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摘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文章通过对厦门市高校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情况进行调查,总结出大学生在文化认识、文化认同、文化比较、文化反思和文化创新方面的现状,提出应加强传统文化知识教育,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底蕴,积极开展文化领域的社会实践,加强文化自觉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等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文化自觉;现状调查;对策作者简介:何军明,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福建厦门361009)基金项目:本文获得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9)05-0056-03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现状分析□何军明一、问题的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1]而要实现文化自信,必须具有深刻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在文化自觉的过程中逐步实现高度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作为一种文化心态和文化意识,其内涵十分丰富。
它既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阶段的社会主体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也是对自身文化的“根”的追寻和继承,是社会主体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是对自身文化与其他文化的深刻认识和对自身文化的反思与创新发扬。
文化自觉是社会主体主动去承担本民族文化延续发展的历史责任,是对自身文化在民族历史发展中作用的深刻认识,也是对自身文化历史发展脉络、特点和规律的正确把握。
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和塑造,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调查思路及问卷设计对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状况进行实证调查和评估,主要采取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调查为辅的调查方法。
我们将文化自觉的具体内涵进行归纳,重点围绕文化认识、文化认同、文化比较、文化反思和文化创新等五个方面展开,运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 )的5级量表形式,进行问卷的问题设计,每个方面设计陈述语句大约7-9个,共约40个问题,每个问题分别记分。
李克特量表是一种评分加总式量表,每个被调查者的态度总分就是其对各道题的回答所得分数的加总,以总分说明被调查者的态度强弱或不同状态。
同时还设计了相关的访谈问题。
本次调查对象我们选取了厦门市六所高校,采用无记名调查问卷方式。
被调查学生根据年级、专业等情况基本上做到均匀分布,发放问卷1145份,回收1136份,有效问卷1131份。
使用SPSS7.0软件对原始问卷信度进行分析并加以修订。
三、调查数据及现状分析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统计并进一步深入分析,得出当前高校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现状有如下几个特点。
1.在文化认识方面,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认知相对比较欠缺。
本次调查问卷在文化认识方面设计了9个陈述性语句,主要考察大学生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情况。
满分为45分,在所有的调查问卷中无一人得满分,40分以上的仅占2.65%;30-40分的占44.2%;20-30分的占51.6%;10-20分的占1.56%。
总体来看,相当数量的大学生都认为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并不了解或者不大了解,如“你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陈述句项下,回答“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或“不一定”的高达95.2%;“你系统地阅读过‘四书五经’”项下回答“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或“不一定”的高达100%;“你全部阅读过中国四大名562019·05著”项下回答“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或“不一定”的也高达92.8%。
结合学生访谈情况,大部分学生对传统儒家文化经典乃至四大名著阅读不多,系统阅读过的几乎没有,对传统文化中的中国画、瓷器、茶叶等知之甚少。
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还不够,相关的书籍阅读比较欠缺,对传统文化认识需要进一步加强。
2.在文化认同方面,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度普遍较高但层次较浅。
本次调查问卷在文化认同方面也设计了9个陈述性语句,主要考察大学生自身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情况。
满分为45分,40分以上的占18.31%;30-40分的占81.2%;20-30分的占0.5%。
总体来看,相当数量的大学生都认为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是比较认同的,如“你非常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陈述句项下,回答“非常同意”或“同意”的为85.12%;“你对中国拥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感到自豪”项下回答“非常同意”或“同意”为86.4%;“你愿意学习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项下回答“非常同意”或“同意”为83.5%。
结合学生访谈情况,大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还是相当认同的,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你更乐于参加西方节日的活动(如圣诞节、情人节等)而不是参加中国传统节日活动”项下,回答“非常同意”或者“同意”的占了75.3%;“你认为目前社会仍然有必要学习‘四书五经’等传统文化书籍”项下,回答“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或“不一定”的也占了36.2%;“你会用中国传统文化‘仁义礼信忠孝’作为自己的道德标准”项下,回答“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或“不一定”的也占了27.6%。
这说明总体来看大学生在文化认同上情况比较好,但是这种认同由于缺乏文化认识的基础,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
3.在文化比较方面,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不少模糊和错误的认识。
本次调查问卷在文化比较方面设计了8个陈述性语句,主要观察学生自身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认识和比较情况。
满分为40分,35分以上的占27.5%;30-35分的占68.6%;20-30分的占4%。
总体来看,相当数量的大学生都能够较好地比较中西文化,如“你认为西方文化比中国文化优越”的陈述句项下,回答“非常不同意”或“不同意”的为90.26%;“西方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国传统节日,说明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高”项下回答“非常同意”或“同意”的为93.1%;但是在一些问题上也有很多大学生认识不清,如“中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因此其文化比西方更加优越”项下回答“非常同意”或“同意”的占了31.6%;“西方文化导致人们更加自私自利,导致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项下回答“非常同意”或“同意”的占28.3%。
结合学生访谈情况,发现不少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存在一些模糊或是错误的认识,存在着盲目推崇中国文化或者盲目推崇西方文化的激进观点,存在认为文化有优劣之分的思想,个别学生还表现出较为激进的大民族主义思想倾向。
4.在文化反思方面,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深度不够、责任感不强。
本次调查问卷在文化反思方面设计了8个陈述性语句,主要调查大学生对当前中国传统文化存在问题的一些思考。
满分为40分,35分以上的占16.3%;30-35分的占79.6%;20-30分的占4.2%。
总体来看,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还比较肤浅、缺乏深度,如“西方文化比中国文化更加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项下回答“非常不同意”或“不同意”的仅为65.3%;“西方的节日浪漫,中国传统节日土气,你更喜欢过西方的节日”项下回答“非常同意”或“同意”的为31.2%。
同时一些大学生的文化传承责任感不强,如“当前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大学生担负重要的责任”项下回答“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或“不一定“的占了35.7%。
在学生访谈中也发现,不少学生虽然能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一些糟粕,但深入探讨才发现,大学生并未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还需要不断赋予时代的内容。
5.在文化创新方面,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创造意识较为强烈。
本次调查问卷在文化创新方面设计了6个陈述性语句,主要观察大学生在文化方面的创新意识和意愿。
满分为30分,25分以上的占72.1%;20-25分的占26.3%;20分以下的占1.5%。
总体来看,相当数量的大学生都具有较强的文化创新意识和意愿。
如“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有所创新和改良,否则难以持续”的陈述句项下,回答“非常同意”或“同意”的为95.3%;“中国当前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还很不够”项下回答“非常同意”或“同意”的为97.2%。
结合学生访谈情况,不少学生文化创新意识较强,愿意尝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某种创新活动,但深入探讨发现,大学生对文化创新的深层次内涵还缺乏了解,在文化自觉意识教育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对策与思考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遵循文化自觉的生成规律出发,在强化文化572019·05认知中增进文化认同,在比较借鉴和反思中进行创新实践。
因此,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强化传统文化知识教育,厚植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基础。
文化认识是文化自觉的前提,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基础。
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教育,丰富其文化底蕴。
高校可以通过强化对大学生的文化熏陶和知识学习,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充满中国特色的文化韵味,引导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二者都是人的思想的熏陶与教育,思想政治理论的产生、发展都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其本身也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离不开对文化的理解和深刻阐述,通过文化认识、文化反思等,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相关的思想政治理论。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在促进文化传承、帮助大学生培养和塑造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的同时,必须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融入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和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进行相关的文化比较、文化反思等能够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气息,进而为其增添新的活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文化比较、文化反思与大学生的生活现实、社会现实密切联系,体现在其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文化底蕴使得教育更加贴近社会、贴近大学生的思想领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文化的底蕴下更加亲切,也更加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
2.强化文化领域社会实践,在参与中培育文化自觉意识。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首先要提高公民的文化自觉意识,在文化自觉的过程中逐步实现高度的文化自信。
教育部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设置专门的思想政治社会实践,文化领域往往是思想政治社会实践的重要方式。
因此,各个高校可以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开展许多文化领域的社会实践。
如积极开展了解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文史遗迹等,让大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自身文化的尊重与认同,进而塑造文化自觉意识,也可以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进行考察与社会调研,开阔眼界,尤其是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成就,在总结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开展文化比较与文化反思,从而抵制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思想,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