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建筑设计浅析
山地建筑设计浅析
环境与设计
Ci ti es a nd Tow ns C on stru ctio n in Gua ng xi
山地建筑设计浅析
●张俊华
摘 要以三个山地建筑设计工程:为例,通过对比分析,探讨了山地建筑设计中如何进行建筑的空间布局,环境景观及建筑设计如何与地形有机结合,交通及绿地系统如何组织等问题。关键词山地建筑设计设计手法:分析比较体会筑自身和观景亭、连廊围合出入口集散广场和几个各具功能的半围合式内院,一方面将建筑的动静功能相对区分开。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将周围的自然景色、阳光、空气、水引入建筑内部。由于建筑的层数较低且位于山脚处,设计时着重处理了建筑的第五立面——屋顶。采用了与白色构架相结合的青灰色坡屋顶,与周围环境非常协调。建筑沿水平方向舒展的布局,使建筑非常自然地融入整个山地环境中。整栋建筑除在入口处设人车集散广场及沿用地周边设置消防车道外,其余区域完全人车分流,创造了一个安静优美的环境。
图4
地,中央低洼地营造出大面积水体,山水相映成趣。保留的大片天然绿地与水体,经轮廓修正,形如树叶分枝成长,寓意了一个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社区。设计中把小区中低密度的高尚区与中高密度的普通区分开设置,中央开放式大型绿地与水体周边布置享有最佳环境和最便于使用公建的独立别墅区。其外围依地势布置由多个住宅组团构成的中、高密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城镇化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与保护有限耕地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此情况下,开发和利用城市周围的山地以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土地紧缺问题,无疑是一种可行的办法。因而山地建筑必然会是我们今后在设计中经常遇到的项目类型,对山地建筑设计方法探讨和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日益凸显。
射布局,建筑与周围景色融为一体新;兴苑南区位于山腰,建筑总体上采用行列式布局,建筑以山为背景,建筑与山体相互映衬,显得非常雅致翡翠园;小区体量规模较大,采用围合向心式多组团布局,非常利于分期建设。突出了建筑顺应山势具有丰富层次的天际轮廓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景。(2)在环境景观设计方面龙虎山庄周围环境优美,在环境景观设计上,注重利用半围合的庭院向周围借景,将建筑内、外景观环境融为一体,新兴苑南区因周围环境景色一般,所以在设计上以小区内部结合地形造景为主翡翠园占地范围较大,;地处新区,场地内、外景色俱佳,设计中在整合内部环境景观的同时,也将对外部景观纳入设计范畴,力求创建一个环境景色俱佳的小康社区。(3)在建筑物结合场地地形的竖向设计方面龙虎山庄结合地形,将山庄客房部分的标准单元沿等高线迭落布置,使建筑高低错落,宛如自场地中生长出来一般新兴苑南区将场地处理为;几个大台地,各台地间自然放坡,台地中间组团的建筑底层架空,作为住宅休闲活动、社交及共享景观的场所,使各台地上的建筑空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翡翠园小区则以结合地形掉层跌落的半地下车库屋面形成的平台,作为住宅出入平台,即解决了处理前后高差及人车分流问题,也用人造的台地扩展了住户的居住生活空间。(4)
人行广场系统布置密度较高,便于区内行人交通便利。停车方式以结合地形的半地下室停车为主,地面停车为辅。整个小区的规划设计坚持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人文、环境、建筑三个方面体现生态主题,创造了一个使人亲近自然,具有生命脉络园林环境的社区文化的高尚居住小区。整个工程预计2006年完工。通过一个个具体的设计,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山地建筑设计内在本质的认识,视野变得开阔了,学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上这三个山地建筑设计的工程实例,从设计时间上,从完成效果上,从建筑规模等级上,从设计的完成方式上存在着许多的不同,但是它们在讲究建筑空间的总体布局,注重环境景观设计,力求建筑物与场地地形在竖向设计上有机结合,交通和绿地系统结合地形的人性化布置等方面本质上是一致。然而在统一的基础上各工程还存在着多样性,它们在具体设计的处理手法及效果上存在着许多不同。(1)在建筑空间总体布局方面龙虎山庄位于山脚,建筑体量规模较小,采用沿水平方向的发散式放
在交通及绿地系统组织方面在交通系统组织上各工程的道路的走向都考虑顺应地形走势布置,实行人车分流,但相比之下翡翠园的道路系统分级更清晰,人行道及广场系统布置密度更高,更有利于区内行人和车辆交通便利。在绿地系统结构布局方面,龙虎山庄的主要绿地结合几个庭院有机布置,新兴苑南区采用以中心叠水绿地和绿化走廊为核心联系各组团绿地的以点带面的布局手法;而翡翠园的绿地系统布局则采用了具有“生命脉络”的结构,把各组团的绿
242004・11
北侧坡度较缓处规划设计六层住宅,采用与一期相协调的行列式平行布局,顺应地形,尽量充分利用土地。在东南角坡度较陡处规划布置体量较小的别墅。别墅顺应地形等高线错位布置,局部突
破行列式的构图布局,严谨中不失活泼。总建筑面积约为48万平方由于用地南北进深小,高差较大,米。南区道路系统结合实际未采用环路式布小区规划采用具有局,而是采用了主干分枝式布置,顺应“生命脉络”的规划结构模等高线走向将各台地上的建筑联系起式,形成与山地地形地貌来。以主干道为界各区内完全人车分结合较好的总体布局。设流。在环境景观设计方面,南区虽位于计中以保存现有地貌和植青秀山旁,但是距离山体太近,视线受被为出发点,所有建筑均限制,所以侧重于小区内部环境设计。顺山势布局,把现存的山除了位于中轴线上中心花园的叠水绿化顶自然植被保留为天然绿
在此总体布局下,小区总体与各组团形成的多层次的社交及园林共享空间,“生命脉络”通过系统串连成一体,打破了刻板的围合边界,使空间更通透、连贯、自然。同时结合绿地系统的生命脉络式布局,整个居住区可按以天然绿地为中心的形式实行分期建设发展,让每一个区的住宅落成时,就能享受到大自然的天然气息,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保持相对的完整性,直至整个居住小区落成。这很大体现了设计中对住户的人文关怀。小区内所有道路的走向均以适应现状地形为原则,主要车行道以一个内环与一个外环形成主要脉络,加以次一级的横向联系道路与人行道,形成整体的交通网络。小区内实行区域性人车分流,以内、外环路与联系道路为分界,每一个区域中为完全人车分流。人行道及
地景观无论从外形还是在内涵上都统一起来,上升到了社区文化的高度,不但提高住户的生活品质,也极大增强了社区文化底蕴。(5)在原生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方面三个工程实例都注重对原生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中尽量减少对原有植被、地貌、水体等原生的生态环境构成要素的破坏,并将其重新规划后组织到设计中去,作为整个建成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各工程性质和规模不同,所采用的处理法各有侧重。龙虎山庄采用保护利用为主的手法,在原洼地处引入水体,并保护原有植被,将周围环境引入建筑新兴苑南区则在保护原;有地形地貌总体格局的情况下,对原有环境采用了改造为主的处理手法,力求突破原有平淡格局,有所创新翡翠园;则是采用了保护与改造并重的手法。在对小区原有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重新建构,形成一个“具有生命脉络”的有机生态子系统。即保护了原有环境,又提升其品质。总之,无论采用何种手法,都是为了避免对原生生态环境进行破坏性开发,使建成后的生态环境更富生机与活力。
2.工程设计实例
基于对山地建筑设计重要性的这一种认识,我对自己以往参加过的一些山地建筑设计项目作了一番回顾,从自己工作各个时期中筛选了三个有代表性的实例进行分析比较,算是对自己在山地建筑设计工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希望能加深对
山地建筑设计内在本质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自身设计水平。2.1实例1,某局培训中心龙虎山庄(见图1)
这是我1995年参加工作后一年做的一个工程方案,算是自己山地建筑设计的起点。该项目建设地点位于现今南宁市隆安县龙虎山风景旅游区内的一个山谷中,周围群山环抱,环境优美。用地为公路边界与周围山脚围合成的一个狭长形盆地,地形起伏不大,用地面积约为1.3公顷。该建筑是一个集会议、住宿、餐馆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建筑综合体,总建筑面积达到9200平方米。在建筑总体布局中,尽量保持原有地貌和植被,充分利用山谷地形,因地制宜,在盆地低洼处引入水面,建筑采用多层方式化整为零,以入口大堂处的餐厅、会议室等公共活动部分为核心,客房标准单元部分呈风车扇叶形发散式放射布置,顺应地势自由伸展迭落。建筑临水而建,利用建
3.结语
随着山地建筑的设计规模和等级的不断提高,以及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我们在进行山地建筑设计时,不但要在技术保证建筑经济、安全、可靠,更要注重建筑的空间及环境设计,运用全局的、系统的、生态的观点来指导我们设计创作,善于学习总结,丰富自身设计创作手法,创作出更多有机的、生态的、具有较高文化品质的山地建筑,为加速我国城镇化进程作出一份贡献。(作者单位:广西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
六层及十一层小高层住宅以构成“生态脉络”叶片的天然绿地为景观中心围合而成。两个分区以内、外两环路相联系。小区内建筑总体上形成以中央水体为中心,顺应地势自内而外,由低层至高层的围合式向心布局(见图5)利用。多层半地下车库在起伏的地形中建立起一个个人造平台作为上层住宅的入口广场及活动平台,建筑总体轮廓线顺应山形走势,以坡屋顶为主,天际轮廓线富于层次。
222004・11
环境与设计
Ci ti es a nd Tow ns C on stru ctio n in Gua ng xi
虽然这个项目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最终实施,但它是我初次独自设计的一个山地建筑实际工程,使我对实际设计工作中的环境协调,地形处理,景观设计等问题有了初步的概念。2.2实例2,新兴苑南区(见图2)新兴苑小区一期工程是获建设部金牌的安居住宅小区。1998年开始在一期南侧规划设计二期工程——新兴苑南区。二期用地位于南宁青秀山风景区北侧一个山腰的坡地上,与一期工程有规划路相隔。建设用地约为4.6公顷,呈不规则刀把形,东西狭长,南北向进深较短,山坡主要坡向北侧,坡向较单一,坡度前缓后陡,场地内最大高差达25米。二期建设标准比一期安居工程有所提高,总建筑面积达5.6万平方米。在进行总平面设计时,考虑到与一期工程的延续性以及用地地形的特点,将南区的主入口以及中心花园绿地、小区会所等公建布置在一期工程中轴线的延长线上。将地形沿南、北向处理为几个平行等高线的台地,台地间自然放坡,建筑布置在各台地上(见图3)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