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运动性疲劳

第六章运动性疲劳


10. 不能安静下来
主观感觉法

主观体力感觉等级表 (Borg,1973)
主观体力感觉等级: 运动时自我体力感觉 是判断运动性疲劳的 重要依据。
自我感觉 非常轻松 很轻松
等级 6~7 8~9
尚轻松
稍累 累
10~11
12~13 14~15
很累
精疲力竭
16~17
18~19
生理指标测定法
骨骼肌系统疲劳测定

血压
晨血压:血压比平时升高20 %左右且持续两天以上不恢复。 运动状态血压:脉压差增加 的程度比平时减少。

血尿素


在身体机能正常的情况下,运动后次日晨血尿 素上升,但上升幅度在50%以下,这是出现了 中度或重度运动性疲劳的表现。 若1-2日后晨血尿素还逐日上升,是重度运动 性疲劳向过度疲劳发展的反应,必须立即调整 运动负荷。
突变理论



该理论认为:疲劳时在能量物质和兴奋性不断 丧失的过程中,存在一个急剧下降的突变峰, 使兴奋性突然崩溃,这可避免能量储备进一步 下降而产生破坏性的变化 特点:将疲劳看成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 把运动时细胞内能量物质的消耗、肌肉力量下 降、肌肉兴奋性和活动性改变等综合起来,当 这些因素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以保护机体免于 衰竭,以疲劳的形式表现出来

心理疲劳
是由于心理活动所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 又称主观疲劳或精神疲劳 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 思维反应迟钝 行为表现为动作迟缓、操作不灵敏、准 确性下降、动作的协调性降低等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
能量耗竭 代谢产物堆积 自由基学说 内环境稳定状态失调 疲劳链学说 中枢神经递质失衡 保护性抑制 突变理论
疲劳自觉症状测定表
A 全身症状 1. 头沉 2. 头痛 3. 全身懒倦 4. 身体某处无力 B 精神症状
1.脑子不清醒,头昏眼花 2. 思想不集中,厌于思考问题 3. 不爱动,不爱说话 4. 针扎似的痛
C 神经感觉的症状
1.眼睛疲劳,眼冒金星,眼无神 2.眼发涩,眼发干 3.运动不灵活,动作出错误 4. 脚跟发软,脚步不稳
判断运动性疲劳的简易方法



主观感觉:通过自我感觉评定疲劳程度。评定 指标:心情、食欲、睡眠、兴趣等。 具体表现:精神不振,厌烦运动;面色发红或 苍白;下肢肌肉有酸沉感,动作迟缓;食欲不 佳,食量减少,睡眠差,入睡迟可失眠;排汗 量增加,在相同运动负荷中,排汗量较以往增 加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运动性疲劳
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
主讲人:门 杰
内容
运动性疲劳的概述 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了机 体工作(运动)能力暂时 性降低,但经过适当的 休息和调整以后可以恢 复原有机能水平的一种 生理现象
力竭
是指肌肉或器官完全不可能维持运动 出现运动性疲劳以后继续保持原有的运 动,使疲劳加重会导致力竭(极度疲劳), 使运动性疲劳演变成一种病理现象,从 而危害健康

能量耗竭


高能磷酸化合物大量消耗:ATP、CP大量消耗导 致短时间、高强度运动后续能量不足。 血糖含量下降:血糖过低引起脑皮层细胞能量 供给不足。长时间运动可导致血糖下降。症状: 头晕、多汗、眼发黑等。 糖原含量下降:肌糖原、肝糖原是维持一定运 动强度的主要能源。随着运动时间延长,糖原 储量下降。


运动性疲劳对健康并无损害, 通过休息调整可以消除。体育 锻炼必须达到一定程度的疲劳, 才能获得超量恢复。超量恢复 的不断积累,体质才能逐渐增 强。
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生理性疲劳 心理性疲劳
生理疲劳
是由于身体活动或肌肉工作而引起的疲 劳,又称身体疲劳或肌肉疲劳 主要表现为人体活动、工作能力的下降


肌肉力量:肌肉疲劳最明显 特征是肌力下降。运动后肌 力明显下降而且不能及时恢 复,可视为肌肉疲劳。 肌肉硬度:运动后即刻或次 日,自我感觉肌肉酸胀、僵 硬和疼痛,表示肌肉硬度增 加。
心血管系统疲劳诊断
心率 (1)晨脉:运动后次日晨脉较平时增 5-10次/分,可认为有疲劳累积。 (2)运动心率:完成相同强度运动, 运动心率增加,表示身体机能状态 不佳。 (3)恢复心率:运动后恢复到安静心 率时间延长,表示运动所致疲劳程 度增加。
代谢产物堆积
主要是乳酸堆积,血乳酸 升高,导致脑细胞工作能 力下降,引起疲劳感 乳酸的三个作用(减少 ATP再合成、减慢糖及糖 原分解和酵解、H+置换 Ca2+ )

自由基学说

自由基是指外层电子轨道含有未配对电子的基 因 自由基有较强的活性,对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 适量的自由基对机体可产生积极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产生和清除系统处于动态平衡 当体内自由基生成过多即产生负面影响
5. 肩发酸
6. 呼吸困难, 气短 7. 腿无力 8. 没有唾液,口干 9. 打哈欠
5. 困倦
6. 精神涣散 7. 对事情不积极 8. 记忆力退减 9. 做事没有信心,多出错误.
5. 味觉改变,嗅觉厌腻
6. 眩晕 7. 眼皮和肌肉跳动 8. 听觉迟钝,耳鸣 9. 手脚发颤
10. 出冷汗
10. 对事情放心不下,事事操心
中枢神经递质失衡



中枢抑制神经递质5-羟色胺与脑内的中枢兴奋 性神经递质在脑内保持平衡,以共同维持机体 的协调运动 进行长期运动时可导致脑内5-羟色胺合成增加 而引起疲劳 脑内氨的含量增加与疲劳的发生也有一定的联 系
保护性抑制

运动过程中,组织器官能量物质大量消 耗,传导神经兴奋性的神经递质消耗, 为保护机体进一步衰竭而带来不利影响, 大脑皮层兴奋性下降,引起疲劳。
尿蛋白



在大运动量训练期,如果晨尿中蛋白含量较高 或超出正常范围,可能是中度疲劳的表现。 1-2日后,在完成相同强度训练时,尿蛋白明 显减少,这是机能状况适应的表现 如果尿蛋白不减少反而增加,提示出现了过度 疲劳。
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劳逸结合 合理膳食 物理措施 中医手段
谢谢评委老师
内环境稳定状态失调


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组织器官保持最佳动 能状态的基础和前提 长时间剧烈运动使代谢产物堆积,导致代谢性 酸中毒,血液pH下降、高渗性脱水、血压、 渗透改变等引起疲劳
疲劳链学说

运动中肌肉工作能力的下降是疲劳的表现 不仅与神经肌肉疲劳控制链有关,而且也受神 经-内分泌、免疫、代谢网络疲劳链的影响 神经冲动单位募集降低、神经-肌肉间转换的 损害、离子平衡的紊乱、肌肉兴奋性的损害、 肌肉能量供应的减少及肌肉受损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