行并进,在实践中陶冶学生的素质。
中外并举,集纳贤才,以优良的师资保障素质教育。
广辟财源,以实业辅助教育,为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办学条件。
★在校不能为良好之学生,出校必不能为良好之公民。
主张小学C宜加授四书,尽管亮些孩子当时的水平未必能懂多少,但却能养成“崇仰孔道”的习惯。
★功不必期其速,事不必遗其小。
★入校数年,于知识上一无所得,其个人将来之知能何从发展,社会将来之幸福何从创造?★以用功学习为当务之急,发愤用功慰父远念,努力学问,厚养志气,以待为国雪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