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南县情

商南县情

商南县情
一、基本情况
商南县处于北纬33°06′——33°44′,东径110°24′——111°01′,位于陕西省东南隅,地处秦岭东段南麓,毗豫连楚,东与河南省西峡县、淅川县接壤,南同湖北省郧县、郧西县相望,西与丹凤县、山阳县相连,北同河南省卢氏县毗邻(处于三省八县结合部)。

这里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312国道、西南铁路、沪陕高速公路横贯东西,商郧路、郭山路、商卢路纵横南北,“三横三纵”的道路网络业已形成。

融于西安、十堰两小时经济圈。

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性大陆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0℃。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县年平均降水量800mm.无霜期大致在270天左右。

丹江由西向东穿越县域中部,形成南北高中部低的地形,整体是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地势。

海拔最高清油河镇沙坪琉璃庙2057.9米,海拔最低湘河镇梳洗楼附近的丹江河谷216.4米。

其地貌特点是结构复杂的低山、丘陵为主体的山区。

千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占总面积的77%。

境内河流为汉江流域丹江水系,大多为山溪河流特点,大小河流沟溪2200余条,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8条,水能储量14万千瓦。

全县人口现在说的是24万人。

2010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29.61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76亿元,完成财政总
收入2.3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81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4653元。

荣获了全国平安畅通县、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推广与监管示范县、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城市、全省招商引资先进县等多项荣誉。

二、历史文化
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是地方发展的根,是旅游开发的魂。

北魏景明元年置县,曰南商县。

后几经变革,于明成化十三年重新设县,称商南县。

全县总面积2300.74平方公里,南北长72公里,东西宽58公里。

耕地面积24.26万亩。

商南地处秦岭东南支脉与伏牛山西北支脉之交错接壤处,东临南阳盆地,南接襄郧,西隔秦岭与古都西安相望,是豫鄂通陕甘的通道。

李白、白居易曾在此借景抒怀,诗韵犹存;陶渊明、徐霞客曾境内群山绵亘,峡窄谷深,峰峻隘险,林茂草密,据之进可攻,退可守,是夺武关取关中必经之道,历为兵家必争之地。

故素有“商南若失,武关不保;武关若失,关中不保”之兵事评说。

春秋时期,秦、楚多次在此地相争战。

战国后期,秦昭王发兵出武关经此地,斩首五万,取析(今西峡县)及其左右15城而去。

秦二世三年,沛公刘邦下宛城(今南阳),引兵西略,经此攻武关入关中灭暴秦,立帝业。

此后,这里又留下了绿林、赤眉、黄巢、红巾军、白莲教、太平天国、捻军、义和团、白郎等农民起义军的戎马足迹。

特别是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自潼关战败后退居商洛,囤兵于商南富水,秣马厉兵,养精蓄锐,重振义军雄风,自商南东进宛襄,逐鹿中原,尔后北上攻占北京,推翻明王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大顺王朝。

由于受历代农民革命的影响,自古以来,商南人民就形成了不屈压迫、不畏强暴、勤劳朴实、勇于革命的顽强精神。

三、优势资源
1旅游资源。

金丝大峡谷2009年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4A级风景旅游区”获得“中国生态贡献奖”、入选“中国王牌旅游景区”。

到商南“游世界奇侠,品中国茗茶”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以金丝峡景区为重点,全面加快泉茗生态观光区、任家沟、丹江漂流迁建、生龙寨等重点旅游景区建设,启动上苍坊、莲花台水利风景区、赵川前坡岭战斗遗址红色旅游项目建设,努力努力构筑我县旅游发展大框架。

2矿产资源。

地下矿种多、储量大,已探明矿产资源270多种,其中开采价值较大的有镁橄榄石沙,储量5亿吨,钾钠长石储量5500万吨,水晶是全国四大富矿之一。

金红石、镁橄榄石沙、钒量大质优,品位较高。

金、镜铁、石英、兰石棉、大理石、石榴子石等储量都很丰富,开采价值高。

3农林牧。

境内温和的气候,充沛的雨量,适合小麦、玉米、水稻、大豆、薯类等粮食作物的生长,也全县森林面积200多万亩,覆盖率为62.4%。

适合油料、蔬菜和其它经济作物的生长,盛产花生、茶叶、芝麻、桐油、板栗、核桃、木耳、香菇、生漆等农特产品。

是我国油桐、生漆基地县之一。

有各类植物1696种,其中药用植物1192种,有天然中草药库之称。

野生动物278种。

这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植被富集,素有“天然药库”之美称,有红豆杉等各种植物1696种,其中药用植物1192种;是“中国茶叶之乡”、国家桐油、生漆基地、国家级丹参、陕西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

大力实施茶叶、核桃、板栗、油茶、油桐“五个20万亩”建设工程;“千百万工程”:实施千万只鸡、百万头生猪、万户养殖大户发展工程。

四产业发展定位
三大资源优势(矿产、生态、水能),加快四大园区建设(县城循环经济核心区、县生态科技产业园、金丝峡旅游示范区和丹南矿业园区),四大园区发展定位:山水园林式宜居城市、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区、全省现代农业和新兴产业聚集区、秦岭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西部钒业基地。

大力实施县城“东扩南移西延北改”战略,加快四条大道、四大片区建设,积极打造“绿色商南、水韵商南、不夜商南、文化商南、健康商南”。

持续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工业强县三大战略,着力打造现代材料工业基地、优质绿色食品供应基地、水电能源基地三大基地,坚持项目带动、城镇带动、旅游带动、开放带动、科技带动“五大带动”,着力发展现代材料、生态旅游、绿色食品、水电能源、矿产建材、现代服务业六大产业,大力发展钒、钛、硅、镁和建筑材料、水电能源、绿色食品、循环生物、生态旅游、生物医药十大循环产业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