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简爱》的女性主义特征季然(中国石油大学,北京102249)摘要:从女性主义角度的视角来看,《简爱》的女性主义特征主要体现在:反抗男权社会的压迫;追求平等的爱情;追求经济上独立自主的地位。
关键词:夏洛蒂・勃朗特;简・爱;女性主义20世纪60年代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使得女性主义文学获得了独立的文学地位,同时也具有了独特的文化意义。
女性主义批评家认为只有出自女性作家的手笔、具有女性意识的文学才可以算是女性文学。
女性文学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义倾向,具体表现在:一是女性意识或女性视角的鲜明阐释,二是对传统女性形象及女性观念的颠覆,三是女性独特情感的自然流露。
对照女性文学的上述特性,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当属此范畴。
在传统的英国小说中,女主人公往往被塑造成柔美、善良的天使,作为男性的附属品,她们往往缺乏独立的人格。
女主人公总是被言说,这种被言说的地位使女性毫无个性可言。
夏洛蒂・勃朗特向传统提出了挑战,她以独特的视角创造了一个个性化的女性主义主角。
《简・爱》通过家庭女教师简・爱抗争命运、改变环境的故事,揭示了维多利亚时代男性主义中心社会里小资产阶级女性的处境、抗争和追求,表现了强烈的女性主义思想。
本文试图通过对作品的解读,分析《简・爱》的女性主义特征。
一、顽强抗争男权中心社会自从父权制确立以来,男性成了世界的主宰,女性只是男子的附属品,甚至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工具。
无论中西,就两性文化而言,一直沿袭男尊女卑的传统。
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的觉醒,女权运动的出现是一种必然。
夏洛蒂・勃朗特通过艺术形象再现了一个男性压迫者的世界,并且进行了强烈的揭露、控诉和抗争,从而反映了简・爱女性独立、自由意识的觉醒。
简・爱的一生是充满反抗的一生。
由于父母早亡,童年时代的简・爱被寄养在舅父家中。
舅妈对她百般虐待。
尤其是被看作是儿童世界男权象征的瑞德表哥更是经常对她殴打辱骂。
幼小的简・爱遭受了难以承受的压抑和痛苦。
但这并没有使她屈服,相反激起了她精神上的反叛。
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她奋起反击。
面对瑞德表哥的虐待和羞辱,她当面怒斥:“你这个恶毒残忍的孩子!”“你简直像个杀人犯,像个管奴隶的监工头,像罗马皇帝!”第5卷第1期学术版作者借洛伍德学校这一特定环境来突出简・爱在舅妈家就已形成的反抗精神。
这所学校名为慈善机构,实则是人间地狱。
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布洛克尔赫斯特打着慈善机构的幌子,大肆搜刮钱财,残害儿童。
女孩们承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迫。
斑疹伤寒夺去了很多孤儿的生命,而布洛克尔赫斯特则宣称:“我教育这些姑娘,并不是要叫他们严惩奢侈放纵的习惯,而是要她们吃苦耐劳、克己…”在这种强有力理念教育下,孤女们熄灭了理想的灯火,逆来顺受。
但就在如此恶毒的的环境中,简・爱仍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意识,反抗那个专门摧残女孩的虚伪校长。
她对海伦说,如果自己受鞭打,定要把那个鞭子夺过来,当面把它折断,而且“让那个打人的人永远不敢再这么打人。
”这一举动是对男权统治下的不平等社会的反抗,是对自己人格尊严的维护。
以家庭教师的身份进入桑菲尔德府并与男主人罗彻斯特交往后,简・爱的反抗性格进一步加强。
经过艰苦生活的历练,简・爱的思想日臻成熟。
在粗暴、专横的罗彻斯特面前,简・爱始终显得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她不因为自己卑微的家庭教师身份去攀龙附凤,也不因自己阅历浅薄而在高傲的贵族面前张惶失措、俯首帖耳。
她的不同寻常的言行举动,是罗彻斯特从没有见过的。
对他来说,简・爱就像一个谜,同时也像一块磁石深深吸引着他。
简・爱把他即将熄灭的心灵之火重新点燃。
但对于爱情,简・爱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绝不使自己陷入没有结果的被动境地,她竭力捍卫自己的尊严,不容许别人肆意践踏、亵渎。
正是这种强烈的自尊、自爱、自强的个性,使罗彻斯特最终打破门第观念,向她求婚。
然而,正当他们在教堂举行婚礼时,罗彻斯特还有一个被关在阁楼上的疯女人的真相被揭发。
这使得简爱必须要做出选择———罗彻斯特的情人,或者离开心爱的人远走他乡。
为了尊严,她毅然选择了后者。
出走是简・爱的反抗性格最强烈的表现。
出走后的简・爱一路流浪到北方,被圣约翰牧师兄妹收留。
圣约翰以上帝的使者自居,以传道为天职。
他向简・爱求婚,并不是出自于内心真爱,而是认为简的品质适合作一个传教士的妻子,会成为他有力的助手。
圣约翰完全是围绕他自己的目的来谈论简的爱情。
至于简・爱作为一个人,一个女人的个性、需求则完全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他跟本不承认简・爱有选择自己生活道路的权利。
这充分暴露了他冷酷、自私自利的本性。
简爱对圣约翰的拒绝是女性对宗教的反抗,更是对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婚姻的反抗,也是对男性中心社会的反抗,充分体现了简爱的女性主义意识。
二、追求以爱情为基础的平等婚姻在男性为中心的文学作品中,爱情往往不是女性对男性的诱惑,就是男性对女性的征服。
女性往往成为性的诱惑者、英雄的追随者、金钱的俘虏或权势的奴隶,失去了与男性平等的地位。
马克思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女间的关系。
爱情从根本上说是两性结合的最高形式。
”女性要在精神上争取解放与新生,就一定要先从对爱的婚姻的追求和使无爱的婚姻告终起步。
在《简・爱》之前,英国小说中爱情中的女人都是被动的、封闭的,像市场上待售的商品一样等待男性的挑选,从不敞开心扉,主动向自己心仪的人袒露内心情感,似乎这样做才是“淑女”。
而在夏洛特看来,两性之间是平等的,爱情须以平等和相互独立作为基础;女性要有独立的人格,不依附于他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热爱,才会有真正的幸福;任何外在的东西如门第与财富都不能成为幸福婚姻的条件。
这种婚姻观是对当时英国没有“爱情”的“使命婚姻”和“功利婚姻”的反叛。
可见,夏洛蒂・勃朗特的爱情观已经达到了女性主义的高度。
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简・爱与罗彻斯特的爱情是在平等基础上的情感沟通、心灵的契合和精神的交融。
她说:“我不需要任何陌生人———与我毫无共同语言、格格不入的外人,我需要的是与我同类型的人,我和他们在一起可以得到情感上的完全共鸣。
”爱是平等的、是相互交流的,这是简・爱择偶的首要标准,也是她独立人格的闪光点。
正像前面所提到的,简・爱毫无姿色,身材矮小,只是一个穷教师,却赢得了出身贵族的罗彻斯特的爱情,原因就在于她独特的人格和精神力量。
简・爱外柔内刚的品行、超凡脱俗的气质、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深深地吸引了罗彻斯特,使他与简・爱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
他表示:“对那些仅以容貌取悦我的女人,当我发现她们既没有灵魂也没有真情实意时,当她们向我展示出平庸、浅薄,也许还有愚蠢、粗俗、暴躁时,我的确是个恶魔,然而面对清澈的目光,雄辩的口才,如火的心灵,柔中有刚的性格,我却永远是温厚、忠诚的。
”在英国小说史上,简・爱是第一个不凭形象美而凭心灵美赢得男性爱慕的女子。
而罗彻斯特让简・爱倾心相爱,也与他的财产、门第没有关系,是他抛弃了贵族偏见与简・爱平等相处的平民作风赢得了简・爱的信赖,是他对金钱和世俗观念的鄙视与简・爱意气相投。
可见,简爱与罗彻斯特之间的爱情已经超越了年龄、姿色、门第的世俗观念,这才是男女平等的真正爱情。
夏洛蒂・勃朗特改变了英国传统小说中把女性情感世界封闭起来,让她们在爱情的市场上等待被挑选的套路。
一方面,她真实细致的描写简・爱在热恋中的情感变化。
初识罗彻斯特的忐忑、初恋的欢愉、热恋的狂喜、重聚的欢欣……这些被前辈作家、男性作家认为不那么“淑女”的心理都被不加掩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另一方面,她大胆描写简・爱在恋爱中的主动追求。
当简得知罗彻斯特将娶布兰奇小姐,她将离开桑菲尔德时,心里的痛苦和爱使她不顾一切地对罗彻斯特吐露了藏在心底的爱情:“离开桑菲尔德我自然伤感。
我爱它,因为我在这过了一段,至少是一段———曾—充实而快乐的生活……我曾同我所尊敬的、所喜爱的人面对面的交谈——同一个有独到见解、生气勃勃、豁达大度的心灵交谈。
我认识了你,罗彻斯特先生,想到非得永远离开你,这让我感到可怕与痛苦。
”“假如上帝赐给我一点美貌和大量的财富,我也会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现在我感到难以离开你一样。
”在英国小说史上,简・爱是第一位为强烈的感情所驱使主动向男主人公如此真挚感人地表达爱意的女主人公。
当罗彻斯特有妻子的真相被揭发,简・爱不能与罗彻斯特结合却仍被其留在庄园时,她愤然对罗彻斯特说:“你认为我穷、低贱、不漂亮、矮小,我就没有灵魂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也跟你一样,心也跟你一样健全!……我们正平等地站在上帝的脚下———我们本来就是平等的!”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她选择了离开,即使沿街乞讨、几乎倒毙街头也不后悔。
被圣约翰兄妹收留后,圣约翰向她求婚。
简・爱不愿意接受他的安排,就像当初她接受了罗彻斯特的求婚却不接受他婚前的各种馈赠、不愿成为他的玩偶一样。
她对圣约翰说:“我鄙视你的爱情观念,我瞧不起你奉献的这种不真实的感情。
”圣约翰对简的求婚,实际上是宗教名义下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招安,本质上仍把女性当作附属品。
在这里,夏洛蒂・勃朗特借助简・爱的形象,通过自身感受和深刻理解表达出妇女是独立的人,她们需要理解、尊重、地位平等,她们要追求精神上的交流和以此为基础的理想婚姻。
三、追求经济上的独立自主以约克郡为背景创作的《简爱》小说中,夏洛蒂首先表达了女性强烈要求“经济独立”的女性观。
夏洛蒂・勃朗特不止一次的提到没有财产的未婚女子的状况:她们地位低下,毫无目的地活着。
同时,她也多次表示妇女不应该只是市场上的待售品,应该积极地争取自己的地位。
因此女性解放的主题在夏洛蒂・勃朗特的创作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她不仅追求女性精神上的解放、人格上的独立,更通过简・爱的形象艺术地表明人格的独立必须建立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只有经济独立了,女性才觉得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经济因素在小说的开始就有明显的体现。
童年的简・爱由于“父亲没有给她留下一个钱”,不得不寄人篱下,受尽屈辱与虐待。
但她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获得了一份工作———家庭教师,经济上得以自食其力。
她对经济的要求非常强烈。
即使在和罗彻斯特先生相恋时也无法消除她因为双方经济地位的悬殊而产生的不安情绪。
她向罗彻斯特表示不要任何财物,“我只求心里平静,先生,而不要被太多的恩惠压碎。
”而简・爱的内心却真的一直希望能有一些属于自己的财产,“假如我有那么一点点独立的可能”,“也的确是一种安慰。
”当罗彻斯第5卷第1期学术版特要她放弃家庭教师的工作时,她执意不从,“我将继续当阿黛勒的家庭教师,这样我能挣得自己的食宿费,还有一年三十磅的薪金。
”正是认识到自己在经济上独立的重要性,让她更加努力地追求精神自由。
这是女性做“自由人”维护人的一切权力的尊严的基础。
最后简・爱以拥有叔叔的大笔遗产的独立身份嫁给了在大火中烧成残疾的罗彻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