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道歉语的对比研究开题报告篇一:英汉委婉语的语用功能对比分析开题报告XXXXXXXX学院专科毕业报告(设计)开题报告44篇二:中英习语翻译与比较开题报告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中英习语翻译与比较姓名:学号:指导教师:班级:系部: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23篇三:英汉习语文化差异与翻译的开题报告XX01010420 师范英语十班李荣萍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选题论证作为语言的一个重要部分,习语是一种广为流传的具有特定含义的固定的短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由于习语的文字通俗简练,风趣幽默,中西方人们都习惯于使用习语。
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不同民族在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习语同文学作品一样是语言的精华:它们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世界上凡历史比较悠久的语言都包含大量的成语,汉、英两种语言即是如此。
由于汉、英两族在历史文化背景、传统习惯及思想方法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反映在成语的形象、含义及用法上也大不相同。
习语中的文化因素给翻译带来了困难。
只有通过适当的翻译技巧和方法,才能使译文既能保持原文的特色,又能清楚地表达。
习语是语言中重要的修辞手段,经常用音的和谐来达到易懂易记,生动有趣的目的。
它没有规则的句子结构,却有着相对固定的自身表达形式。
习语的这些特点为它的翻译增加了难度。
为了使读者更好的理解并运用习语,在翻译中译者必须考虑其背后的文化因素。
同样的习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将会有完全不同的翻译,它反映了中西方人们在生活习俗,思维习惯,性格以及对待色彩等方面的不同看法。
本论题将通过习语的翻译向读者介绍一些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以便人们能更好的交流。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of English-Chinese idiomsandidiom translation In order to enable readers understand and use idioms better, translators must consider the underlying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hrough the translation of idioms, this study will lay out some of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to readers, so that people can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with each other.Ⅰ.IntroductionⅡ.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A. Definition of idiomsof idioms1. Idioms from the Bible2. Idioms from Greek mythologyC. Features of idioms1. Semantic unity2. Structural stability3. The stylistic feature of idiomII.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A. Differences in living environmentB. Different conventionsin religion and beliefsD. Differences of historical allusionⅢ.Translation methods of idiomsA.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liberal translationB. The approach of addition and omissiontranslation and Image-shift translation Ⅳ.ConclusionWorks cited[1]Richard A. Spears. Phrases and Idioms. Hef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Technology of China Press, XX[2]Harry Collis. 101 American English Proverb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XX[3]林莉兰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X年06期[4]刘伟强;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安阳大学学报;XX年01期[5]王金凤;卢聚伦;英语习语中的文化内涵及翻译时应注意的问题[J]科技信息;XX年14期[6]平洪.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XX[7]骆世平.英语习语研究[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XX[8]庄和诚.英语习语探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XX篇四:英汉谚语文化涵义对比研究【开题报告】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金融学英汉谚语文化涵义对比研究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谚语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精华。
它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的普遍语言现象。
每个民族的语言中都包含着大量的谚语。
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毫不夸张地说,对一个民族语言中谚语的研究可以深入地了解该民族的风俗和心理。
正如文学作品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一样,谚语——由一个民族自己创造、代代相传、并蕴涵着大众智慧的句子——也是如此,也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
而对一个民族文化的了解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英文化的不同使谚语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而谚语本身也承载着该民族的文化。
不同的谚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文化涵义,即使是相同的谚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文化涵义也会大相径庭,甚至有的谚语只在特定的背景下体现其本意。
所以由于不同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及习俗、宗教信仰、修辞手法的使用、思维方式,或源于不同的经典名作或名人之口,就会造成两种语言中的谚语文化涵义的不同。
因此,比较研究英汉谚语的文化涵义,对进一步了解中西民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根据相关文献,国外学者对谚语的研究起步较早,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修辞学角度,语义学角度和综合学科角度。
从修辞学角度到语义学角度的飞跃,使学者对谚语的研究从表层语言特征渐渐转向表层文化关系,并把谚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研究。
但是,这样的研究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很容易将对谚语的研究套入固定的程式化。
一旦程式化,那么从谚语体现出来的文化背景就显得苍白,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也就无从谈起了。
究其原因,是因为研究并没有从表层文化关系挖掘到深层文化关系。
反过来说,对于深层文化关系的挖掘也必须以语义研究为基础,因此,在对相关文献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总结之后,本研究从语义学角度出发,挖掘比较英汉谚语的深层文化涵义,以探索两个民族文化的同异。
研究主要以语言文化观为主要理论依据,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的角度对英汉谚语的相同和不同进行对比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挖掘造成其文化差异的深层原因。
综上所述,本研究旨在通过谚语文化涵义对比研究,深掘中西文化差异,更好的帮助两种语言的谚语使用者理解中西文化,使其更理性看待谚语在生活中的启示作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可见以下提纲:1. 谚语起源与定义2. 了解英汉谚语文化差异的重要意义有助于正确理解语言,避免产生歧义有助于发挥谚语对日常生活的启示作用有助于跨文化交际3. 英汉谚语差异的主要类型英谚和中谚完全相同英谚和中谚基本相同英谚和中谚基本不同4. 英汉谚语文化从同到异对比研究表现出的道德规范相同表现出的最基本道德品行一致对于名誉的重要性,基本相同对于友谊,差异开始出现对于帮助和救济,差异开始明显对于金钱问题,存在截然不同的观点5. 英汉谚语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7.总结拟解决的主要问题:1. 英汉谚语文化涵义的同异2. 英汉谚语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3. 如何正确合理应用谚语的启示作用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XX年10月24日——11月24日:查阅文献资料,写出文献综述部分。
XX年11月24日——11月26日:上传文献资料至高校毕业论文络平台。
XX年11月28日——12月6日:翻译两篇英文文献,每篇原文字数在2-3千之间。
XX年12月7日—— 12月30日:撰写开题报告,并上传。
XX年1月——3月11日:撰写论文提纲以及初稿,上传论文初稿。
XX年3月12日——3月22日:论文修改第一稿。
XX年3月23日——4月16日:论文修改第二稿、第三稿。
XX年4月17日——4月18日:毕业论文定稿,并上传。
XX年5月21日——参加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1.2. Permyakov, (1979): Proverbs and sayings in the East. Science, Moscow. 1979. Baevskij, (1970): “Porozdayuscaya model poeticeskoj sistemy poslovits.”In:Strukturno-matematiceskie metody modelirovaniya yazyka. Kiev, 1970. (14-15)3. Wolfgang Mieder, Alan Dundes, (1994): The wisdom of many: essays on the proverb. The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London. 1994.4.5.6. Jakobson, Tynyanov, (1929): Problemy izucenija literatury i jazyka, Novyj Lef. 12 (1928). Jolles Andr é, (1930) : Einfachen Formen. Foklore Society Publications, London, 1930. Max Black, (1962): Dewey’s Philosophy of Language. Journal of Philosophy 59 (19): 505-523.7.8. L. A. Richards, (1965): 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Michael Losonsky, (1999): Humboldt: on Language: on the diversity of human languageconstruc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mental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speci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9. Zamenhof, (1905): Proverbaro esperanta aldono al la verko “Frazeologiorusa-pola-franca-germana”. Pt. I. A-B. Varshave, 1905.10. Neal R. Norrick,(1985): How proverbs mean: semantic studies in English proverbs.Mouton, New York, 1985.11. Barley, N. (1972): “A Structural Approach to the Proverb and Maxim with SpecialReference to the Anglo-Saxon Corpus.” Proverbium, (20) 1972; 737-750.12. Burke, K. (1941): The Philosophy of Literary Form. Studies in Symbolic Action. NewYork, 1957.13. Milner, (1969b): “What is a proverb” New Society, (332) 1969; 199-202. 14. Neal R. Norrick. (1981): “Proverbial Linguistics: Linguistic Perspectives on Proverbs”.Trier: , 1981.15. Seitel, P. (1969): “Proverbs: A Social Use of Metaphor.” Gee, (2) 1969; 143-161. 16. Seitel, P. (1972): Proverbs and the structure of metaphor among the Haya of Tanzania.: Univ. of Pennsylvania, 1972.17. Taylor, A. (1931): The Proverb and an index to the proverb. Hatboro/Copenhagen,[2]1962.18. Taylor, A. (1962): “The riddle as a primary form.” In: Beck (ed.), Folklore in Action: Essays for Discussion in Honor of MacEdward Leach. Philadelphia, 1962. 200-207. 19. J. Seidl, (1982), Idioms in Practice [M]. Oxford: Oxford Univ.20. Wendy Liu, (XX): Everything I Understand about America I Learned in Chinese Proverbs, Homa & Sekey Books.21. Mieder, Wolfgang, (XX): “Proverb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Folk Wisdom in Art,Culture, Folklore, History, Literature, and Mass Media. Peter Lang Publishing, New York, XX.22. Elke U. Weber, Christopher K. Hsee, Joanna Sokolowska,(1998): “What Folklore Tells Usabout Risk and Risk Taking: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s of American, German, and Chinese Proverbs”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Volume 75, Issue 2, August 1998, 170-186.23. 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XX.24. 胡超, XX, 《跨文化交交际实用教程》[M], 宁波:宁波大学.25. 胡文仲, 1999,《跨文化交际面面观》[C], 上海: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6. 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期.27. 沈超英, XX, 浅析英谚中的民族色彩[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第28. 汪福祥著, 1992,《现代英语妙语珠连》[M], 北京: 中国人事出版社.29. 王德春, 杨素英, 黄月圆, XX, 《汉英谚语与文化》[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篇五:英汉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开题报告篇六:中英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开题报告模板范文史上最完整最规范最好题目(中文)题目(英文)院系专业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职称绵阳师范学院教务处制二Ο一四年五月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表篇七: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英汉道歉语及其策略345678910111213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73839404142 从电视剧《绝望主妇》看委婉语的交际功能《名利场》中女性命运对比论女性主义对翻译标准的影响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蕴涵的美国文化解读广告语篇中的预设分析The Applic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 英汉致使事件词汇化模式对比研究对《愤怒的葡萄》中圣经原型的分析 Analysis of the Subtitle of White Collar under Skopostheorie 歇斯底里的舞台自语者——《寻找格林先生》主题解读《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中的人物冲突分析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从《永别了,武器》中看战争对人性的影响Tradition and Beyond—Reading The Diviners as a Bildungsroman 美国梦的矛盾心理-伟大的盖茨比主题分析骑士精神与时代精神:论《苹果树》中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峙与对话象征在女性主义小说《占有》中的作用Influence of Western Food Culture upon Chinese People 由《红楼梦》中人名的英译看中西文化差异论福克纳《八月之光》中的耶稣形象相似的母爱,不同的表达——对比研究《黑孩子》和《宠儿》中的母亲形象探析《玛莎奎斯特》中玛莎性格的根源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研究中国菜单翻译 From Dormancy to Revival—A Feminist Study on Kate Chopin’s Awakening The Features of Classic-literature-based Movies Show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 The Study on the Teaching of Grammar in Senior High Schools 美国个人主义和中国集体主义的对比与分析关于高中生英语听力理解中非语言因素的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道歉言语行为的中介语石化现象《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主义解读《太阳照常升起》中“迷惘的一代”人物分析英语委婉语:礼貌视角下的有意不合作英语谚语重复修辞格的翻译 Yellow Peril–the Image of Fu Manchu in the West Analysis on the Picaresque Elements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分析络聊天室会话的含义女权主义翻译理论关照下的《呼啸山庄》多个译本比较研究 Using Maslow’s Hierarchy Needs Theory to Analyze Sister Carrie’s Destiny Risk Comparing of Documentary Collection and Letters of Credit The Art and Achievement of Ying Ruocheng's Drama Translation43 An Analysis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ntin Peking44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aboos of Social Communication45 女性哥特视角下的《蝴蝶梦》46 论翻译美学视角下的公示语翻译47 东西方隐逸文化对比——试比较梭罗与陶渊明的作品48 Angelic devil: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Catherinein Wuthering Heights49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任务型活动设计50 从文化价值的角度解读歌王迈克尔杰克逊的艺术影响51 On Emily Bronte's Self-realization Through the Characters in Wuthering Heights52 会话含义理论在英文广告中的应用53 The Analysis of Promotion Strategy of L’Oréal in China54 从译者主体性视角探析《红楼梦》中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55 The Tran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s56 埃德娜:一个孤独的女战士——解读凯特肖邦的《觉醒》57 Purity and Doom: on Thomas Hardy’s Tess’s of the d’Urbervilles58 艾丽丝沃克《日用家当》中的人物解读59 从文化视角看英语习语的翻译60 英汉同声传译技巧初探61 你是爱丽丝吗?从《爱丽丝梦游仙境》中人物看作者刘易斯.卡罗尔的写作意图 62 英语“名词 + ly”类形容词的词化分析、语义特征及句法功能63 透过《马丁伊登》看杰克伦敦对超人哲学的矛盾心态64 对大学课程中“旅游英语”的教材分析65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觉醒》中爱德娜的女性主体意识觉醒6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Yellow and Huang in English and Chinese 67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68 流行歌曲歌词中的英汉语码转换研究69 从生态批评角度看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70 动物习语在英汉文化中的异同分析71 An Analysis of Characterization of O-lan in TheGood Earth72 对《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性格的分析73 论《哈姆雷特》和《麦克白》中的超自然因素74 试析流行文化对美国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75 On building-up a welcoming ESL classroom atmosphere in Junior High School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76 日常生活中手势语的应用77 《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78 《永别了,武器》的意象分析79 玛丽巴顿的女性意识80 痴情动因的解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精神分析81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简爱的女性意识82 从跨文化角度看导游词翻译的词汇空缺现象83 从交际翻译理论看幽默对话翻译——以《老友记》第一季为例84 中式英语与标准英语的差别85 维多利亚时期简爱与苔丝的不同命运86 英语报刊中的新词浅析87 英文科技产品说明书的语言特点与翻译88 传统与超越-解读成长小说《占卜者》89 广告英语的语用策略分析90 对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译的研究91 浅析模糊语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92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93 从《阿甘正传》看美国乐观主义94 汉英植物隐喻对比研究95 浅析《警察与赞美诗》中欧亨利的写作风格96 探究汉英翻译的中式英语现象97 论英语被动语态的语篇功能及其翻译策略—以《高级英语》第二册为例98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哈利波特》小说中魔法生物名的翻译99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汉语成语的英译100 A Miniature of Ambivalence and Self-Discovery as Reflected by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101 A Study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American TV Series102 适者生存—解读《野性的呼唤》中的“生命的法则”103 从文化视角浅谈旅游英语翻译104 On Nabokov’s ―Lolita‖ and Its Adaptation into the Movie by Stanley Kubrick105 超验主义在《瓦尔登湖》中的应用及其对现代中国的现实意义106 美国俚语中所折射出的美国亚文化现象107 动物词在中英文化中的喻义及其翻译108 The Differences of Beauty Standard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109 从目的论看儿童文学翻译--兼评《小王子》中英译本110 一个反叛者的肖像--以《土生子》为例111 从中英文动物词汇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12 以实玛利是谁--《白鲸》与康德哲学113 从文化角度看英语习语的汉译114 Discussion on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115 家庭生活中的瑞普凡温克尔116 《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中颜色的象征意义117 从女性主义探讨托尼莫里森笔下黑人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118 论《野性的呼唤》的多重主题119 《麦琪的礼物》的叙事技巧分析120 跨文化交际视野中的英汉习语研究121 希腊神话对英语语言的影响122 从中英语言中的幽默表达看中西方思维差异123 盖茨比的悲剧成因分析124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125 苔丝悲剧人生的起因126 会话中性别差异的语用研究127 从唯美主义角度分析《莎乐美》中邪恶的灵魂128 《飘》中生态女性意识的研究129 从《喧哗与骚动》中看复合式意识流手法130 A Diachronic Study on Sexism in English Lexicon 131 英语政治委婉语的语用功能132 A Comparative Study of Refusal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133 《月下独酌》两种英文译本之对比研究134 《老人与海》中的孤独135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Novel to Film136 析《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的性格及人物形象137 凝视与对抗:《屋顶丽人》中的两性战争138 Existentialism in Pride and Prejudice139 A Study of Narrative Strategies in Beloved140 The Influence of the Current American Marital Status on the Christian Views of Marriage 141 增译法在《水晶宫》英译汉翻译中的应用142 论《宠儿》中社区与逃离的关系143 探究希腊神话对英国戏剧及诗歌的影响144 从标记理论看英语词汇性别歧视现象145 从心理学角度试析简爱性格的对立性146 《双城记》与《呼啸山庄》的家庭主题对比147 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148 海明威文学作品中青年和老年人物关系对比探究149 从《傲慢与偏见》两个汉译本看翻译策略的选择150 《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151 谈品牌广告文体特点及其翻译152 基于跨文化视角文化全球化的分析153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154 时事政治汉译英该注意的几个问题155 对外交语言准确性与模糊性的语言特点的研究156 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意象解析157 对罗伯特弗罗斯特自然诗的尝试性研究158 《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人物分析159 从大学校训看中西方大学文化差异160 《咏水仙》两个翻译版本的文体分析161 从跨文化角度浅析化妆品商标翻译162 《西游记》和《哈利波特》的对比163 从"龙"一词的文化内涵看汉英文化的差异164 从文化差异角度研究英文新闻标题翻译的策略165 英汉新词形成因素研究166 英语阅读有效教学活动设计研究167 美国电影作品中英雄主义所隐含的美国社会文化168 CBI理论诠释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69 汉语公示语英译之跨文化交际研究170 基于认知的颜色词隐喻研究171 《弗兰肯斯坦》中怪物身份的矛盾性172 论中西文化中家庭观念的差异173 对《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尝试性分析174 《百万美元宝贝》中麦琪性格男性化形成原因分析175 旅游宣传资料翻译中的语用因素176 The Research of the Idea of Contradiction in Songs of Innocence and Experience177 从《呼啸山庄》人物爱情看人性的特点178 美国黑人英语在电影中的应用研究179 论《简爱》中伯莎梅森的疯癫180 海明威《印第安人营地》新解181 Analysis of Cross 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Failure182 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重读183 An Analysis of the D Film Alice in Wonderland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thicism184 关联理论视角下《生活大爆炸》中言语幽默的汉译185 On the Dramatic Conflicts Contributing to Eliza Doolittle’s Pursuit of Self-identity in Pygmalion 186 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功能及运用187 旅游宣传品的翻译188 英汉数字的文化差异189 On English Film Titl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ie190 种族沟通的桥梁——对《宠儿》中两个丹芙的人物分析191 浅析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主义192 英文商务信函中礼貌原则的运用193 An Analysis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wilight-eclipse194 An Analysis of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English Euphemism195 批评与重新解读《日瓦戈医生》196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197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英社交称谓198 从关联理论看科技英语的翻译199 Memory Theor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o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200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英汉道歉语及其策略篇八:从中西委婉语的对比透视中西文化差异开题报告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从中西委婉语的对比透视中西文化差异课题类型理论研究课题来源学生姓名学号专业年级班指导教师职称填写日期: XX年 03 月12 日2345篇九: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书题目英汉道歉策略之对比研究姓名陈畅学号 0214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英语指导教师董爱智XX 年 1 月 1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