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第一章总则第1条编制目的《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04-2010)》于2010年底已实施到期。
为适应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安徽,打造“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的目标要求,确立安徽省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构筑具有安徽特色的城镇体系,引导全省城乡空间高效、集约、和谐发展,安徽省人民政府编制《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编制主要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2)《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2010]第3号)(3)《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4)《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送审稿)(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发展纲要》(6)《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发展纲要》(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3条指导思想(1)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核心,创新发展模式,走出中部地区科学承接、跨越崛起的新路子。
(2)坚持“双轮驱动”。
加快经济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
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着力增强中心城市带动能力,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共进、互动发展,走出资源性产业大省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新路子。
(3)全面深化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增强与东部地区的产业联系,全面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走出农业大省城乡一体、区域联动的新路子。
(4)立足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资源环境特点,全省空间统筹规划,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全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走出后发地区低碳环保、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5)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走出发展中省份普惠民生、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第4条规划范围本规划范围为安徽省行政辖区,包括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安庆市、池州市、宣城市、六安市、黄山市、蚌埠市、淮南市、滁州市、阜阳市、淮北市、宿州市和亳州市,共16个地市。
总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
第5条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11~2030年,近期2011~2015年,中期2016-2020年,远期2021~2030年,规划基期年为2011年。
第6条规划法律效力(1)本规划经安徽省人民政府上报国务院批准后,具有法定效力。
(2)本规划是统筹协调全省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省人民政府实施城乡规划管理、合理配置省域空间资源、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统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基本依据,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编制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区域性专项规划、城市(县)的城乡规划以及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相邻地区协调的重要依据。
(3)在安徽省行政区域内,审批城乡规划和进行重点区域空间管制、区域重大项目选址,应当遵守本规划。
第二章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第一节发展方针战略第7条城镇化方针以多种类型的城市群发展为主体战略,推进城镇化提速提质发展;实施分区差别化发展政策,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鼓励异地城镇化,引导人口合理有序迁移;努力走工业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民生优先、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第8条城镇化原则(1)产城融合。
把握城镇化发展规律,结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以产业兴城镇,以城镇促产业,实现产业集聚区与城镇布局相融合、人口板块与经济板块相协调。
(2)协调发展。
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布局,发挥我省居中靠东的区位优势,推动开放发展,形成与长三角全面对接、辐射中西部的空间开发新格局。
坚持城镇化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城乡统筹发展为导向,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新局面。
(3)分类指导。
尊重南北地域在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性,坚持皖北、皖中、沿江、皖南和皖西的分区发展,实施分类指导,形成不同区域城镇化各具特色、多元统筹、竞相发展的局面。
(4)生态宜居。
大力实施生态强省战略,发挥自然环境优势,做好做足山水文章,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布局,完善城镇功能,优化城乡土地配置,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人居环境。
(5)彰显文化。
传承优秀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挖掘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注重文化创新,塑造地方特色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城镇风貌,打造城镇徽风皖韵魅力,促进文化强省建设。
第9条城镇化发展战略全省实施集聚发展、统筹发展、分区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战略。
(1)集聚发展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引导经济、人口的相对集中布局,交通、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的集约化发展。
1)坚持全省城镇空间的集聚。
优化区域空间格局,引导全省生活、生产和消费空间分别向相应的经济圈、城市群、城镇发展轴带、都市区与城市组群、增长极等空间集聚,促进产城融合,保障区域生态空间,形成省域范围内有疏有密的“集聚型城镇空间,开敞型生态空间”的空间利用格局。
2)保证城乡建设用地的集聚。
科学合理利用现有城乡建设用地,促进城镇用地的集中布局,提高用地利用效率,推动乡村用地的统筹安排,在保证城乡用地总量平衡的基础上,探索独立工矿用地的集中布局与机制,促进城乡用地资源的统筹集聚。
3)促进全省城镇人口的集聚。
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契机,提高公共服务等级,提升就业岗位,有序的吸引城镇化人口向中心城、县城集中,适度吸引省内异地城镇化人口在皖中、皖江片区的集聚。
4)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集约建设。
以省域交通、基础设施廊道为依托,促进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廊道的集中布局,避免对城镇空间的过度切割和浪费。
5)引导资源、能源的集约发展。
促进水资源的集约利用和保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能源的生产和利用效率,推进全省低碳发展。
6)实现生态环境的集约发展。
在维护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上,以水土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础,促进生态保护地区的城镇集中、适度有序开发和特色发展。
(2)统筹发展安徽省新一轮的“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下的城镇发展要实现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全省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
1)统筹区域发展。
对外发挥居中靠东的区位优势,推动开放发展,形成与长三角全面对接、辐射中西部的空间开放格局。
内部加快皖江地区的承接产业转移进程,促进皖北的实力提升,推进皖西、皖南的生态化发展,缩小区域差异,在各分区特色充分彰显、互利互补的基础实现全省的区域协调。
2)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全省城镇化进程,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对乡村地区的辐射,以城带乡、整合资源,促进社会公平。
3)统筹人口与经济布局。
减少全省南北地区之间人口与经济错位,通过加速产业转移和省内异地城镇化方针,加快皖中、沿江地区等经济发展地区的人口集聚,促进皖南、皖北的分级适度集中,鼓励皖西地区等经济落后山区人口的适度外迁。
4)统筹城镇空间布局。
加快合肥、芜马两大经济圈建设,优化提升沿江、淮合芜宣城市带,培育阜阳、蚌埠、黄山、安庆四大增长极,鼓励铜池、宿淮城市组群共建,推进滁州、亳州两大都市区建设,形成内部网络化,对外开放,全力对接长三角的的城镇空间格局。
(3)分区发展充分尊重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和发展潜力,充分遵循各片区特点和发展规律,实现全省分区差别化城镇化路径。
1)空间集聚形态的分区差别化。
皖中片区以经济圈为带动,实现全区空间的中心集聚发展;沿江片区以经济圈带动为主导,城市组群和都市区共同带动空间集聚形态;皖北片区以增长极带动为主导,城市组群、都市区和县城共同带动空间集聚发展;皖南片区以增长极带动为主导,实现全区的小集聚大分散的空间集聚发展;皖西地区则以点状发展为主,据点适度集聚。
2)产业发展类型的分区差别引导。
皖中、沿江片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逐步扩展生产性服务业、休闲消费等现代服务业;皖北片区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能源产业为主导,并强化农业的基础依托;皖南片区以国际化旅游和休闲产业为主导;皖西片区以红色和生态旅游为主导。
3)文化的分区特色发展。
皖北以中原文化为主导,强化淮河流域各城市在中原地区的地位和启西功能;皖中、沿江地区以长江文化为主导,强化其与长江下游各城市如南京等地的交流与对接,促进沿江发展的一体化进程;皖西以红色文化为主导,突出革命老区山区生态旅游等发展;皖南以新安江文化为主导,突出徽文化特色,强化其在民居、城镇肌理、乡村等方面的特有徽派要素,加强与浙西等地的联系,增强其文化影响和辐射力。
第10条总体目标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作为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转型发展的两大重要驱动力,将安徽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旅游休闲目的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作为东部地区承东启西的重要节点区域,兼有出口和内需两大作用的产业基地,中部崛起和率先发展的重要示范区,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先行区和内陆开放新高地。
第11条城乡发展目标全省城乡发展实行动态发展目标:(1)近期: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51%。
城镇空间发展依托现状,实施重点培育,初步形成以经济圈和城市群带动的城乡发展格局。
全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对经济发展贡献率不断增强,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不断突显。
城镇化水平加速提升,就业岗位和就业质量逐步加强。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皖江皖中地区率先实现吸引人口回流。
(2)中期: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58%。
形成以经济圈、城镇组群和发展轴带动的城乡发展格局。
全省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城镇发展质量与发展效益显著提高,产业结构更加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比重显著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
外流人口稳步回流,全面建设成为高水平小康社会。
皖江、皖中等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率先进入基本现代化,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加速增长。
(3)远期:到203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70%。
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发展轴圈联动和带动作用突显,中心突出。
全省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大幅提升,服务经济在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突显。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
城镇化和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取得实质性增长。
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
为了促进全省城镇化、工业化健康发展,规划建立全省城乡发展目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