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平天国i

太平天国i


A
C
第14课 太平天国运动 材料 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 人口多寡,人多则分,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 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 耕。…………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皇上帝大福,有田同 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 人不饱暖也。” ——摘自《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 二 小弟杨秀清--奏为征办米粮以裕国库 事--宜令(各地)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 纳税。 ——《太平天国》
D
第14课 太平天国运动
4、标志太平天国与清政府正式对峙的事件 是( ) A、金田起义 B、永安封王 C、定都天京 D、东征胜利 5、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是中国农民运动的 最高峰,主要是因为( ) A、其规模和延续时间长 B、建立了与清政府对立的政权 C、颁布了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D、对封建王朝的打击空前沉重
A

第14课 太平天国运动
2、1856年秋,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鼎盛,其主要标 志是( ) A攻占南京 B东征和西征取得胜利 C李秀成率军攻至上海近郊 D 取得三河镇大捷
B
第14课 太平天国运动
3、天京事变中可以说明的是一个最基本的道 理,即( ) A. 农民领袖之间只能同患难,不能同安乐 B.农民领袖缺乏进取心 C.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不可避免 D. 小农经济分散性决定了农民阶级不能形成 坚强的领导核心
第14课 太平天国运动
二、天国的建设
(一)前期建国纲领:
1853 《天朝田亩制度》 1、目的: “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
2、土地分配 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 方法: 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产品分配
原则: “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方法: 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第14课 太平天国运动 3、评价:
站在反侵略反封建角度:
①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沉重打击了中外 反动势力。 ②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
站在社会发展角度:
①《天朝田亩制度》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 的潮流背道而驰,是历史倒退 ②革命缺乏先进理论指导;定都天京后,领导 者封建等级思想严重
第14课 太平天国运动
及时训练:
1 太平天国兴起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 阶级矛盾激化 B外国经济侵略加深 C 自然灾害严重 D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第14课 太平天国运动 洪秀全(1814— 1864)广东花县人,太 平天国的领袖。出身农 家,曾受聘为塾师。三 次考科举未取,绝望于 科举功名。后受基督教 书籍《劝世良言》的启 发,于1843年创立拜上 帝会,利用宗教宣扬建 立人间“天国”的梦想, 组织群众谋起义。
第14课 太平天国运动
一、天国梦想: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第14课 太平天国运动
一、天国梦想: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1851金田起义
1852永安建制
1853定都天京
北伐 西征
第14课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材料一: 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 亩之课而不足。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洋布、洋棉排挤了土布:“民间之 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C
C
第14课 太平天国运动
6、《世载堂杂记》记载:“一日,殿上议事,北王问东王 曰‘闻兄有不臣之心,自称万岁。’东王闻言,积威凌北 王,北王即抽刀屠东王之腹。”此事造成了( ) A、太平军内部自相残杀 B、干王洪仁玕被黜去位 C、天王洪秀全不利理朝政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7、 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较,太平天国的新的时代特点 表现在( ) ①运动规模空前巨大 ②反封建同时反侵略 ③《天朝天亩制度》的平均主义理想 ④《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色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第14课 太平天国运动
天王 洪秀全
东王
西王
南王
北王
翼王
杨秀清
萧朝贵
冯云山
韦昌辉
石达开
第14课 太平天国运动 天京变乱

①逼 ⑤疑
④杀

②杀

③责

⑥走 ⑦灭
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朝中无人 军中无将
1、目的:振兴太平天国 2、内容:
学习西方,以法治国 政治:
经济: 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文教: 开设新式学堂
3、评价:
第14课 太平天国运动
进步性:
先进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 主义的方案,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局限性:
未能实现 (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处于战争环境,未能推行。)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鸦片大量进口,10年当中,每年从3 万箱增至6、7万箱,造成白银大量外流,引发了银 贵钱贱国侵略
加 剧
地主阶级
阶级 矛盾
激 化
农民阶级
自然灾害
第14课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1、阶级矛盾的激化 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3、自然灾害严重
第14课 太平天国运动
四、天国悲剧
天京保卫战
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
讨论
失败原因
第14课 太平天国运动
(1)主观上: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
(2)客观上: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启示
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 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第14课 太平天国运动
怎样认识太平天国运动?
进步性: 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局限性:
(1)绝对平均主义,严重脱离实际无法实施 (2)追求小农经济的目标,违背社会发展规律
第14课 太平天国运动 洪秀全故居
天王府模型
太平天国天王的宝座
第14课 太平天国运动
三、天国衰败
(一)、由盛而衰:标志—天京变乱 (二)、后期建国纲领:
1859年《资政新篇》
材料一:“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 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场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 的农民革命战争。” ——《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二:“太平天国一点进步意义都没 有。”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三:“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如果统一了中国,那 就要使中国倒退几个世纪!”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第14课 太平天国运动 1.性质: 是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