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戏歌《梅兰芳》音乐形象塑造分析

戏歌《梅兰芳》音乐形象塑造分析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戏歌《梅兰芳》音乐形象塑造分析指导老师:nnn教授作者姓名:nnn研究方向:军旅声乐表演(民族唱法)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精华,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戏曲逐渐受到冷落,同时各种音乐形式开始兴起,并快速传播,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

在这种大的背景下,传统戏曲的唱腔等元素开始融入到通俗歌曲之中,使其具有了浓厚的戏曲风格,这就是“戏歌”。

可以说戏歌是一种将戏曲唱腔与通俗歌曲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它是运用戏曲的旋律和唱腔来反映当代人的生活情感。

梅兰芳是我国非常著名的京剧大师,在京戏方面造诣很高,而以其名命名的歌曲《梅兰芳》是CCTV青年歌手大赛推出的一首非常优秀的戏歌,从这首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戏曲与当代流行音乐的完美结合,它在演唱技巧、美学追求等方面既有民族声乐的特点,同时也有明显的京戏痕迹。

所以本次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声乐学习,对戏歌《梅兰芳》的音乐形象塑造进行全面分析,以作为本人在声乐学习道路上的阶段性收获。

一选题的价值和意义本文主要是对戏歌《梅兰芳》进行分析,其研究的价值在于:第一,本文将对戏歌的产生和发展进行整理,对其整体脉络有全局把握;第二,本文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本文是将京剧的演唱与通俗歌曲的演唱进行结合分析,以对戏歌《梅兰芳》的演唱、美学风格、音乐形象塑造等方面有更全面认识;第三,本次研究还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通过对《梅兰芳》的分析,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戏歌,并且为戏歌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参考,以提升其社会地位。

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第一,理论意义,自戏歌产生以来,对其研究并不算多,并且将传统京戏与当代流行歌曲结合,并联系实例从演唱、审美等方面进行研究的更少,所以本次研究能够弥补这一方面的理论空白;第二,实际意义,对戏歌《梅兰芳》的分析,有利于帮助我们对戏歌的发展、特点等有更清晰的认识,并且能够了解到京剧艺术对于戏歌风格的形成以及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与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戏歌产生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随后获得了快速发展,围绕这一课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戏歌的研究:对这一主题的研究主要有杨菁的《民族声乐中“戏歌融会”研究》、夏琳《“戏歌”漫谈》、吕芬《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戏歌”初探》、周伟娟《浅论中国传统戏曲和现代流行歌曲的融合体——戏歌》、李楠,陈琛《戏歌创作奥秘初探》、王建华《面对“戏歌”的思考》、祖捷,刘旭光《中国戏歌的产生及发展》。

第二,关于戏歌的演唱与特征的研究:围绕这一主题的研究主要有孙重亮《“戏歌”的审美效应及社会功能》、郭建民,赵世兰《论中国民族歌剧“戏歌综合”理论的美学特征》、招霞《从《唱脸谱》看戏歌的艺术特色》、吕静《走近“戏歌”——兼谈戏歌的由来及艺术特征》、范琦《论“打开喉咙”在戏歌演唱中的重要性》、王利娟,刘伟《戏歌〈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演唱分析与处理》、徐晓璐《“戏与歌的创新”——探析京歌的艺术特征》。

第三,关于戏歌《梅兰芳》的研究: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有谷涛《戏歌传承国粹、民再造傲梅——〈梅兰芳〉的演唱研究》、周晓雯《京戏戏歌〈梅兰芳〉的艺术处理》、秦玮蔚《戏歌传承国粹、民再造傲梅——歌曲〈梅兰芳〉的演唱分析》、张其萍《声乐作品〈梅兰芳〉演唱解读》、齐飞飞《梅兰芬芳盛世华章——作曲家吴小平及其作品〈梅兰芳〉印象》、肖玲《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与借鉴——以创作歌曲〈梅兰芳〉为例》。

三、论文的研究设想、预期目的和写作提纲本文的研究设想和预期目的是:第一,对戏歌的产生和发展进行分析,并对戏歌《梅兰芳》的创作与传播进行剖析,其目的在于能够对戏歌和作品《梅兰芳》有全面的了解;第二,结合传统京剧艺术的唱腔等对《梅兰芳》的演唱特点与美学追求进行分析,目的是要通过传统京剧与当代声乐唱法了解《梅兰芳》的演唱特征。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从京剧的发展与通俗歌曲的兴起来探讨戏歌的产生与发展,并且通过将两者行融合来分析著名戏歌《梅兰芳》的演唱特征、审美特征、形象塑造等,进一步弄清它的艺术风格,以及将《梅兰芳》放在整个中国戏歌的发展中分析其影响和意义。

写作提纲戏歌《梅兰芳》音乐形象塑造分析引言(一)研究背景(二)研究现状(三)研究目的与意义(四)研究方法与内容第一章戏歌的产生与发展(一)戏歌的概念(二)戏歌的产生背景1.传统戏曲失宠2.通俗歌曲兴起3.戏曲与声乐结合第二章戏歌《梅兰芳》的创作与发展(一)戏歌《梅兰芳》简介(二)戏歌《梅兰芳》的创作背景第三章戏歌《梅兰芳》的艺术特征(一)演唱特征1.装饰音的运用2.拖腔的运用3.韵律的运用4.独特的唱腔(二)表演特征1.典型的人物形象2.独特的舞台风格第四章京剧对戏歌《梅兰芳》的影响(一)创作的影响(二)演唱的影响(三)舞台表演的影响第五章戏歌《梅兰芳》的历史意义(一)对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二)对当代民族声乐的重要启示结论注释参考文献四、论文写作进程及计划2014年 10月—12月搜集资料,与导师取得联系并沟通2015年1月—2月确定论文选题并撰写开题报告2015年3月20号完成开题报告,进行开题答辩2015年4月—5月根据开题报告撰写论文2015年5月修改初稿,并最终定稿2015年6月中旬准备学校毕业答辩附录:文献索引[1]杨菁.民族声乐中“戏歌融会”研究[D].河北大学,2013(12).[2]夏琳.“戏歌”漫谈[J].黄河之声,2010(03).[3]吕芬.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戏歌”初探[J].四川戏剧,2012(11).[4]周伟娟.浅论中国传统戏曲和现代流行歌曲的融合体——戏歌[J].大舞台,2011(05).[5]李楠,陈琛.戏歌创作奥秘初探[J].广播歌选,2011(11).[6]王建华.面对“戏歌”的思考[J].当代戏剧,2002(09).[7]祖捷,刘旭光.中国戏歌的产生及发展[J].戏剧之家,2014(07).[8]郭丽微,李扬.戏曲音乐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J].大舞台,2013(03).[9]朱黎光.中国戏歌写作研究[J].音乐创作,2009(05).[10]唐建刚.“戏歌是戏曲新品种”质疑[J].上海戏剧,1995(06).[11]杜晨晨.管窥流行音乐中的戏曲元素——以戏歌为例[J].通俗歌曲,2013(12).[12]孙重亮.“戏歌”的审美效应及社会功能[J].上海艺术家,1999(08).[13]郭建民,赵世兰.论中国民族歌剧“戏歌综合”理论的美学特征[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01).[14]招霞.从《唱脸谱》看戏歌的艺术特色[J].歌海,2008(11).[15]吕静.走近“戏歌”——兼谈戏歌的由来及艺术特征[J].戏文,2007(12).[16]范琦.论“打开喉咙”在戏歌演唱中的重要性[J].北方音乐,2011(09).[17]王利娟,刘伟.戏歌《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演唱分析与处理[J].歌海,2013(01).[18]徐晓璐.“戏与歌的创新”——探析京歌的艺术特征[D].上海师范大学,2013(05).[19]谷涛.戏歌传承国粹、民再造傲梅——《梅兰芳》的演唱研究[J].音乐时空,2014(10).[20]周晓雯.京戏戏歌《梅兰芳》的艺术处理[J].戏剧之家,2014(10).[21]秦玮蔚.戏歌传承国粹、民再造傲梅——歌曲《梅兰芳》的演唱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4(06).[22]张其萍.声乐作品《梅兰芳》演唱解读[D].南京艺术学院,2011(04).[23]齐飞飞.梅兰芬芳盛世华章——作曲家吴小平及其作品《梅兰芳》印象[J].剧影月刊,2006(11).[24]肖玲.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与借鉴——以创作歌曲《梅兰芳》为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25]秦玮蔚. 戏歌传承国粹、民声再造傲梅[D].山东师范大学,2014.[26]王珏. 论四代韩英扮演者艺术表演的传承及对中国民族歌剧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13.[27]罗曼. 试论京剧风格的民族声乐创作作品的演绎[D].武汉音乐学院,2010.[28]张其萍. 声乐作品《梅兰芳》演唱解读[D].南京艺术学院,2011.[29]杨姗姗. 论大型情景交响音乐剧《木兰诗篇》中“木兰”角色的形象塑造[D].西南大学,2011.[30]曹明明. 《木兰诗篇》中木兰的人物形象和演唱艺术处理[D].河北大学,2011.[31]刘璐. 用戏曲搭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D].上海戏剧学院,2012.[32]张强. 新中国初期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研究(1949-1966)[D].南京艺术学院,2012.[33]陈洁. 苏州弹词艺术发展史研究:原样保护与能动传承的有机统一[D].南京艺术学院,2012.[34]龚倩. 论中国“古典舞”表演对戏曲舞蹈的扬弃[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35]盛雯. 中国歌剧表演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36]池浚. 咏情、咏景、咏心——以音乐手法传情达意的梅兰芳唱念[J]. 音乐时空,2014,02:84-87.[37]居其宏. 从“小草现象”到“一脉单传”——论王祖皆、张卓娅的歌剧音乐剧创作[J]. 艺术百家,2014,03:51-60.[38] 任玉萍. 歌剧《迪多与伊尼》人物形象塑造分析[D].山东大学,2013.[39]万和荣. 论歌剧《白毛女》的创生及其民族化风格的追求[D].福建师范大学,2006.[40]董娜. 威尔弟歌剧《游吟诗人》中莱奥诺拉的人物形象塑造[D].首都师范大学,2007.[41]郭进怀. 扬剧音乐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42]原丽红. 中国歌剧与戏曲音乐创演关系之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43]王玉坤. 戏曲电视节目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44]何雨南. 京剧京胡伴奏与流派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45]郭秋燕. 谈中国歌剧演唱的多元化现象[D].山东师范大学,2013.[46]仲立斌. 京剧梅派唱腔艺术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47]周曼清. 从小说到歌剧[D].湘潭大学,2012.[48]同飞. 论现代民族声乐作品中传统戏曲元素之沁润[D].陕西师范大学,2013.[49]邓雅娟. 中国歌剧中女性形象的嬗变[D].湖南师范大学,2012.[50]陈一铮. 中国民族歌剧吸收戏曲元素的发展演变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2.[51]陈佳. 梅兰芳与康定斯基艺术表现性之比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8.[52]俞璇. 幻想与现实—歌剧《霍夫曼的故事》中三位女主角的形象塑造及主要唱段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9.[53]李馨. 音乐剧《悲惨世界》主要人物形象塑造分析[D].河南大学,2009.[54]傅显舟. 音乐剧歌曲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55]尹明. 歌剧《悲怆的黎明》女性人物角色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4.[56]肖玲. 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与借鉴——以创作歌曲《梅兰芳》为例[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142-148.[57]黄春媛. 情与仇的心灵撞击——歌剧《弄臣》中吉尔达音乐形象的塑造及演唱探析[J]. 黄河之声,2011,08:12-15.[58]李力. 关于中国歌剧中音乐形象塑造的几个问题[D].山东师范大学,2001.[59]熊露霞. 传统京剧音乐的审美特征[D].中央音乐学院,2002.[60]齐飞飞. 梅兰芬芳盛世华章——作曲家吴小平及其作品《梅兰芳》印象[J]. 剧影月报,2006,06:41-42.[61]李芝艳. 浅析莫扎特对人物音乐形象的成功塑造——以《费加罗的婚礼》为例[J]. 音乐大观,2014,07:123.[62]邹元江. “谁”“是”“梅兰芳”?[A].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戏剧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2008:15.[63]田志平. 戏曲的语言体系——程式[A]. 中国戏曲学院.京剧与现代中国社会——第三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中国戏曲学院:,2009:31.[64]刘诗兵,吕超. 赵丹表演艺术研讨会摘要[A]. .银幕形象塑造——第十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5:56.[65]和宝堂. 再为京剧号脉[A]. 中国戏曲学院研究所.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中国戏曲学院研究所:,2005:19.[66]曾永义. 论说“京剧流派艺术”之建构[J]. 中华戏曲,2009,01:101-144.[67]施旭升. 一阴一阳之谓道——论梅兰芳的美学精神[A]. .东方丛刊(1993年第2,3辑总第六辑)[C].:,1993:13.[68]张庚. 戏曲美学三题[J]. 文艺研究,1990,01:4-26.[69]高翔. “觉木隆”职业藏戏及唱腔音乐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70]张仲年. 剧坛华章——2005—2006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观摩谈[J].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7,02:110-120.[71]唐瑭. 京剧《贵妃醉酒》唱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72]邓子娟. 论民族歌剧《党的女儿》中“玉梅”音乐形象的塑造[D].西南大学,2012.[73]时菲菲. 含蓄典雅持中贵和——在比较中浅谈梅派表演的艺术特点[J]. 戏剧丛刊,2013,03:18-19.[74]胡京武. 多角度谈电影《梅兰芳》的美术设计风格[J]. 电影文学,2013,19:140-141.[75]甘咏梅. 传统戏曲与现代演唱艺术的结合[J]. 大舞台,2012,07:208-209.[76]刘祯. 消长与共:中国戏曲理论学术与戏曲发展关系论纲[J]. 戏曲艺术,2007,03:76-83.[77]王省民. 现代传媒视野下的戏曲演出——以梅兰芳1913-1926年来沪演出为考察对象[J]. 戏剧艺术,2009,06:92-98.[78]王艺蓓. 歌剧戏曲化的又一次成功探索[D].南京艺术学院,2007.[79]刘连群. 回归与面向新世纪——关于京剧新剧目的再思考[J]. 戏曲艺术,1997,03:6-11.[80]李崇祥. 梅兰风骨[J]. 中国京剧,1997,02:18-20.[81]李添新. 歌曲《梅兰芳》演唱漫谈[J]. 音乐大观,2014,02:135.[82]焦丽君. 浅析“梅派”艺术的唱腔之美[J]. 科学中国人,2014,18:83+85.[83]孙嘉萍,刘晓强. “北方传统戏曲”在民族唱法教学中系统化应用[J]. 赤子(上中旬),2014,20:72-73.[84]田志平. 三位一体:戏曲表演主体内涵剖析[J]. 戏曲艺术,2014,04:55-60.[85]龙壹,吴卫民. 中国戏曲的本质特征与中西交流——名家访谈之一[J].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1,03:1-11.[86]王琼. 从《穆桂英挂帅》看梅兰芳晚年音乐表演[J]. 艺术评论,2010,12:83-85.[87]孙中. 戏曲音乐形象思辨[J]. 戏曲研究,2001,01:73-82.[88]霍玉魁. 浅谈中国传统戏曲的群众性、艺术性、国粹性[J]. 齐鲁艺苑,2001,01:41-42.[89]武兆鹏. 式论戏曲音乐的现代化[J]. 黄河之声,2001,02:12-14.[90]刘云燕. 现代京剧“样板戏”中旦角唱腔的音乐创新[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02:88-100.[91]刘云燕. 京剧旦角唱腔发展中的两次高峰[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6,03:47-51.[92]孟飞舟. “耿氏”之音别有妙趣——解读戏曲音乐家耿玉卿[J]. 东方艺术,2013,S2:56-59.[93]罗云. 试论戏曲程式在表演中的运用[J]. 东方艺术,2014,S2:103-108.[94]汪人元. 论戏曲音乐的特殊逻辑——程式性[J]. 文艺研究,1987,01:94-101.[95]刘云燕. 现代京剧“样板戏”中旦角唱腔音乐的创新[A]. 中国戏曲学院研究所.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中国戏曲学院研究所:,2005:20.[96]李明正. 京剧及京胡音乐美学理论浅探[J]. 中国京剧,2005,06:4-5.[97]冯光钰. 音乐——戏曲现代戏之魂——兼及对京剧“样板戏”音乐的评价[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04:5-10.[98]苏东花. 梅兰芳戏曲影片创作简论[J]. 戏曲艺术,2008,03:74-78.[99]武兆鹏. 戏曲音乐也要现代化[J]. 音乐世界,2001,12:60-62.[100]陈刚. 西方音乐剧与中国戏曲比较研究(上)[J]. 戏剧,2000,02:102-115.[101]施旭升. 论戏曲的经典化及其当下境遇[J]. 中华艺术论丛,2010,00:99-114.[102]梁伯龙. 试论新时期的戏剧表演艺术[A]. .新时期戏剧创作研究文集[C].:,2009:52. [103]毛康,林勇. 如何用声音更生动的塑造人物形象——以江姐中的《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为例[J]. 青春岁月,2012,22:6-7.[104]姜孝萌. 声乐演唱过程中的“虚”“实”解读[J]. 剧影月报,2014,06:120-121.[105]田维瑞. 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J]. 学术问题研究,2008,02:99-104.[106]陈姗姗. 2001-2013年中国民族声乐的审美现状微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07]栾波. 京剧“包公戏”初探[D].中国戏曲学院,2014.[108]钟莹. 论钢琴演奏的听觉联想[D].西南师范大学,2001.[109]林婕. 歌剧《奥赛罗》中的黛丝德蒙娜和歌剧《伤逝》中的子君女性悲剧角色的音乐形象塑造[D].厦门大学,2014.[110]李心怡. 论音乐剧《我,堂吉诃德》主要人物的音乐形象塑造[D].山东师范大学,2014. [111]庞钰洁. 歌剧《刘胡兰》的艺术特征及其唱段分析[D].西安音乐学院,2014.[112]谢懿真. 歌剧《伤逝》中子君的人物形象塑造与演唱分析[D].西南大学,2014. [113]丁隽. 二胡艺术中情感与形象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3.[114]尹美庆. 两部经典喜歌剧中罗西娜的形象塑造与比较[D].湖南师范大学,2013. [115]张聪慧. 中国歌剧典型女性形象及其演唱风格[D].陕西师范大学,2008.[116]熊芬芬. 论普契尼的歌剧《艺术家的生涯》中咪咪形象的塑造[D].江西师范大学,2008.[117]牛明会. 论普契尼歌剧《托斯卡》中托斯卡的人物形象塑造[D].河北师范大学,2009. [118]田红粉. 论威尔第歌剧中的女高音人物形象塑造[D].河南大学,2009.[119]张平平. 歌剧《苍原》中娜仁高娃的人物形象塑造和演唱艺术处理[D].山东师范大学,2009.[120]贺梅春. 女性主义视角下看普契尼笔下托斯卡音乐形象的塑造[D].湖南师范大学,2009. [121]俞璇. 幻想与现实—歌剧《霍夫曼的故事》中三位女主角的形象塑造及主要唱段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9.[122]张杰. 论歌剧《江姐》中江姐的音乐形象塑造及表现[D].河北师范大学,2009. [123]李馨. 音乐剧《悲惨世界》主要人物形象塑造分析[D].河南大学,2009.[124]金雷. 歌剧《游吟诗人》中女性人物形象塑造及演唱特点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125]邓雅娟. 中国歌剧中女性形象的嬗变[D].湖南师范大学,2012.[126]樊思岑. 马斯卡尼歌剧《乡村骑士》中桑图扎的形象塑造[D].上海音乐学院,2012. [127]徐欣. 莫扎特歌剧《唐璜》中女高音的音乐形象塑造[D].上海音乐学院,2012. [128]姜宇. 歌剧《太阳雪》中“白雪梅”的形象塑造分析[D].南京艺术学院,2012.[129]刘思佳. 歌剧《阿依达》中两位“公主”的音乐形象塑造[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130]徐可. “东方姑娘”[D].辽宁师范大学,2012.[131]许可. 从子君重要唱段分析子君音乐形象的塑造[D].南京艺术学院,2009.[132]刘书妤. 论轻歌剧《蝙蝠》中阿黛莉音乐形象的塑造[D].山东大学,2009.[133]李宗妮. 地域文化在城市品牌视觉形象中的表现策略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 [134]刘洋. 歌剧《自由射手》民族特性及农民音乐形象塑造之探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0. [135]刘颖. 作曲技法对音乐形象塑造的影响[D].四川师范大学,2011.[136]王燕丽. 论普契尼歌剧的悲剧人物形象塑造[D].山西大学,2011.[137]高南男. 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与“托斯卡”音乐形象塑造的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138]阚志伟. 追求自由爱情,歌唱人性解放[D].山东师范大学,2012.[139]王艺蓓. 善恶灵魂的交织——论歌剧《弄臣》中黎戈莱托的音乐形象塑造[J]. 池州师专学报,2007,01:67-69.[140]铁英慧,左白柯,郭卫利. 艺术歌曲《哈巴涅拉舞曲》的音乐形象塑造[J]. 山东社会科学,2012,S2:46-47.[141]韩丽. 歌剧人物薇奥莱塔与巧巧桑形象塑造比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142]王金萍. 歌剧《茶花女》中薇奥莱塔形象塑造分析[D].河北大学,2007.[143]徐晓红. 歌剧《原野》中金子的艺术形象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8.[144]秦超. 论普契尼三部歌剧中的男主人公角色塑造[D].山东师范大学,2010.[145]王璇. 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女性音乐形象探析[D].南京艺术学院,2010. [146]徐定兴. 威尔第歌剧《唐卡洛》中唐卡洛音乐形象塑造与分析[D].天津音乐学院,2011. [147]胡晓阳. 浅析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主要人物形象塑造[D].山东师范大学,2011. [148]杨姗姗. 论大型情景交响音乐剧《木兰诗篇》中“木兰”角色的形象塑造[D].西南大学,2011.[149]刘春英. 歌剧选段《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中江姐音乐形象塑造探析[J]. 黄河之声,2013,01:108-109.[150]缪昕,王欣然. 外国文学名著人物形象塑造分析[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5:7-8. [151]艾杏珍. 浅析各音乐要素与音乐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以《动物狂欢节》为例[J]. 大众文艺,2013,15:139-140.[152]王建新. 作曲技法对音乐形象塑造的作用和影响探析——以舒曼的钢琴小品为例[J].音乐大观,2012,04:122-123.[153]侯高翔. 威尔第歌剧《弄臣》中男中音的形象塑造分析[J]. 音乐大观,2012,12:31-32. [154]巫苏宁,杨曦. 儿童歌曲即兴伴奏的音乐形象塑造[J]. 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3,04:50-53.[155]李韦璇. 歌剧《阿里安娜》中阿里安娜音乐形象塑造与分析[J]. 北方音乐,2013,07:56. [156]郑春山,柳京淑. 作曲技法在音乐形象塑造中的运用探析[J]. 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07:88.[157]王珂. 红岩上红梅开——歌剧选段《红梅赞》中江姐音乐形象塑造探析[J]. 北方音乐,2014,08:55.[158]周曼清. 从小说到歌剧[D].湘潭大学,2012.[159]林琦. 二胡弦式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作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3.[160]李健. 论斯仁那达米德音乐创作中的和声塑形[D].中央民族大学,2013.[161]杨佩侠. 谈叙事歌曲《文成公主》的音乐形象塑造[D].山西大学,2013.[162]邓容. 音乐剧《一路寻找》中女主角赵莹的音乐形象塑造[D].上海音乐学院,2013. [163]李璐妲. 论威尔第歌剧《弄臣》中吉尔达的音乐与人物形象塑造[D].吉林艺术学院,2013. [164]彭梅. 再谈民族歌剧《原野》的音乐形象塑造[J]. 作家,2010,12:253-254.[165]何卓. 从歌剧《浮士德》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看古诺笔下女高音音乐形象塑造的特点[J]. 北方音乐,2011,09:66-67.[166]龚斌. 歌曲《黄河怨》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7.[167]田婧. 卡门三首咏叹调演唱版本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168]刘刚. 论威尔第歌剧《弄臣》中男中音的音乐形象[D].西安音乐学院,2008.[169]曾宪林. 歌剧《茶花女》中薇奥列塔的音乐形象塑造[J]. 教书育人(学术理论),2006,S2:92-95.[170]钟秋红. 浅论歌剧《江姐》中江姐音乐形象的塑造[J]. 教书育人(学术理论),2006,S2:99-100.[171]韩文艺. 浅谈音乐形象与器乐教学[J]. 娘子关,2006,04:63.[172]张强. 新中国初期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研究(1949-1966)[D].南京艺术学院,2012. [173]徐文正. 我国新时期三部严肃歌剧音乐创作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2.[174]伍艾. 罗西娜的音乐形象塑造[D].上海音乐学院,2006.[175]周枫. 二胡演奏中的内心体验与音乐形象的塑造[D].天津音乐学院,2006.[176]支东风. 论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费加罗音乐形象的成功塑造[D].首都师范大学,2007. [177]董娜. 威尔弟歌剧《游吟诗人》中莱奥诺拉的人物形象塑造[D].首都师范大学,2007. [178]牛占国. 论普契尼歌剧《波希米亚人》中鲁道夫角色的形象塑造[D].首都师范大学,2007. [179]张馨. 试论中国扬琴作品的音乐形象[D].南京师范大学,2007.[180]陈琼. 歌剧《黎戈莱托》中主题以及三个主要人物音乐解析[D].武汉音乐学院,2005. [181]秦太明. 论音乐形象的多维性[J]. 中国音乐,2006,04:182-186.[182]尹明. 歌剧《悲怆的黎明》女性人物角色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4.[183]黄洋波. 试论艺术歌曲音乐形象的特征[J]. 中国音乐,2003,04:101-102+104.[184]何忠辉. 歌曲创作中音乐形象的塑造[J]. 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3:74-76. [185]奚临临. 费加罗音乐形象的成功塑造[J]. 黄河之声,2009,05:116-117.[186]肖民. 歌曲创作要塑造音乐形象[J]. 人民音乐,1963,05:9-11+18.[187]段学军,段晓军,刘华. 论威尔第歌剧《弄臣》中吉尔达的音乐形象塑造[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141-144.[188]黄春媛. 情与仇的心灵撞击——歌剧《弄臣》中吉尔达音乐形象的塑造及演唱探析[J].黄河之声,2011,08:12-15.[189]周芳. 歌剧选段《万里春色满家园》的音乐形象塑造[J].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5,01:68-73.[190]张文文. 谈声乐演唱中的情感心理与音乐形象塑造[J]. 大舞台,2010,07:18.[191]王瑞.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主要角色的音乐形象塑造[J]. 知识经济,2010,20:166. [192]高岐奎. 清唱剧《长恨歌》的音乐形象塑造[J]. 大舞台,2014,10:127-128.[193]马志祥. 比才歌剧《卡门》中男中音的音乐形象塑造——以埃斯卡米洛和他的咏叹调《斗牛士之歌》为例[J]. 黄河之声,2014,17:68-69.[194]秦丽君. 唱情、抒情才动情——谈“双枪老太婆”的音乐形象塑造[J]. 戏剧文学,2004,05:19-20.[195]戢祖义. 浅论歌曲音乐形象的塑造及主题音调的创新[J]. 北方音乐,1995,04:24-26. [196]孙晓春. 子君咏叹调的音乐形象与艺术处理[J].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S1:67-69.[197]顾耿中. 论歌曲作品中音乐形象的塑造[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4:146-150.[198]朱银华. 即兴伴奏者如何准确塑造歌曲的音乐形象[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114-116.[199]刘洋. 歌剧《魔弹射手》民族特性及农民音乐形象塑造之探究[J]. 戏剧之家,2014,11:104.[200]李力. 关于中国歌剧中音乐形象塑造的几个问题[D].山东师范大学,2001.[201]王云雪. 论普契尼歌剧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塑造[D].河南大学,2004.[202]曾宪林. 威尔第歌剧《茶花女》的悲剧形象塑造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