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U高危心电图识别
V1、V2--由rsR型变为qR或QR型;R波消失,由前间壁 心肌梗死所致。 I、aVL、V5、V6--原有q波减小或消失,右束支传导阻 滞的宽钝s波仍存在。
产生机制
冠状动脉前降支 走行:沿前室间沟绕过心尖至心室膈面 供血区域:左心室前壁、心尖部及室间隔前2/3区的 心肌
室间隔前动脉和房室结动脉供血
CCU常见疾病
住院期间心肌梗死患者6个月死亡率
20
15
% Mortality
Patients with MI within 72 hours (n=593)
18.3%
12.8%
10
Patients without MI within 72 hours (n=8,868)
(P = 0.0001) 5.5%
术前
术后
缺血性J波
缺血性J波的定义
缺血性J波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严重 心肌缺血,进而引起心外膜瞬时外向钾电 流(instantaneous transient outward potassium current,Ito)的增加而新出现 的J波,这种与心肌缺血直接相关的J波称 之为缺血性J波。
心肌梗死后窦性心动过速
概念
成人窦性心律的心搏频率>100次/分时称为
窦性心动过速( 简称窦速)。
心肌梗死时窦速发生率为30%-40%。
临床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分层的重要指标
发生机制
交感神经亢进 心功能不全代偿 心肌梗死并发症 合并其它临床情况 药物影响
临床诊断思路
AMI并发房颤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其可能原因是AMI并发心房颤动时梗死相关动脉多 为右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近端阻塞导致: (1)窦房结动脉血流中断或减少,窦房结缺血,窦房 结功能减退。 (2)心房缺血或梗死导致心房肌电稳定性减退。 (3)右室梗死,使得右室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导致右 房负荷增加、右房压升高致右房扩张。
恢复窦性心律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
心电图表现
急性心肌梗死---起始30~40ms QRS向量发生改变 右束支传导阻滞---影响QRS终末向量指向右前方
两者同时存在时,不掩盖各自的心电图特征。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引起起始30~40ms QRS向量异常 原因: 30~40ms内,心内膜下心肌基本除极完毕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主要发生于心内膜下心肌 起始30~40ms QRS向量背离坏死区 梗死区的V1-V5出现异常Q波
5
30
60
90
120
150
180
Days following randomization
Fintel D, ACC, 2000
CCU患者多属高危,如何早期识别十分重要!
心电图作为心脏的特异检查在识别高危ACS 患者中有着重要作用。
ACS高危心电图及处理
心肌梗死后窦性心动过速 心肌梗死后心房纤颤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RBBB 缺血性J波 墓碑型ST段抬高
术前造影
术后
术后患者胸痛症状缓解,10小时后患者自感心悸、气短,心电图示心房纤 颤,BNP1200,心室率最快达到160-170次/分,肺内可闻及湿性罗音,给 予患者利尿、吸氧等治疗,考虑房颤发生与心功能损害有关,同时心室率过 快会进一步加重心力衰竭,当前AMI发病24小时以内,给予胺碘酮静脉注射 150mg,后持续静脉输注,5小时后恢复窦性心律,症状改善。 次日超声心动检查,EDD6.2cm,EF0.43
甚至可诱发心力衰竭及室颤,故应采取措施减慢心率。
由于洋地黄类药物可以增加心肌耗氧量,在AMI24小 时内应尽量避免使用。
治疗窦速的药物应以β受体阻滞剂为主。
对合并心衰的窦性心动过速应该进行病因治疗 在利尿、扩血管的基础上可以酌情加用小剂量强心苷 钙离子拮抗剂地尔硫卓和维拉帕米则经DAVIT1和
右束支阻滞时 左束支与左心室除极较早结束,较晚激动的右心室仍在缓慢的除极过程中, 心室激动产生的终末QRS向量向右向前,V1、V2或V3继Q波之后,出现增宽 增高的R波,I、aVL、V5、V6 s波宽钝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征都能得以表现
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心电图特征
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房颤的发病率有下 降的趋势 并将这种发病率的下降归功于一些新的治 疗方案的出现:如阿司匹林、波立维、血 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 拮抗剂、B受体阻断剂等药物综合治疗 急诊PCI再灌注治疗 其他辅助治疗疗效的不断提高
病 例
患者女性,71岁,主因“突发心前区不适6小时” 急诊收入CCU 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吸烟 体格检查:双肺湿性罗音 心电图: V1-V5导联ST段抬高0.2-0.4mv。 TNT:0.23ng/ml。 诊断:冠心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II级
发展成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逸搏心律频率缓慢,易发生晕厥
在浦肯野纤维网内易形成不稳定的折返环而诱发快速室性心律失常 室颤的发生率高达 30%
处理原则
及早开通梗死相关血管 处理低血压、心动过缓等并发症 如无明显血液动力学障碍可观察病情变 化
病例
患者女性,73岁,主因“胸闷、喘憋7小时。” 急 诊收入心脏CCU 危险因素:高血压 体格检查:第一心音减低,双肺底少量湿罗音。 心肌酶:CK 530U/L、CK-MB 46U/L;TnT 0.27ng/ml 心电图:V1-V6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完全性右束 支传导阻滞 入院诊断:冠心病,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心功 能II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临床特征
AMI伴房颤者肺毛细血管楔嵌压高,心指数降低 AMI患者Killip分级高及窦律心室率快者房颤发生率 高 AMI伴房颤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发现房颤的发生与 病变冠脉数目关,伴有房颤者更多为三支血管病变 高龄、心功能不全、多支血管病变等为AMI并发房 颤的危险因素
机 制
治 疗原则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必须及时纠 正,否则将导致心肌缺血加重、增加心肌 梗死面积、使心功能恶化、诱发心力衰竭 及心源性休克,增加病死率。 但心律失常药物常也可导致心律失常发生。
常用药物
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对重症心功能不全和缺血 心肌特别敏感,应用要谨慎 Ic易诱发致命心律失常(心室颤动,无休止室 性心动过速),用于器质性心脏病治疗时安全 性较差 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具 有负性肌力作用,易诱发心力衰竭,受到一 定限制
处 理
急诊PCI术,LAD置入支架,血流动力学平稳 术后BP120/70mmHg,即刻给予倍它乐克 6.25mg,患者无不适,逐渐滴定倍它乐克剂 量,患者心律逐渐下降至稳定 超声心动图:EF45%,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急性心肌梗死后房颤
定 义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在急性 心肌梗死时其发生率为 7%-18%。 急性心肌梗死后房颤是指在急性心肌梗死 之前从未发生房颤,在梗死之后新发的一 过性或反复发作的房颤。
而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阻塞时可导致左室大 面积心肌梗死,左室功能不全,肺楔嵌压 增加,左房压力增加,左房扩张,导致心 房肌细胞负担加重,易发生房性心律失常, 严重时即出现心房颤动
病理生理机制
房颤可降低心排血量,当心室率快时,增加心肌 的耗氧量,使心肌缺血缺氧加重,梗死面积可能 会扩大,同时诱发加重心衰、休克甚至死亡 由于AMI并发房颤患者冠状动脉变严重,常是多支 冠状动脉病变,预示梗死部位可能再灌注不良或 (和)侧支循环灌注不良,心肌损害程度加重, 心衰的发生增多 AMI并发房颤组的心衰、心源性休克、梗死后心绞 痛及死亡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不并发房颤组
仔细询问病史、症状,寻找病因 详细体格检查,是否存在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 表现,血压变化 实验室检查:血糖、血气、D-D、甲状腺机能 辅助检查:胸片、CT
处理原则 Fra bibliotek针对病因进行处理 酌情应用β受体阻断剂 选择性应用CCB 治疗相关因素、疾病
治疗
若心率持续过快,可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加重病情,
胺碘酮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通过抑制窦房结 和房室交界区的自律性,减慢心房、房室结和房室 旁路传导,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延长复极 时间和有效不应期,有效地终止各种室性及室上性 快速心律失常 胺碘酮还可扩张冠状动脉、外周血管及β-R阻滞作 用,扩张血管,增加冠脉血流,减少心肌耗氧量及 减轻心肌缺血的作用,因而对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 明显 胺碘酮可以减少心肌梗死后猝死危险,同时具有改 善电治疗的效果,提高心脏骤停成活率的作用 胺碘酮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得到 广泛的应用
心电图:V1-V6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病情变化
入院后行急诊介入治疗,结果示单支血管病变(累及LAD), 于LAD置入支架两枚 术后患者胸痛缓解,但仍感气短、呼吸困难,给予吸氧、抗凝 血、抗血小板、硝酸酯等药物治疗,症状有所改善 超声心动示:EDD6.5cm,EF32% 术后第三日晚患者突发胸闷、呼吸困难,心率减慢,血压下降 心电图示III度AVB,床旁超声示大量心包积液 即刻给予心包穿刺引流,为淡黄色液体,考虑与心力衰竭有关 同时给予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药物静脉泵入,维持血流动力 学稳定 经治疗后3日患者情况好转,心律恢复窦律
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的缺血性J波
急性心肌梗死,尤其伴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常 因冠脉的完全性闭塞而引起长时间、严重的心肌 缺血而导致较大面积的心梗 缺血性J波不仅在急性心肌梗死时发生,而且出现 的时间早 目前已和急性心梗时的超急期T波改变一样。两者 都是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的心电图表现,有着十 分重要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