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小论文 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因材施教

教育学小论文 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因材施教
摘要:由于受到先天遗传、后天成长环境、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同一个班级之内的学生之间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时就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缺点,因势利导,促使其扬长避短。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潜能,加强个别教育,促进多样化人才的健康成长。

【关键字】:尊重个性;发展潜能;因材施教
正文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由于先天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和个人成长经历的不同,在同一班级中的学生虽然有着共同的年龄特征,但是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兴趣和爱好、气质和性格、天赋和潜能方面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教师是对由个性完全不同的学生组成的集体教学,因材施教不是指让所有学生达到同一规格和标准,而是适应每个学生的不同需要及可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先后达到课程的要求。

学生需要自主学习,使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而不需要教师强求一致的填鸭式教学。

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学生的层次差别,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实际实施教学,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辅导下愉快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加上老师的鼓励,并及时表扬和调整目标要求,符合学生的好胜心理,更进一步引发学生内动力。

同时,教师重点辅导了中下等生,为他们学习扫清障碍,不批评学生,学生心理平衡了,心情愉快了,有利于于促进他们积极向上,另一方面,教师适当引导上等生,为他们进一步
探索知识指明了方向。

学生觉得自己在不停地向知识的领域迈进,心里有说不出的愉快,有利于他们的不断进取。

在教学中因材施教主要实践要求如下:
一、要充分了解学生,层层推进。

实施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学生,及时解决学生面临的难题。

否则堆积起来的难题像拦路虎一样使学生畏惧不前,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和个性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教学计划,由简易到疑难,层层深入,使教学阶梯式地层层递进,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相同的材料,但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并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要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任务。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进行观察,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环境和机会,让其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同时也要认真分析学生从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果是因为性格上的原因,那就必须在改造性格上下功夫。

如果是因为懒惰、贪玩,那么除了帮助他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外,还要与家长密切配合,督促好好学习。

面对学习或其它方面取得的成绩要及时给予适当的表扬,当受到挫折时要鼓励他敢于面对,敢于向困难挑战,帮其树立自信心,同时,也要给学生创造有利他们学习的环境,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成年人也有自己的爱好,同样的工作量一个做起来轻松一个做起来累,由此看出兴趣影响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三、教师要掌握学生心理,尊重鼓励学生。

教学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学生的智力因素,还取决于他们情绪,态度、学习动力等。

具体学生要作具体分析,特别是对于成绩差的同学,要用积极的态度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他们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渴望进步。

首先分析他们学习的状
况,找出成绩差的原因,对症下药,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其次,要尊重、宽容、善待他们。

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躁不怒,不说侮辱人格和伤害自尊心的语言,不向家长告状,尊重、宽容和鼓励会使他们产生很大的学习动力。

四、敏锐的发现学生的长处和短处,全面评价学生的进步。

寻找每个学生尤其是寻找较调皮或是性格内向的孩子的优缺点,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从而使学生具备良好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同时积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学生尝试成功的乐趣。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

要正视个体差异,倡导过程激励,以多层次、多角度评价方式激励学生进步。

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用一份试卷、一次课堂表现来评价一个学生是非常片面的。

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及时评价学生在学习中的良好表现,学会欣赏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善于鼓励和表扬他们的闪光点,在课堂上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使每个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产生获取更大成功的愿望。

这样会使他们更自信、更积极主动地学习。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是,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利得到适合于自己的教育,教师不能以任何理由忽视任何学生。

教育应是德育为先,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加强个别教育,促进多样化人才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林森,刘浩.心理学[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1.
[2] 罗国杰.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1982.
[3] 王伟.教师的职责.人民出版社[M],20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