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智慧理答提高语文课堂对话的效果

用智慧理答提高语文课堂对话的效果

用智慧理答提高语文课堂对话的效果语文教学本质是语言感觉和语言智慧的传递,是用教师的教学智慧,唤醒和点化学生的语言悟性和灵性,是一种生命关怀。

因此,师生对话这个环节就成了重中之重,它背负了一个沉重而严肃的使命——启迪学生的智慧灵性。

目前初中语课堂中,师生对话以问答形式构成。

课堂问答包括发问、候答、叫答、理答前后衔接四个环节。

过去关注和探究较多较深的往往是教师的提问,教师的理答则鲜有人探索,而事实上理答极需智慧,最能创生,智慧理答能变“冷漠”的课堂为“温暖”的课堂,变“平面”的课堂为“立体”的课堂,变“狭窄”的课堂为“宽阔”的课堂,能使有限课堂彰显无限的生命张力。

一、反思课堂理答的现状所谓“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教学评价。

语文教学本质上是一个对话的动态过程,它包括教师的提问侯答、学生的回答及教师的理答几个环节。

目前,很多一线语文教师,还缺乏理答意识与技巧,面对学生个性纷呈的回答往往束手无策,应对无方。

有的对学生动态生成的回答无法预设,并且做不出及时反应的,就环顾左右而言他……我们会经常发现语文课堂上,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教师无有所指的回应。

们看到有的教师盲目赞美和鼓励,缺乏客观实际态度,助长学生盲目自大心态,有的对答不出的学生冷嘲热讽,缺乏生命关怀理念,打击了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所有这些现象,反映出课堂理答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没有思维碰撞,人性尊重,也没有触及心灵的成长。

究其原因,是教师智慧的缺失,是语文在堂上“缺席”,这是个无奈而又沉重的现实。

二、完善课堂理答的功能曾有一位学者说得好:“教师的智慧语言像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像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像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田。

”的确,智慧理答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建立愉快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不妥当的理答会使一节设计完好的课留下遗憾,还有可能损害学生的自尊,浇灭求知的火花。

因此提高教师的理答水平对于促进每一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具有直接而现实的意义。

1.用理答启迪智慧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的理答是不可预设的,需要教师随机应变,不仅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合理的评价、修正,还要发现学生在分析和表达问题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方法指导,这都极大地考验着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智慧,关乎着教学的成败。

案例1:《老王》最后有一句话:“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课文“研讨与练习”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对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学生1:因为和老王比起来,杨绛夫妇幸福多了,有房住,有饭吃,老王太可怜。

学生2:和第一组差不多,感觉老王可怜,眼睛瞎了还要拉车赚钱。

学生3:和老王比起来,作者是幸福的,身体健康,有吃有住,生病可以去医院。

老王呢,身体残疾,没有家,没有工作,拉三轮维持生活,关键是很多人看不起他,甚至不尊重他,所以老王是不幸的。

只是我们甚至整个社会对老王的关心太少,所以是幸运的人对不幸的愧怍。

老师:分析这三种答案,第三为同学给出的答案很全面,答出了得分点,尤其是“很多人看不起,不尊重他”这句话回答的很棒!“幸运”的人虽然帮助了“不幸运”的人,只是这样的帮助太少。

老王送来了香油和鸡蛋,“我”却硬塞“报酬”给他。

误解老王想要精神层面的尊重,所以“愧怍”。

但是回答虽然很具体,但思路不很清楚,表达不简练。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需要一定的思辨能力:由“我”对老王的愧怍上升到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由个别到一般,表达了作者对一切不幸者的关怀,体现了作者高尚的情操。

这样,既回答了问题,有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传授给学生方法。

2. 用理答激励情感“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来得好。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中,学生会从教师理答中得到反馈,受到鼓励,认识和行为上得到强化,从而进一步激起求知的欲望,起到激活思维、触动灵感的作用。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激励性理答。

案例2:……师问: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个句子好不好?”“好!”大家齐声说。

“因为是王安石写的。

”有人在下面小声说。

师:“哦,因为是王安石写的,为什么王安石写的就好呢?我们要考虑,你换成其他写法其他词行不行?我们玩一玩换字的游戏。

我开始改了: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我们现在开始讨论。

首先他用的是‘绿’而我用的是‘到’,哪一个更好一些?”“绿!”学生齐声答道。

师:“为什么‘绿’好一些呢?”“因为是王安石写的。

”声音比上一次大了一些。

生1站了起来:“‘到’给人感觉比较死,‘绿’比较活。

”师:“好,还有没有其他看法?”还是生1举起了手:绿给人春风拂过,青草摇舞的感觉,到却不能令人产生联想。

师:“我觉得你说得非常好!很有道理的。

看来文字功底不浅啊。

还有没有?想想看,从颜色上?‘绿’让我们联想到了什么?”生:纷纷举手。

…………师:同学们,你们的思路十分开阔,想象力也非常丰富,你们从这个绿字里看到了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课堂气氛开始活跃,师生交互逐渐融洽)3.用理答激活课堂课堂理答应该包含着一种疏理,一种调控,一种整合。

理答是引起、保持或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课堂不断理答得过程,是不断诱导学生思维走向深入的过程,也是课堂不断推进的过程。

好的理答能使课堂更加流畅,更加充满活力。

课堂理答作为教师的一种教学特质将感染每一位孩子,影响每一位孩子。

案例3:闭着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时,原本我也是打算在逐段分析内容的同时逐段品析人物性格,但由于一个另类声音“老师,我觉得唐雎不会真的去死,他不过是吓唬吓唬秦王罢了”笔者打破了按部就班的课堂,引发学生对“挺剑而起”的争论:唐雎到底只是吓唬吓唬秦王还是真的不要命了想和秦王同归于尽呢?我通过及时提出一系列问题:“看看他怕死吗?秦王好惹吗?秦王是怎样一个人?面对秦王唐雎退缩了吗?秦王最后的反应怎样?”在追问中学生不断地深入文本,到原文中寻找证明自己观点的有利证据,如此一来不仅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探索热情,而且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对话中唐雎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逐渐饱满、立体起来,学生对唐雎这个人物的理解也更全面更深刻了。

由于我不是轻率地忽略学生的另类声音,捕捉到了学生的兴奋点,及时地调整讨论方向,从而成就了一堂预设之外的文言文阅读课。

4.用理答创生课堂有经验的教师通常把学生的回答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以此引出下一步的教学决策。

这些决策的生成,对于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教学对话的流畅性都是十分重要的。

也只有这样,课堂提问才有意义。

理答作为课堂问答的一个环节,是主要教学行为之一,因此理答的好坏决定着教学的效率以及课堂文化。

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的回答,以何种方式处理学生的回答,教师回答什么,教师理答后学生又有什么样的反应,等等,这些行为就形成了课堂文化。

实践证明,积极的、善于运用探问的理答容易渲染一种思考、对话与民主的课堂文化。

案例4:我在教学戏剧《枣儿》时,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本剧的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这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也是一个深入性的问题,需要学生的合作。

我采取了小组讨论的合作形式。

合作讨论的结果很多,能从不同角度理解戏剧的冲突,但都没有抓住矛盾的实质和文本的深层含义。

我对学生说:是“枣儿”和“巧克力”的矛盾冲突,即传统生活方式和现代文明、物质与精神的矛盾。

我不失时机的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枣儿与巧克力究竟要哪个?”学生经过合作探讨,提出了许多个性化、新颖的观点,甚至产生了灵感,想到了一些解决矛盾的办法。

如一个小组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对枣儿进行加工和包装,打造成土特产品牌,推向市场,肯定会成功。

三、提高课堂理答的效率1.细读文本,为有效理答凿泉引水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一个对话过程。

教师只有在课前进行充分地阅读,才能在课堂上进行智慧理答。

文本细读关键在潜心涵泳,涵泳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挖掘文本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案例5:笔者在《羚羊木雕》阅读课上,要求学生探究对事件更好的处理办法,结果学生想出了许多办法,有些也很有创意,但都有明显的遗憾。

对学生这些结论如何理答?考验着教师的智慧。

笔者是这样理答得: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无论如何弥补都会留下遗憾,最好的解决办法是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

而要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就要与家人多沟通,凡事三思而行。

这也是本文的写作主旨试想,如果不细致升入的阅读文本,做到深入浅出,能如此理答吗?2.充分预设,让理答涌动生命的灵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的理答是不可预设的,需要教师随机应变,这是大家共认的,但这不等于不要预设。

兵法中有“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学同样如此。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切身体会到:预设充分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没有充分预设,想要上好一堂课是不可想象的。

为了上好一堂课,我们必须对学生学习状况有比较深入地了解,对他们的疑问作很好预设。

只有这样,才有了智慧理答的灵感,才能构建更高效的课堂。

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理答就更具有针对性,没有精心预设,我们追求的完美理答必然变成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

案例6:笔者在教学《狼》时,就预想到有的学生会去肯定狼的形象,去赞美狼。

于是我就对课堂学生分析狼的形象的结果惊醒了预设。

如果学生说狼聪明机智,就给予肯定。

论智慧,狼确实胜过屠夫。

狼采取了跟从、引诱、两面夹击等战术,而屠夫浑然不知,处处被动。

如果不是老天开眼,迟一卜屠夫就完蛋了。

如果课堂上再追问一句:狼为甚么最终灭亡呢?因为狼贪婪,残暴,穷追不舍,致人于死地,最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就能引出邪不压正的主题。

3.耐心等待,让理答生成无限精彩学生的思考受限于年龄和知识面,老师对于不同学生的思考应该有一个理性的态度,要清醒地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有一份耐心。

当面对学生的思考还是肤浅、零碎、片面甚至是错误时,教师不能采取简单的否定或是不留情面地批评,也不能采取无理答,而是要再次发问,要耐心促进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地思考,使学生的思考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

(1)积极探问,充分铺垫所谓探问,就是课堂上当学生由于知识欠缺、问题本身模糊或有一定难度等原因无法回答问题时,教师变换角度,或化大为小,或化难为易,或化虚为实,让学生换一个路径接近问题的答案。

这时学生的思考和理解就比较到位。

如果没有致力于促进学生反思、帮助学生完善,没有耐心等待,那么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就只能停留于表层。

等待让学生的思考有了一个缓冲的过程,等待为学生的深入思考做好了充分地铺垫。

总之,耐心等待会让理答更顺风顺水,更具人文关怀,更具实效。

(2)及时转问,另辟蹊径有经验的老师会在学生回答卡壳或回答不正确时,教师不代孩子回答,而是将问题抛向另一学生,或是让学生自己转问同伴,目的是使问题得到更好地解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