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讲河流地貌的发育课堂巩固跟踪检测[基础巩固组]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H地的地貌类型是()A.“V”型谷B.冲积扇C.河漫滩D.三角洲2.下列四幅图描述了该河流谷地的特征,其中正确的是() A.只有①②B.只有②③C.只有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第1题,H地位于河流流出山谷口的位置,应是冲积扇。
第2题,从X到Y等高线变得稀疏,海拔降低,坡度减小,下蚀减弱,侧蚀增强,河流变宽。
答案:1.B 2.D(2018·湖北宜昌二模)和田玉是一种深埋在地下的白云岩变质而成的大理岩,再经岩浆活动形成的岩石(这种石包玉的石与玉界限清楚,可以分离)。
当岩石露出地表,经风化、流水冲刷和搬运、沉积,石与玉则分离,这便形成鹅卵石状的籽料。
据此回答3~4题。
3.籽料形成过程中的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是()A.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外力作用—地壳运动B.变质作用—岩浆侵入—地壳运动—外力作用C.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侵入—外力作用D.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岩浆侵入—地壳运动4.根据材料和图片信息,图中寻找籽料的最佳地段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首先由白云岩变质形成大理岩;然后大理岩被岩浆侵入,且被包入岩浆中形成新岩石;“岩石露出地表”说明有地壳上升运动过程;最后经外力作用玉、石分离形成籽料。
易错警示:侵入岩位于地下,能受到外力作用之前,必然要出露地表,则应有地壳上升运动过程。
第4题,由“流水冲刷和搬运、沉积”可知,籽料应位于河流落差由大变小的位置,即冲积扇处,图中③刚好位于山口冲积扇而符合条件。
答案:3.B 4.C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
读扇三角洲示意图,完成5~6题。
5.扇三角洲的特征是()A.发育在河流入海口B.分布在湿润区C.沉积物大多为粉沙D.经多次堆积形成6.图中的辫状河流()A.流量稳定B.河道较深C.容易改道D.无结冰期解析:第5题,图示扇三角洲发育在河流出山口,不一定分布在湿润区;扇三角洲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分选性,下层是砾石、粗沙,上层大多为粉沙、泥土,经多次堆积形成。
第6题,图中的辫状河流是河流在冲积扇上多次改道形成;受山间河流水量影响大,流量不稳定,落差较小,河道较浅,可能有结冰期。
答案:5.D 6.C(2019·乌鲁木齐诊断)秦皇岛市北戴河向南直至滦河河口发育着我国最长的沙丘海岸,沙丘高约5~30米,最高42米。
下图为北戴河至滦河河口海岸地貌简图。
据此完成7~8题。
7.该海岸沙丘的主要成因是()A.河流堆积B.风力堆积C.海浪堆积D.冰川堆积8.下列关于滦河三角洲的描述,正确的是()A.堆积物以砾石为主B.沟壑发育,河网密布C.夏季面积增长最快D.适合建设大型深水港解析:第7题,海岸沙丘是海边大量沙土在风力作用下堆积形成的,B项正确;河流入海口处,河流泥沙沉积会形成三角洲地貌,A项错误;海浪堆积作用会形成较浅的沙滩,沙丘海拔相对较高,C项错误;该地区没有冰川作用,D项错误。
第8题,滦河地处华北地区,夏季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泥沙含量大,三角洲面积增长最快,C项正确;河口地区水流速度慢,堆积物的颗粒小,以泥沙为主,A项错误;沟壑发育主要是因为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河口地区流速慢,侵蚀作用弱,以沉积作用为主,B项错误;大量泥沙堆积,会导致沿海地区海水变浅,如果建港易造成港口淤积,D项错误。
答案:7.B8.C9.(2019·山西联考)下图是我国东部地区某河流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AB截面河谷深邃的原因。
(2)分析CD截面所在河段成为“地上河”的原因。
(3)若EF截面所在河段中沙洲逐渐向一岸偏移,指出其可能偏移的方向(E岸或F岸),并说明判断依据。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受张力岩石破碎,受流水侵蚀严重,因而河谷深邃。
第(2)题,该段河流弯曲,水流变缓,泥沙淤积,河道变浅,为防止洪水人们加高堤坝,久而久之形成“地上河”。
第(3)题,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F岸泥沙不断沉积,因而向该岸偏移。
答案:(1)位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裂隙发育;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流水侵蚀作用强。
(2)河道弯曲,流速较缓,导致泥沙易沉积;人为加高堤坝。
(3)F岸。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河水右偏,右(E)岸受到的侵蚀作用较强[或答左(F)岸沉积]。
[能力提升组](2019·安徽A10联盟一模)壶穴又称“瓯穴”,是指流水对基岩表面侵蚀而形成的凹坑,主要是涡流或水流携带砾石或粗沉积物研磨基岩河床形成。
下图为贵州绥阳阴河洞壶穴的演化过程图,从发育阶段看,其形成演化分为三个阶段:“碟”型壶穴形成阶段;“倒Ω”型壶穴发育阶段;“锅”型壶穴发育阶段。
据此完成1~3题。
1.壶穴形成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图中壶穴形成的过程是()A.甲、乙、丙B.丙、乙、甲C.乙、甲、丙D.乙、丙、甲3.壶穴形成过程中,作用最小的因素是()A.气温B.降水量C.地势D.基岩性质解析:第1题,壶穴主要是由流水侵蚀而成,图示大水潭的枯水期水位低于壶穴分布区,不可能对壶穴产生影响;则壶穴形成的季节应该是河流的丰水期,即夏季。
第2题,材料显示壶穴形成演化分为“碟”型、“倒Ω”型、“锅”型三个阶段,结合图示形状,可推断C正确。
第3题,壶穴成因为“流水对基岩表面侵蚀”,而侵蚀程度与流量、地势、岩石硬度等因素有关,与气温关系不大,故作用最小的因素是气温。
信息解读:图中左侧为陡坎,汛期河流水位较高,则地表水流从陡坎冲下时速度快,会有一部分水冲到对岸地表,从而在对岸(图中右侧)形成一系列壶穴。
答案:1.B 2.C 3.A(2019·山东潍坊一模)长江九江段位于江西省北部边境,地处长江中下游的分界处。
1963~2002年期间,该河段在人工护岸堤的作用下,两岸堤线已稳定。
该河段河床演变受长江中上游来水来沙影响显著。
河床水深最大的部位称为深水槽,深水槽是河流的主航道。
下图示意1963~2002年长江九江段某断面河水深度变化。
据此完成4~6题。
4.从1963~1972年河床断面的总体变化表明长江中上游()A.毁林现象严重B.森林覆盖率提高C.含沙量减少D.水库数量大增5.与1972年相比,2002年该河床断面深水槽位置的南北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A.河床不断变窄B.河床不断变宽C.主航道变深D.主航道南移6.针对1963~2002年间该河床断面的变化趋势,应采取的措施是() A.北岸要加强堤防工程建设B.南岸要加强护岸工程建设C.长江中上游水库要加强拦水拦沙D.长江下游要加强节约用水解析:第4题,图示时段内,河床基准深度总体上变浅了,说明河流泥沙淤积更严重,可能是河流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导致的,故A正确。
易错分析:上游水库数量增加会使泥沙在水库淤积,减少下游输沙量,从而使下游泥沙淤积减轻。
第5题,图示2002年深水槽位置与1972年相比,距离北岸起点更远,说明深水槽位置向南移动了,因“深水槽是河流的主航道”,则主航道南移。
信息解读:注意题干要求分析“深水槽位置的南北变化产生的影响”,关键词是“南北变化”,没有让分析深浅、宽窄。
第6题,图示断面显示,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深水槽向南移动,即南岸可能会出现崩岸现象,应加强南岸大堤的保护。
疑难突破:首先要明确河床断面的变化趋势是什么,然后找出针对性措施。
不能不认真审题,直接看选项说法正误。
答案:4.A 5.D 6.B(2019·天津十二重点中学联考)阶地指由于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下图是我国某河流顺直河道附近的地质剖面图。
读图,回答下题。
7.下列关于河流阶地地貌的判断,正确的是()A.断裂下沉是东南岸阶地形成的主因B.图中岩层的颗粒由①—④逐渐变粗C.该河流流向为自西南向东北流D.图中M阶地比②岩层形成的时间早解析:此段河流顺直,则该处堆积、侵蚀作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大;我国河流位于北半球,则右岸为侵蚀岸、左岸为堆积岸;据此可判断该河流由西南流向东北,故C正确。
图中岩层形成时间不同,越向下形成越早,不能反映颗粒大小;图中M阶地是在②③岩层上堆积形成的,其形成要晚于②③岩层。
答案:C8.(2019·山东潍坊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河流曲流大多发育在地表相对平坦、物质软硬适度的区域,其形状似希腊字母“Ω”,但在太行山险峻的峡谷中竟然也穿行着这种曲流。
考察发现,地质史上太行山区曾经是平原,分布着许多河流,后期缓慢隆起形成高大山地。
曲流景观是大自然的杰作,但其受到人类的干预越来越多,许多曲流景观正在消失。
下面左图示意分布在内蒙古高原东部草原上的曲流,右图示意分布在太行山区深邃峡谷中的曲流。
(1)推测内蒙古高原东部草原地表曲流分布较多的自然原因。
(2)阐述镶嵌在太行山区峡谷中的曲流的形成过程。
(3)分析目前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几乎见不到曲流的人为原因。
解析:第(1)题,曲流分布多的自然原因,主要结合内蒙古高原的地理环境特征,从地形和生物的角度分析曲流形成和保存的原因。
第(2)题,太行山峡谷中曲流的形成过程,主要结合曲流形成的地形、地质条件和峡谷形成的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先根据材料中关于曲流形成的地形和地质条件,分析曲流的形成;再结合峡谷形成的条件,分析峡谷的形成。
第(3)题,长江中下游平原曲流较少的人为原因,主要结合该地人类活动频繁的特点,从防洪大堤的修建和裁弯取直对曲流的影响方面作答。
答案:(1)高原地形平坦开阔,河流落差较小,河流在侧蚀作用和堆积作用下易形成曲流;草原多植被,河岸抗侧蚀能力较强,曲流形成后能够得到长时期的保留。
(2)太行山区在地质史上地形平缓,河流形成曲流;后来,地壳缓慢抬升形成太行山,河流落差不断加大,河流不断下切侵蚀,形成峡谷,原来的曲流形态保留在峡谷中。
(3)修筑防洪大堤,使曲流难以形成;对曲流进行人工裁弯取直以利于防洪和航运,使曲流难以保留。
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