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温州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课件

3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温州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课件


(一)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 (二)显性感染
临床症状不出现或不明显。 机体免疫力较强;细菌毒力较弱、数量较少。 机体可获特异性免疫力
– 临床症状明显 – 机体免疫力较弱;细菌毒力较强、数量较多 – 机体组织细胞受到较严重损害,生理功能发生障碍,
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类型:急性感染:发病急,病程短(数日-数周)
体、 螺旋体等)
2、化学成分为细胞壁外膜中的脂多
糖,耐高温,细菌死亡裂解后释放 3、各种细菌产生的内毒素毒性较弱,
毒性作用基本相似(发热、白细胞反应、内毒素血症
与内毒素休克、DIC 反应)
4、免疫原性弱,感染后体内一般不产
生抗毒素,也不能制成类毒素
区别要点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外毒素
内毒素
来源 存在部位 化学成分 稳定性 毒性作用
甲醛脱毒成类毒素
类毒素
各种细菌侵入机体,须有合适的途径
破伤风梭菌:
伤口-深而窄、污染严重 -感染 消化道-不致病
痢疾杆菌:消化道感染-肠道-粘液脓血便
结核杆菌:呼吸道、消化道、皮肤
--肺结核、肠结核、皮肤结核
细菌入侵的数量
与细菌的毒力成反比例 毒力越强,引起感染所需的菌量越小 毒力越弱,引起感染所需的菌量越大
ü 内毒素:是G-性菌的细胞壁成分, 当 细菌裂解或菌体破坏后释放 的毒性物质。
外毒素
特点
1、主要由G+菌产生 2、化学本质蛋白质,不耐热,一般
菌体生长时分泌到菌体外 3、毒性作用强、对组织器官有很强
的选择性-------临床表现有特异性 4、免疫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的抗毒素
中和外毒素作用---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 5、可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
免疫原性
G+菌与部分G-菌
G-菌
活菌分泌出,少数菌崩 细胞壁组分,菌裂解
解后释放
后释放
蛋白质
脂多糖
不稳定,60-80 ℃,
稳定,160 ℃,2-4h灭活
30min灭活
强,对组织器官具选择 较弱,各菌的毒性
性毒害作用,
效应大致相同,
引起特殊病变
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加、
微循环障碍、休克、
DIC等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弱,甲醛不能脱毒成
细菌的毒力
毒素
细菌产生的损害机体 组织、器官,并引起 生理功能紊乱的大分 子物质
粘附素 荚膜 侵袭性物质 细菌生物被膜
细菌生物膜:是细菌附着在有生命或无生命的材料
表面后,由细菌及其所分泌的胞外多聚物(主要是 胞外多糖)共同组成的呈膜状的细菌群体(community).
ü 外毒素:细菌在生长过程中合成分泌 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
• 毒 力: 致病菌的致病性强弱程度 (量)
半数致死(lethal)量(LD50) 半数感染(infection)量(ID50)
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指定的感染途 径, 使一定体重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半 数感染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侵袭力
指细菌突破机体的防御机能, 可在体内定居、繁殖、扩散 蔓延的能力
• 抗衰老作用
产生SOD(过氧化物岐化酶),清除氧自由基, 保护组织细胞
• 抗肿瘤作用
①自身产生多种酶类,使致癌物质转化成无害物质 ②激活巨噬细胞等发挥免疫功能, ③抑制肿瘤
人体常见的正常菌群
皮肤 口腔 鼻咽腔 外耳道 眼结膜 肠道 尿道 阴道
二、机会致病菌
某些正常菌群在机体免疫力低下、寄居部位改变或菌群 失调等特定条件下引起感染的细菌。
用于免疫预防
结构
大多数外毒素分为A、B二个亚单位 A亚单位---毒性单位---致病的主要成分 B亚单位---受体结合部位,介导A亚单位进入细 胞内;具抗原性
分类:
神经毒素(neurotoxin) 细胞毒素(cytotoxin) 肠毒素(enterotoxin)
内毒素
特点
1、主要由G—菌产生(衣原体、立克次

屏障结构


宿



吞噬作用 NK细胞
的 免
体液因素





体液免疫


性 免
细胞免疫

粘膜免疫
(一)、固有免疫
概念:是人类在漫长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 中逐渐建立起来一系列天然防御功能。
Ø 外源性感染:病原菌来自宿主体外 Ø 内源性感染: 病原菌来自宿主体内
感染是否发生取决于: 细菌因素:细菌的毒力(virulence)
侵入数量 侵入途径 宿主因素:宿主抗感染免疫应答的能力
• 传染源:
外源性感染
病人 带菌者:健康带菌者,
恢复期带菌者 病畜及带菌动物:
人畜共患病
内源性感染:体内正常菌群
机会性致病菌 导致
内源性感染
特定 条件
1.寄居部位改变
大肠肝菌 (肠道)
腹腔 泌尿道
血液
腹膜炎 尿路感染 败血症
2.免疫功能低下:激素、抗癌药物、放疗、
AIDS患者等
3.菌群失调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
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
菌群失调
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
(菌群失调症)
• 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人与人、动物与人之间: 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 道、泌尿生殖道)
–垂直传播----母体到胎儿/新生儿: 胎盘、产道
一、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正常人的体表和外界相同的腔道黏 膜中存在的不同种类和数量,人体无害而 有益的正常微生物群。
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
第三章 细菌感染与免疫
Infection and Immunity of Bacteria
Ø 感染:细菌侵入宿主机体后,生长繁殖、释放 毒素等引起宿主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过 程。
Ø 致病菌(病原菌):使宿主感染的细菌
Ø 非致病菌(非病原菌):不能造成宿主感染的细菌
Ø 机会致病菌(条件致病菌) :有些细菌正常情况下并不致 病,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机会下可以致病
(1).生物拮抗 (2).营养作用 (3).免疫作用 (4).抗衰老作用 (5).抗肿瘤作用
生物拮抗
① 竞争黏附作用(占位性保护) ② 产生有害代谢产物:酸性物质、H2O2等 ③ 竞争营养物质:
营养作用
参与机体的物质代谢、营养物质转化和合成
• 免疫作用
作为抗原 促进免疫器官的发育 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 产生免疫效应物质
病原菌彻底消失 慢性感染:病程长(数月-数年)
局部感染:致病菌局限在特定部位生长繁殖 全身感染:致病菌或毒性代谢产物引起全身症状
毒素
内毒素血症 毒血症
病原菌
化脓菌
不繁殖
blood
菌血症
繁殖
败血症
多发性脓肿
脓毒血症








体外 体内
机体的防御机能细来自细菌的毒力菌的

细菌侵入部位



细菌侵入数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