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
平湖市技工学校高光
[摘要]:学生的创新思想是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技术工人必须具备的能力,陶行知先生早年提出创造教育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有指导意义,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应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相结合。

本文简要阐述了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通过多种教育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陶行知创新思想创造教育
陶行知先生作为近代最知名的教育学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教育理论和精神财富。

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和推广。

陶行知先生创造的教育理念贴合实际,论据充分,他说: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

鲁滨逊物质的创造和林黛玉“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思想心里的创造,都深刻说明了创造是教育的原动力,而行动是实现创造思想的有效手段。

目前我们职业教育面临着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职业教育工作者都在如何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寻求方法。

而任何教学改革行动都要有理论依据,我们应该深刻领悟陶行知先生的理论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创造性人才。

一、学生创新思想要从实践中来
陶行知先生说:知识要从行动中去求来,不行动而求到的知识是靠不住的。

他不提倡做书呆子,而是要用脑去创造,首脑并用,做聪明的“劳力者”。

行动就是实验,就是实习课,所以职业学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要将其作用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

我们的学生首先是要通过实习课验证了所学的知识,将它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然后在实习课中不断前行,探索新知识,当知识达到足够丰富的
时候,才有了创新的基础,所以说要从实践中得来。

目前职校学生都处在思想最活跃的阶段,一旦找到兴趣的切入点,他们会为之付出全部的精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教师的主阵地——课堂和实习课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生首先掌握基础知识,后学会创新学习。

在教学中,我注重把学习过程作为创新学习的重要环节,并贯穿在课堂教学之中。

在《电机与变压器》课程教学中,我下载了一些关于自制简易电动机的视频给学生观看,学生非常感兴趣,立刻被吸引过来。

自制简易电动机可操作性强,方便于在课堂上完成。

然后带领学生通过学习模仿并自己制作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在制作的基础上,学生开始发动思维,想办法制作的更完美,这个过程就体现了学生创新思想和能力。

再如在实习课上,学生进行电路拖动线路的连接,首先是按照图纸按部就班的接线。

当对工作原理和接线已经非常熟悉的时候,学生就开始自己想如何走线更合理,在接时间继电器控制的Y—△降压启动控制线路时学生在走线时就有不不同之处,在能完成线路功能的情况下是完全可以的。

(二)教师的副阵地——课间和课后
学生在课间和课后的每一个活动,都是实践的过程,有些学生课上很拘谨,课下很放松,他们互相探讨,思维碰撞。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看到的多了,想的就多了,疑问自然就多了,而疑问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课下利用各种资源,通过自学来提高创新学习能力。

在讲解电动机构造时,我到修电动机师傅那里拍摄了一些图片,给学生展示。

学生觉得很真实,贴近生活。

我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手机随时可以拍摄这些有价值的图片,提供给我,也可以通过网络、家庭的各种途径搜寻有价值的素材,这样既丰富了课堂内容,有让学生有意识到提高了自学能力。

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中获得创新学习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让实践验证理论,让理论指导实践,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学生不断会进步和提
高。

二、教师巧妙引导培养学生创新思想
教师在课堂是主要引导者和实施者,教师应该变化角色成为学生的“引路人”,这是新时期教改提出的理念。

教师放下身份,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是相互学习的过程。

陶行知先生说“有时小小孩子也教大小孩子呢”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理解为“教学相长”。

教师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充分备课
备课是完成一节课的最基本前提。

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开始,要考虑周全,以课题时间继电器为例:
每一个目标的制定都是以大纲为依据,从学生认知能力出发,切合学生的特点来完成的;每一个目标的制定都是为知识的掌握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考虑的越周全,学生得到的就越全面,基础打好了,也为创新做好了准备。

(二)精选教法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创新中职教育教学模式,普遍推行仿真实训教学、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和技能培训包教学等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

我们教师要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驱动学生,针对不同的课程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

比如在实训课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抽象的专业基础课可以采用媒体演示法和操作实践法等;文化课可以采用学案导学法和示范操作法等。

总之选择教学方法的原则是:贴近学生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教学资源。

(三)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在课堂必须善于调动学生的兴趣,通过创设情景吸引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如在讲解《电力拖动》课程的通电延时△—YY双速电动机控制电路图时,在电动机正常工作时时间继电器的线圈是得电的,从能源节约的角度和安全性考虑,可以让其断电,那应该怎么解决呢?问题提出后学生热烈的探讨,各抒己见,最后在教师引导下共同完成,师生都感到非常满意,学生收获很大,这个过程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很好的培养。

(四)教学评价,点睛之笔
教学评价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评价做总结,即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有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肯定和指出不足,运用多元评价方法,结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多视角、全过程评价学生发展。

遵循以下原则:
1、多鼓励。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评价,对学生探究活动中的创新点、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
他们创新的动机。

2、评价标准不求统一。

不能只用教材“要求”这唯一的标准去评价全班探究得到的几十个答案,尤其是技能实践课程,更是应以最终完成项目的结果去评定学生的操作过程和正确性。

否则做既违背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也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创新遵循“熟能生巧”的原则
中学课文《卖油翁》里的卖油老人说的“我亦无他,惟手熟尔”,让我们幡然顿悟,只有熟才能生巧,巧即创新。

目前职业学校的很多学生在实习操作过程中就是完成教师布置的内容和书本上的内容,属于“邯郸学步”,这样是不能“生巧”的。

我们教师如果将“熟能生巧”的理念运用到教学中,不仅能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还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职校里参加技能大赛的学生每天都在工厂里进行训练,他们的创新的机会就很大。

(一)“熟”要从“量”开始
教师在教学模式上应注重数量,主要是对每一个重要知识点要布置一定量的练习,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保证学生的学习能够达到熟练的程度。

技能课上可以让学生一个课题训练3—5遍,大量的训练让学生对知识掌握理解更加透彻。

理论课教学课后要布置一定量的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些作业紧紧围绕着课堂上学过的知识点,巩固学生课堂上学过的知识。

这样,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掌握比较扎实,巩固了教学效果。

所以受一定量的练习非常重要,这是夯实基础知识的有效方法,又是创建创新平台的基础。

(二)“熟”需要反复复习
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也是这个道理。

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反复练习、复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些重大的发明灵感或者感悟往往是在温故中形成的。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坐在壁炉前打了个瞌睡,原子和分子们开始在幻觉中跳舞,一条碳原子链像蛇一样咬住自己的尾巴,在他眼前旋转,于是苯环的形象就出现了。

试想如果凯库勒不是每天都在研究碳和氢这些元
素符号,我想他们也不会出现在他的梦里。

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是从各个侧面或者方面进行温习回顾,是不断复习的过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学生可以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制订学习计划,对学过的每个基本知识点都认真回顾,不断去理解,最后全部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希望“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牢记先生的期望,重温先生博大精深的创造教育思想,将创造精神付诸于行动,培养学生创新思想,开启创造之门。

[参考文献]
[1]邢怀念,刘金东,窦锦华《论“熟能生巧”理念在创新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年05期
[2]徐明聪,《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