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子君咏叹调《风萧瑟》的音乐形象塑造与艺术处理

子君咏叹调《风萧瑟》的音乐形象塑造与艺术处理

子君咏叹调《风萧瑟》的音乐形象塑造与艺术处理《风萧瑟》是歌剧《伤逝》中子君的一个咏叹调,出现在“秋”乐章中,表现了子君秋天落叶般的心情。

歌唱者要从歌剧的创作、音乐的本体及艺术处理三方面把握,力求准确再现子君内心形象,并且赋予子君人物形象以现代气息。

《风萧瑟》子君音乐形象艺术处理
一、子君咏叹调《风萧瑟》简介
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王泉、韩伟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将其改编为剧本,并由施光南作曲创作而成歌剧《伤逝》。

1981年秋,中国歌剧舞剧院首演于北京人民剧场,演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风萧瑟》便是其中较为经典的一首女高音咏叹调。

歌词讲述的是涓生与子君的爱情走向破裂的前一个阶段,子君内心的挣扎。

看到秋天的落叶,触景生情,感叹生活的坎坷,进而转向自己,抒发内心的苦恼。

二、《风萧瑟》的音乐本体分析
1.曲式结构分析
该歌曲从曲式结构上看是复三部曲式。

降g调,3/4拍。

纵观这首曲子,从音型的选择上,连续不断的三连音的应用,烘托出了那种令人坐立不安的焦急心情,而震音历来是戏剧场面必用的音型,作者在此曲中大量的运用,也使这首咏叹调的戏剧性增强;八分音符与琶音的应用,表现了风的飘忽不定,增加歌曲了的抒情性。

从旋律上来看,首部a段与b段属对比乐段,a段描绘的是子君看到叶的飘落在感叹生活,整个旋律线上的节奏都很宽,长音占主要地位。

b段的情绪突然转换,旋律的走势是前紧后宽,伴奏声部震音的运用,同一柱式和弦组成的三连音的反复出现,象征着残酷的封建势力。

结尾用柱式和弦的上行推进与三连音的上行与下行巧妙地回到再现段。

整个中部的节奏密度都很均匀,歌词与曲子结合的很紧密,先是对天狂喊,音域很高,接着是认罪,音区滑落到中音区,然后是伏地之后的反省,找不到罪状,越想越不服气,挺直了腰板向天反抗,旋律由低到高行进。

接下来是全曲的高潮,旋律的器乐性很强,运用到了花腔技术。

2.具体音乐形象塑造
引子部分连续的八分音符及柱式和弦奠定了全曲的基本情绪,揭示了人物内心的惶恐与不安。

随后连绵不断的三连音成为贯穿全曲的特性音型,表现了人物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

a段开始的音型为长音与三连音的结合,旋律的音域很高,与歌词一起烘托出一个凄婉的主题,仿佛秋天飘落的叶子,对树枝充满了依依不舍。

孤独的子君对着落叶思索迷惑的人生。

从26小节开始音型突然改变,用震音伴奏,并频繁出现fp,mf,mp 的力度记号,旋律前紧后松,最后一个渐弱,表现暴风雨袭击给生活的带来的改变。

第40小节又回到a段,节奏、音型、速度都一样,凄婉的主题再次出现,只是感情更近一步,似询问的语气,采用模进的手法,
将音乐层层推进,引入b段。

b段为情感的抒发段,先是冥思苦想,而后是质问,接着是呐喊,进入高潮则是哭天喊地,最后旋律进入低音区,表现出对生活的绝望。

再现段宽松的音型与b段形成鲜明对比,暴风雨之后一切又归于平静。

凄婉的主题变化再现,缩减为三句,更表现出子君内心的迷茫。

歌曲最后结束部分运用三连音节奏音型持续了三小节,力度渐渐消失,结束在主和弦上,最后用琶音结束全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三、《风萧瑟》的艺术处理
此唱段描绘的是对生活的迷茫,对爱情的彷徨,演唱者要在生活中寻找状态,贴近人物角色,把握探索生活的情感来演唱。

1.歌唱前的准备
首先,朗诵歌词。

朗诵时要注意音高、感情、节奏。

例如,“风萧瑟”不能读成一个字一拍的,“风”是三拍,“萧”是一拍,“瑟”是四拍。

在朗读时要注意字头,字符,字尾,辅音字母作出后立刻松掉,使整体听起来是元音与元音的连接。

如“风”字f发出后三拍的延续发出的是eng的音。

其次,分析伴奏声部。

伴奏与旋律共同组成了歌曲的整体,旋律在大多数时候是主角,但是某些地方歌唱者必须为伴奏让步。

例如,整首歌曲大部分采用的是前紧后宽的节奏音型,在旋律声部音型比较宽的时候,伴奏声部往往是级进上下行或者是震音,这是曲作家
通过伴奏声部烘托人物内心世界,演唱者要跟伴奏很好的配合才会出现完美的效果。

再者,从整体把握歌曲情感的转换,弄懂弄透歌曲表达了什么。

这就要歌唱者不仅要对整部歌剧了解,还要对作曲家施光南的创作风格有所掌握。

施光南主要创作领域在声乐歌曲方面,以抒情艺术歌曲为主,注重声乐旋律的优美。

在创作《伤逝》这部歌剧时,融汇、借鉴了西洋歌剧的表现形式,刻画了鲜活的艺术形象。

因此,在演唱诠释《风萧瑟》作品时,除了拥有科学的发声方法,情感的投入更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

歌唱者必须把自己换位成子君,或是努力向她靠拢,不能拿自己的风格演唱子君的唱段。

2.歌唱时的状态
歌唱者要注意引子的进入,当第一个音符响起时,就要酝酿属于歌曲的情绪,以便把握整首歌曲的情感。

a段前两句以长音和三连音出现在高音区,演唱者要注意音量的控制由弱渐强,声音要求连贯,到位,有张力,以此来表达子君那如诉如泣对生活的苦苦思索之情。

b段的戏剧性很强,弱起、切分、三连音的先后出现表达人物内心的不满,要求用饱满的激情唱出子君那充满呐喊与抗争的声音。

从78小节开始出现同音反复,两个乐句之间的音乐层层推进,具有叙事歌曲的风格,在演唱时可以口语化一些,以表现子君内心的无奈。

从90小节开始为全曲高潮,要用激动如波涛翻滚的冲力唱出子君的申诉和悲愤。

唱高音会容易出现高音下压的情况,那是因
为其一喉咙没有打开,气息上通下达的门户就关闭了,所以声音会卡。

其二,力量都用在嘴皮子上,造成嘴巴、下巴过度僵硬紧张。

演唱高音时,切不可拼命扯着嗓子喊,要找带着气息说话的感觉,让每个声音都与气息相依相伴。

再现段是一番痛苦的挣扎之后巨大的激情的消退,是更深层次的内心矛盾冲突的体现。

再现段不是a段的简单重复,歌唱者要注意把握情绪的改变,激情消退了,但是内心的矛盾却斗争的更加激烈。

作曲家施光南将子君的声音形象定型为抒情女高音,音色要求柔美、圆润,富于流畅性和歌唱性,同时又要求在戏剧高潮处,能运用激情的嗓音来表达子君的内心世界。

因此,在演唱子君的唱段时要把握抒情性与戏剧性的结合及各段之间的戏剧性对比。

笔者从《风萧瑟》这首歌曲的音乐形象塑造和艺术处理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以期能给歌唱者一些启发,从而更好地把握角色。

参考文献:
[1]施光南.歌剧创作的探索[j].人民音乐,1997,(5).
[2]鲁迅.鲁迅小说全编[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
[3]林立君.声乐教学艺术论[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4]徐剑夫,王瑞年.施光南歌曲创作研究[j].音乐创作,2009,(1).
[5]孙晓春.子君咏叹调的音乐形象与艺术处理[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增).
[6]逾冠昌.歌剧《伤逝》的音乐创作特征初探[j].文化艺术研究,2009,(5下).
[7]僧文莉.略论中国民族唱法的二度创作[j].北方音乐,2009,(10).
[8]陈秋燕.谈歌剧《伤逝》的音乐风格[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