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保险资产管理行业年报告

保险资产管理行业年报告

导读:,保险资管业务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保险资金投资范围持续放宽,资产配置更趋多元化,投资结构出现显著变化,非标资产占比大幅提升,另类投资异军突起。

在此情况下,监管部门以简政放权为切入点,大力推动保险业市场化发展步伐,成立了保险业资产管理协会,实现了重大体制创新。

目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主要从事两大业务板块:投行板块、资产管理业务板块。

涉及的业务主要有8大方面:分别是投连险管理服务、保险资产管理计划、企业年金服务、公募业务、私募股权基金、基础设施不动产债券计划、增值平台服务以及第三方保险资产管理服务。

2015年,保险资管投资收益率将随着资产配置的多元化而得到持续提高,市场化委托机制的引入将进一步加快保险资管业务市场化进程,而“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的监管改革思路也将重点关注保险资管可能存在的风险,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为保险资管拓展创新空间。

一、保险资金运用整体情况回顾1.投资范围持续放宽,保险资产配置更趋多元化保险投资范围的持续放宽,使得开展全面的资产配置成为可能。

保险投资新政为保险资金开展资产配置提供了更多的基础投资工具,从传统公开市场投资拓展到基础设施、股权、不动产、集合信托计划、金融衍生品等另类投资以及境外投资,使保险公司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资产配置成为可能。

特别是债权投资计划、不动产投资计划、创新类金融产品、投资性房地产的投资快速增长。

到底,另类投资占比到达23.67%,增长非常迅猛。

目前保险机构的海淘之旅也走的异常火热,不断加大全球的资产配置比重,分散投资风险。

根据保监会主席陈文辉在“第五届财新峰会把握海外投资的战略机会”论坛上讲话,截至11月底,中国保险业海外投资总额达到159.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000亿元),占保险业总资产的1.26%,提升空间巨大。

其中,主要通过出口信用保险、投资境外企业股权、设立境外机构、投资不动产等方式,服务于国家的境外投资战略。

2.险资投资结构持续调整,另类投资占比不断攀升随着新投资渠道的开闸,险资的投资持续调整,以非标资产为代表的其他投资在保险投资资产中的占比显著提升,自7月开始,占比已稳定在20%以上。

其中,1-12月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中银行存款25310.73亿元,占比27.12%;债券35599.71亿元,占比38.15%;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10325.58亿元,占比11.06%;其他投资22078.41亿元,占比23.67%。

而13年4月底保监会初次公布该项细分数据时,其他投资规模仅为7851.71亿元,占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比例为11.25%。

约一年半的时间,保险另类投资规模增长1.42万亿元,占比增加12.42个百分点。

随着险资参与非标市场程度的逐渐深入,保险行业投资收益率的水平将逐步增加。

从保险资金运用比例看,1-12月,银行存款占比相比13年逐渐下滑,目前占比维持27%-28%区间内;而下半年受资本市场回暖影响,险资适度增加权益投资比例,投资占目前已经增加到11%以上;同时,债券凭借其稳定投资收益率较低的风险,成为险资大类资产配置的主要配置标的,投资比例维持在40%左右,险资预计将继续注重债券投资,寻求具有更高收益率,且相对安全的高等级信用产品。

3.行业监管模式转变,市场化进程加快,监管层以简政放权为切入点,积极推进保险资产管理市场化改革,转变保险资管行业监管模式,拓宽投资渠道,简化投资比例,支持业务创新。

通过转变监管模式,推行保险资产管理产品注册制,扩大了保险资产的配置空间,激发了市场活力,提高了投资效益。

尽管与其他资管行业比,保险资管行业的市场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差距依然存在,但随着保险业监管新政的政策效力逐步释放,保险资管市场化转型的步伐正在加快,监管方式也更加适应市场的发展。

目前,保险资管的产品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通过发行多期限、多类别、多品种的保险资产管理产品,更好地满足资产负债匹配需要,改变保险资金投资的被动局面,提高保险主业的竞争力,有效防范利差损风险。

截至10月底,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发行的各类资产管理产品累计规模超过1.1万亿,占保险机构总资产的比重约11%。

“放开前端,管住后端”是保险监管改革的总体思路,也是以来保监会加快转变资金运用的监管方式。

即把监管工作重点由开放渠道转变为风险监管,切实把防风险放在监管工作更为突出位置的法宝。

“放开前端”就是要减少行政审批等事前监管方式,把风险责任和投资权交给市场主体。

“管住后端”就是指事后的偿付能力监管,运用资本手段,实现对资金运用的约束。

而9月,保险资产管理协会的成立是保险资产管理监管方式转变的重要体制创新,为保险资管市场化转型奠定了基础。

根据设定,协会承担的主要职责之一为推动市场化改革,承担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的发行注册工作,建立保险资产管理信息交流渠道,探索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实现流动性的有效路径,推动、引领、规范市场创新。

二、保险资产管理行业相关政策回顾在上一年的基础上,继续推出各项保险新政,不断释放各种政策红利。

新政主要集中在保险资金投资运用和保险行业监管等方面,为整个保险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政策保障,目前政策的积极作用正不断显现出来。

其中,保监会在已有的十余项保险投资新政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细化保险资金投资运用内容,在创业板股票、蓝筹股、优先股、创投基金等保险资金投资领域进一步放开限制,提高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程度。

同时,在保险业监管方面,建设“偿二代”体系,并审议通过了主干技术标准共17项监管规则,提高保险业的资本使用效率,防范风险;并进一步整合比例监管政策,重新整合定义大类资产,取消一些不适应市场发展要求的比例限制,按照投资品种风险属性不同,纳入到大类资产配置比例中,不再单独设置具体比例,大幅增加保险公司的投资灵活性;积极鼓励创新投资方式,鼓励保险公司通过投资企业股权、债权、基金、资产支持计划等多种形式,为科技型企业、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积极培育另类投资市场。

三、保险资产管理业务分类分析根据我们对于几家大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业务种类的整理,目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主要从事两大业务板块:投行板块、资产管理业务板块。

涉及的业务主要有8大方面:分别是投连险管理服务、保险资产管理计划、企业年金服务、公募业务、、私募股权基金、基础设施不动产债券计划、增值平台服务以及第三方保险资产管理服务。

在这几大业务中,投连险和基础设施不动产债券计划起步较早,增值平台服务主要是保险资金以协议存款的形式将资金存放到商业银行入表,属近几年逐步开展的服务。

1. 投行业务板块1.1.基础设施及不动产投资计划保险投资的债权计划主要指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专业管理机构作为受托人,向委托人发行受益凭证募集资金,并以债权投资方式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并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定期收益并兑付本金的金融产品。

保险资金投资的不动产,是指土地、建筑物及其它附着于土地上的定着物。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发起设立基础设施及不动产投资计划产品参与基础设施领域及不动产领域的投资,支持国家重大项目的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基础设施债权项目具有投资期限长、收益率较高、筹资额大等特点,符合保险资金的特性,且多由保险机构自主发行,是保险行业投行化牌照下的新型业务载体,近年来其作为非标资产的代表,受到保险资金配置比例持续提升。

目前,债权投资计划期限以5-10年为主,投资收益率相对稳定,一般在6%-8%之间(目前平均收益率约6.5%左右),比较适合长久期的保险资产配置,但对担保和增信也有较高的要求。

大型保险机构一般多要求项目资产的评级达到AAA级,且有大型金融机构或大型央企国企、政府机关提供担保,以此保证到期能够收回债权资金,项目的供给存在制约性。

从目前已发行的保险资金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的利率来看,定价由投资方和融资方共同商定,主要是以5年期以上人民币贷款利率作为基准利率,并有固定和浮动两种利率类型。

目前已发行的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的年化收益率为6.5%左右,且项目资产评级多为AAA 级别,风险较低,已经成为保险机构资产配置的热门选择。

不动产债权投资计划的年化收益率则高出0.5-1个百分点左右,部分投资商业地产的项目资产的年化收益率甚至超过8%,风险略高,保险机构在对待这类项目资产的选择上则较为谨慎。

1.2.项目资产支持计划项目资产支持计划是指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作为管理人,向投资人发售标准化产品份额,募集资金,由托管机构担任资产托管人,投资于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测现金流的资产或资产组合(基础资产),并以该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作为还款支持的金融产品。

它是协助企业获得融资并最大化提高资产流动性的一种结构性融资工具。

目前,民生通惠资产管理公司在项目资产支持计划产品的创新设立方面成绩喜人,位于同业前列。

自保险新政出台后,民生通惠已发行3款项目资产支持计划,分别为民生通惠-阿里巴巴1号项目资产支持计划、民生通惠-阿里巴巴2号项目资产支持计划以及民生通惠-阿里金融1号项目资产支持计划。

3款产品均是民生通惠与阿里巴巴旗下子公司合作开发的,与去年4月新华资产发起设立的业内第一单项目资产支持计划不同,此前设立的新华项目资产计划并非以基础资产现金流作为还款来源,而更像抵押贷款。

而民生通惠资管公司设立项目资产支持计划还款来源主要为基础资产产生的偿债现金流,是信贷类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典型代表,但该产品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原因在于其尚未能实现公开上市发行,我们预计随着政策和监管的不断放开,将真正实现保险资管平台向专业资管平台的转型。

1.3.私募股权基金8月13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新“国十条”)正式发布,鼓励设立不动产、基础设施、养老等专业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允许专业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设立夹层基金、并购基金、不动产基金等私募基金。

这是继放开保险资管机构开展公募基金业务后,险资进入私募基金业务领域的实质性进展(此前险资可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但并不可以直接设立私募基金),是对险资资金运用的进一步松绑。

通过对私募股权基金业务的试点,不仅有助于险资获得优于传统资产类别的投资收益,也能够缓解保险机构资产负债久期错配的问题,险资在资产配置上自由度将更高。

2015年1月,首家保险系私募股权基金获准设立:保监会批准光大永明资产管理公司联合安华农业保险公司、长安责任保险公司、东吴人寿保险公司、昆仑健康保险公司和泰山财产保险公司5家保险公司共同发起设立中小企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并成立合源资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为基金发起人和管理人,注册资本为1亿元人民币,将专项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该基金将主要投向小贷公司、农商行等向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金融机构,以及“新三板”相关企业股权,兼顾其他中小微企业股权;重点选择消费服务升级、医疗健康服务、文化传媒、金融升级服务、互联网等战略新兴产业,为企业提供资本支持和增值服务;投资后通过上市、并购等方式进行退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