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地建筑设计的必要性及设计方法探讨

山地建筑设计的必要性及设计方法探讨


用融合型的建筑形式。建筑融合入山体环境有两个方面的意味: 托的更加鲜明。现代建筑的典型例子有重庆万州天子湖住宅区
1) 建筑形体顺应山势;2) 建筑形体与山地肌理( 植被、水流等) 的 的一个中学,教学楼是布置在两个长方体的空间内的,同时向两
融合。
个方向悬挑,就如 同 两 条 巨 龙 横 亘 在 山 脊 之 上。 这 种 强 烈 的、激
1. 2 为了获取资源
人类自从有历史以来,就一直依赖于自然资源。人类早在石 器时代、青铜时代,就 开 始 了 对 矿 产 资 源 的 尝 试 利 用。 进 入 工 业 时代之后,由于工 业 化 对 原 材 料 的 需 求 量 大 而 且 多 样 化 ,随 着 科 技的发展,对原材 料,矿 材 的 需 求 愈 来 愈 多。但 是 工 业 社 会 所 带 来的物质文明使人们不愿意再回到刀耕火种的时代,对各种资源 产生了极大的依赖。因此越来越多的资源被开采以满足人类的 需求。由于 70% 的地球面积是山地,而且山地都是由于地壳剧烈 运动形成的,很多地下资源都蕴含于山体之中,为了获取资源,人 们也不得不向山地开发。
1) 建筑外型与山形的统一。如果建筑存在的基地自然风光 情的建筑语言使建筑有冲击山体的感觉,给人以震撼的感觉。
秀丽,那么许多的建筑师采取的设计态度就是在满足设计指标要 参考文献:
求下最大限度的对自然地貌的尊重。可以大致总结出“小”“散” [1] 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建筑形体是建筑 的 外 在 表 现 形 式,在 进 行 山 地 建 筑 时,首 先 要决定的是要通过建筑传达一种什么样的建筑情绪,是要以建筑 为表达主体的建筑形式还是要将建筑消隐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 这种主题的确定会影响山地建筑的空间形式。所以说山地建筑 创作的影响因素 很 多,既 受 限 于 山 地 环 境,同 时 灵 感 也 来 源 于 山 地地形,但是决定 性 的 是 建 筑 师 对 山 地 环 境 的 态 度 ,因 为 无 论 是
2. 2 人对空间的体验是第一位的
发展到了现 代,建 筑 已 经 不 再 专 属 于 王 权、富 豪 和 宗 教 了。 民居的生理和心理舒适度越来越多地被设计师所重视。人是居 住的主体,居住空间环境建设的宗旨和原则始终是源于对人们的 关怀。如同建筑的定义不能仅仅局限于建筑外形一样,山地建筑 也不能仅仅局限 于 建 筑 本 身,而 是 要 创 造 适 宜 的 居 住 生 活 空 间。 通过对山地居民和平原城市居民的出行量统计,地形坡度为 10% 的情况下,山地居 民 的 出 行 量 要 低 于 平 原 居 民 出 行 量 的 一 半 ; 当 坡度为 20% 的情况下,山地居民的出行量要低于平原居民出行量 的 4 /5。因此,在进行山地建筑创作时,出行方式是很重要的一个 因素,应将其协调 入 建 筑 设 计 中,才 能 把 人 对 空 间 的 体 验 放 在 第 一位,设计出的作品才有实际意义。
1 山地建筑研究的必要性
1. 1 为了开拓生存空间
由于世界人口不 断 增 长,耕 地 资 源 显 得 越 来 越 匮 乏,供 不 应 求。随着科技的发 展,城 市 建 设 的 面 积 逐 步 增 长,吞 噬 着 原 有 的 农田,可耕用地日 渐 流 失,世 界 大 多 数 国 家 越 来 越 受 制 于 耕 地 面 积的不足。而 在 这 些 土 地 短 缺 的 国 家 之 中,我 国 的 情 况 尤 为 严 重。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与之矛盾的是耕地资源的日益缩减,因 此平原耕地越发显得珍贵。因此,“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保护好 每一寸耕地”早已被我国重视,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在这种 大背景下,由于山 地 建 筑 能 更 多 利 用 广 泛 的 山 地 资 源,因 此 被 越 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所接受,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开始向山地 要建筑空间的行动。
第 38 卷 第 8 期 2012 年3 月
山西建筑
SHANXI ARCHITECTURE
Vol. 38 No. 8 Mar. 2012
·9·
文章编号:1009-6825(2012)08-0009-02
山地建筑设计的必要性及设计方法探讨
张伯榕
(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040)
摘 要:分析了山地建筑设计研究的必要性及设计理念,讨论了山地建筑各种形态类型,对于山地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充分融合,凸
2. 3 山地住区的文脉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的构成单位是一个个的建筑或建筑聚落,而中国古代的 很多城市由于战 争 原 因 依 山 而 建,还 有 一 些 宗 教 的 因 素,因 此 山 地建筑在中国古建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比较著名的建筑如玄 空寺,敦煌石窟,而 比 较 著 名 的 城 市 如 山 城 重 庆,丽 江 古 城,都 是 沿着地势的蜿蜒形成别具特色的城市肌理。而且由于中国有崇 尚自然的文化情怀,而山地建筑依附山势,与自然景观不起冲突, 也迎合了中国文化的这种审美倾向。
3. 3 超越型
迎合山地地形,或者是反其道而行之都是从正或反的方面将自然
从表面上理解,“超越型”山地建筑是脱离了山地环境而要表
环境表达融入到建筑中去。通过对山地建筑形体的总结,我们可 现建筑本身。例如有些建筑设计以和山坡角度相反的方向插入
以把山地建筑的表现分为以下几类。
到山体中去,典型 的 例 子 是 山 西 大 同 的 玄 空 寺,在 峭 壁 上 悬 挑 出
1. 3 为了回归自然
在现代生活中,城市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城市给人们提供 生活便利的同时,人 们 又 承 受 着 紧 张、烦 躁 的 心 理 压 力。 在 城 市 中长期的生活会 使 人 们 更 加 渴 望 自 然,渴 望 宁 静,渴 望 新 鲜 的 空 气,渴望清澈的流水越来越远。而科技的初衷是使人们的生活越 来越舒适,而不是冷冰冰的没有人情味。美国作家约翰·奈斯比 特在其论著《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 10 个新方向》中提出 “高科技与高情感”。并 预 言“美 国 人 正 散 居 到 城 镇 和 农 村 地 区 去”。布莱恩·贝里也写到:“拥有巨额财富和大量闲暇时间的人
“隐”几个特点。以安藤忠雄著名的直岛地中美术馆为例,建筑位
2 山地住宅的设计理念 2. 1 充分利用山地特征以节约用地
节约大量宝贵的耕地是在我国大力发展山地居住建筑的重 要原因。因此山地居住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则是尽量节约用地,建 筑师在进行建筑外形设计时,要尽量依山而建,利用地势,尽量减 少挖土和填土量,这 是 着 重 考 量 的 因 素。山 地 建 筑 的 选 址、设 计 和施工都受制于山地地形,所以说如何利用山地的地势,坡度,是 建筑设计的关键。比如说依附山地地形形成退台式的建筑形体。
2) 形体与地肌的谐调。山 地 建 筑 与 地 面 肌 理 的 结 合 也 是 建
之中会破坏原有的山地形态,所以山地建筑群组的布局方式最好 筑与山体的一种融合方式,地面肌理主要包括自然植被,山石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顺应山形,沿着等高线的曲线方向布置。这种布置方式在造型上 水流。由于建筑是人工筑成,天生与自然的山体树木形成了矛盾
们将在山峦起伏、河 湖 纵 横、丛 林 茂 盛 的 僻 静 环 境 中 发 现 他 们 的 安乐窝。”
为了更接近自然,植 被 好、具 有 自 然 形 态 的 山 地 地 形 渐 渐 的 受到人们的青睐,不 仅 是 旅 游 度 假 项 目 喜 欢 选 择 山 地,而 且 山 地 住宅也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比较著名的是安藤忠雄设计的依 山而建的六甲住宅。比较典型的商业项目是山城重庆的洪崖洞。 同时人们对山野的喜爱源自于人们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喜爱,也是 回归自然心态的 一 种 表 现,在 这 方 面,最 经 典 的 建 筑 作 品 就 是 美 国建筑师赖特的考夫曼别墅即“流水别墅”坐落在幽静的山谷中, 横跨小溪跌水,溶于自然风光之中。
显山地环境的优势特点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山地建筑,节地,自然,地形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中国国土面积广阔,但耕地只占 13% ,而我国众多的人口却 与之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在这种紧张的形势下,耕地便成为了保 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宝贵战略资源。而我国国土面积的 2 /3 是山 地。因此利用山地,开发山地建筑将势必成为未来的趋势。从居 住个体来看,依山 而 居 能 让 居 住 者 更 加 亲 近 自 然,同 时 开 发 山 地 建筑可以提高居住面积和居住质量。总之,在我国进行山地居住 建设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2. 4 山地住区的布局规划别具特色
收稿日期:2012-01-14 作者简介:张伯榕(1982- ) ,男,在读硕士
·10·
第 38 卷 第 8 期 2012 年3 月
山西建筑
常见的平原住宅的布局结构有组团式布局、行列式布局,这 式坡屋面与山体斜面相呼应并穿插椰树。
种布局方式虽然 易 于 设 计,但 是 人 造 感 太 重,如 果 生 硬 搬 入 山 地
3. 1 融合型
来的建筑体无疑是对当时人工技术极限的一种挑战。但是实际
融入山地原有环境的建筑形式,建筑与各山体地段的融合是 上这些建筑通过自己的气势反而更加强调了周围山地环境的特
建筑设计的重点,是一种对自然的谦让态度,建筑环境更富有人 点,可以说是从反面对山地环境的一种回应。所以超越型的建筑
情味、与自然亲和。山腹、山谷、山麓等地段的山地建筑,更多运 形体不仅仅表现出自己应有的建筑性格,同时也将山地的险峻烘
山地植被,山石,流水的纽带。别墅建成于 1937 年,在宾夕法尼 亚州一条幽静 的 峡 谷———熊 跑 溪 上 悠 闲 地 生 长 着。 由 于 山 石 的 落 差 使 流 经 的 小 溪 形 成 了 自 然 的 跌 水,建 筑 就 横 跨 在 这 条 小 溪 上。建筑主体由横向白色的阳台和竖向毛石的片墙穿插而成,第 一层大平台左右 伸 展,第 二 层 平 台 向 前 悬 挑,白 色 的 挑 台 表 示 了 人工的精雕细琢,而 毛 石 则 是 自 然 情 趣 的 缩 影,建 筑 本 身 又 如 同 层叠的岩石一样,与周围山体浑然一体,意趣盎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