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

电影《金陵十三钗》中话语制衡的批评话语分析汤红娟(乐山师范学院,乐山614000)提要:话语制衡在话语交际中有惠人利己的语用功能。

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来看,话语制衡是话语交际者在社会权力、社会阶层、年龄、认知能力等语境因素的制约下,为保全面子和均衡面子采用的话语策略。

本文以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话语制衡为例,通过对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及语境因素的分析,探讨话语制衡的语用功能和语用原则;阐明话语制衡在发挥惠人利己语用功能的前提下,有利于促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交流机制。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话语制衡;语用原则;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100(2013)02-0036-5On Discourse Checks and Balances in the Flowers of Warfrom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PerspectiveTang Hong-juan(Leshan Normal University,Leshan614000,China)Discourse checks and balances have both self-favored and other-interested pragmatic functions in discourse communication.From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perspective,discourse checks and balances purport to be the corresponding discourse strategies the interlocutors apply in order to save face and balance face under the restrictions of contextual elements like social power,class,age,and cognitive abiliti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its contextual elements and delves into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and principles.Based on the exemplification of discourse checks and balances in the movie,the Flowers of War,this paper elaborates how discourse checks and balances help to construct harmonious human relations and communication mechanisms on the condition of executing both self-favored and other-interested pragmatic functions.Key word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discourse checks and balances;pragmatic principle;the Flowers of War1批评话语分析和语境因素批评话语分析是1979年由R.Fowler等人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提出的话语分析方法,是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的社会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关注社会现实中的权力失衡现象在话语中的反映,主要探讨话语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或权力关系,揭示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与社会结构和权力建构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效能(Fairclough2003,Gee1999,Mar-tin2000,Wodak2001,廖益清1999,刘立华2008)。

批评话语不仅反映社会,它还直接参与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的构成,因而批评话语分析关注语言的社会实践性、话语呈现权力和意识形态的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

批评话语分析有3种研究方法。

第一,批评话语分析运用历史研究方法,从微观角度分析和解释语言的变化,特别是那些由于受到社会权力的影响而发生的言语变化。

第二,批评话语分析以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为本,话语与社会的关系通过话语和语境媒介发生间接联系,这种联系是批评话语分析所描述和解释的对象。

第三,批评话语分析是解释性的,对不同的受众来说,由于情感态度、阶级地位、种族、性别、年龄、认知能力以及意识形态的不同,尤其是由于涉及的语境因素的不同,相同话语可以有不同的诠释(王占斌苑春鸣2007)。

语境因素是指话语或言语行为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语言上下文或非语言的主客观环境因素(武瑷华2006)。

van Dijk曾说,“我们可以将语境分为全局语境(global context)和局2013年第2期总第171期外语学刊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2013,No.2Serial No.171部语境(local context)。

前者指交际事件发生的社会、政治、文化与历史结构;后者指交际事件发生的直接情景,既包括交际所属的领域、活动、扮演各种社会角色的参与者,又包含参与者的意图、目标、知识、规范和其他信念”(van Dijk2001:108)。

在van Dijk看来,语境并不是客观的社会变量,而是在一定的社会互动或交际情景中,参与者对该情景中相关要素的一种特定的心智表征或主观解读(van Dijk2008:24),正是这种心智表征控制着话语的生产与理解。

语境因素在社会团体、社会表征、社会成员的心理表征以及具体的话语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它可以通过社会认知在心理表征中的具体化、意识形态及价值观等的物化过程来解释话语的个人属性以及社会属性(van Dijk2001:113-114)。

国内学者郭松、田海龙等认为,批评话语分析的语境因素呈现出5大特点。

第一,语境因素概念更加广泛,不仅包括具体交际情景,而且包括宏观社会结构,如权力和意识形态等。

第二,语境因素不再被视为外在的语言和语言使用者的纯客观存在,而是语言使用者的主观建构,语言使用者在语境研究中占有核心地位,凸显主观意识。

第三,语境因素聚焦微观的语言现象,如语音、语调、词汇、句法等,同时也关注话语的宏观层面,如衔接与连贯、主旨、操控策略等。

第四,语境因素不仅把语言和话语作为分析对象,建立语言与社会语境之间的联系,还试图对话语生成和理解的社会机制和过程作出理论描述。

最后,语境因素与批评话语之间存在辩证的关系,语境不仅可以决定批评话语的意义,批评话语也可以建构一定的语境(郭松田海龙2011)。

2话语制衡的批评话语分析2.1话语制衡释义“制衡”有相互制约以达到平衡之意,是西方政治学术语,它的英文是checks and balances.早在古希腊时期的梭伦就创造性地设计了分权和制衡的民主政治机制,此后,权力制衡思想在西方政治生活中得以发展,权力制衡的政治体制成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可以说,话语制衡是权力制衡的言语行为,特指在话语交流中对话者对特定的话语行为的命题、目的和方式进行质疑与制约以促进在对话者之间的思想互动,并在对话者之间产生合理的人际关系与交流机制的话语行为(南佐民2008)。

笔者认为,话语制衡涵盖批评话语分析的目的、内容和方法,是在对话交流者双方社会权力、社会阶层、年龄、认知能力等悬殊的语境因素的制约下,双方为保全面子和均衡面子所采取的话语策略。

话语制衡能产生惠人利己的语用功能,能促进构建合理的人际关系和交流机制。

2.2话语制衡语境因素和语用功能van Dijk认为,支配他人控制能力的权力是通过共享的社会认知和体现这些社会认知的心理模型来影响话语的生成和理解(van Dijk2001:114)。

话语制衡是权力制衡的言语行为,可以通过请求、解释、建议、说服、命令、抱怨、否认、反驳、质疑、掩盖、操控等话语策略来实现。

话语制衡的语境因素涉及批评话语行为、社会认知、社会情景等要素,其中社会认知是社会所共享的对社会结构、群体、关系以及思维活动的表征。

社会认知调节话语、交际互动,并影响我们对社会事件、社会机构和权力关系的理解(van Dijk1993a:257)。

话语虽然由个人产生和解读,但这一切建立在社会共享的知识与信念之上。

话语只能通过话语交际方的社会认知去影响社会结构,社会结构也只能通过社会认知来影响话语结构(van Dijk 1993b:110),认知和社会是话语制衡的相关语境要素。

如此看来,话语制衡的语用功能在于认知和社会关系结构中建立合理、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交流机制,实现参与机会均等的有效话语交流。

这种话语交流正如Jürgen Habermas所认为的,应该具有理想的语境因素,符合4个要求,即“可理解要求”、“真理要求”、“正当要求”以及“真诚要求”(Jürgen Habermas1990)。

因此,话语制衡的语用功能首先要满足话语交际者的各种诉求,其中以言语行为作为交流的手段在话语制衡中产生“可理解要求”,以理性探索为特征的话语在话语制衡中产生“真理要求”;以追求利益和权力为特征的话语在话语制衡中产生“正当要求”;以追求情感为特征的话语制衡产生“真诚要求”(南佐民2010)。

话语的逐利特征等语境因素使话语产生偏颇性,话语制衡的目的就是实现在具有偏颇性的话语之间相互制约的语用功能,均衡满足话语交际者的各种诉求。

2.3话语制衡的语用原则从话语制衡所涉及到的语境因素来看,话语制衡是对社会认知和社会关系的再建构,主要通过请求、建议、说服、命令、抱怨、否认、反驳、质疑、掩盖、操控等话语策略来实现满足话语交际者的诸多诉求,它的语用原则常常表现为对合作和礼貌等语用原则的违反多于遵守。

话语制衡在违反Grice(1975)的合作原则和遵守Brown和Levinson(1978)以及Leech(1983)的礼貌原则中得以实现。

众所周知,违反合作原则中的某项准则会产生会话含义。

话语制衡的语用原则正是在违反质量、数量、关联和方式4项准则中的任何一项产生会话含义后,达到话语之间相互制约的目的。

另外,话语制衡遵守策略、宽宏、赞扬、谦虚、赞同、同情6大准则的礼貌原则;简言之,即努力“使自身受惠最小,使他人受惠最大;使自身受损最大,使他人受损最小”(何兆熊等2000)。

话语制衡的语用原则就是在保全面子的基础上均衡面子,均衡对话交流者渴望得到他人尊重和喜爱的积极面子和希望个人自主性不受干涉的消极面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