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监测 ppt课件
体温监测
3、直肠温度(rectal temperatu-re): 置入深度小儿2~3cm,成人6~10cm。缺 点是当体温迅速改变时,反应较慢。
4、鼻咽温度(nasopharyngeal temperature)和深部鼻腔温度:可反映脑 的温度。缺点是自主呼吸时测温可受呼吸 气流温度的影响,有可能损伤鼻粘膜而鼻 出血,有明显出血倾向及已肝素化的病人 不宜使用。
体温监测
(2)年龄:不同年龄由于基础代谢水平不 同体温也不同。婴幼儿体温略高于成年人, 老年人又略低于成年人,新生儿尤其是早 产儿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体温极 易受环境因素影响;
(3)性别;女性体温平均比男性高0.3℃。 女性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出现规律性变 化,排卵后体温上升;
体温监测
(4)肌肉活动:剧烈肌肉活动如劳动、运 动、哭闹可使骨骼肌紧张并强烈收缩,产 热增加,导致体温升高; (5)药物:通过对体温调节中枢或产、散 热过程的影响而使体温发生
朋
人
日
习
友
谋
三
乎
交
而
省
?
而
不
吾
不
忠
身
信
乎
,
乎
?
?
体温监测
牡丹江医学院麻醉学教研室
体温监测
概述 体温监测的方法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课后思考题
体温监测
手术麻醉期间影响体温的因素很多,如: 术前用颠茄类药物抑制汗腺分泌、麻醉药 物对体温中枢的影响、手术室环境温度、 手术敷料覆盖、大量输血输液、术中并发 恶性高热、甲状腺危象(thyroid crisis) 等。
危重病人通过动态监测皮肤温度及中心温 度的温度梯度,可判断末梢循环状态是否 改善,休克是否纠正。
体温监测
测温方法 玻璃内汞温度计 电子温度计:可分为热敏电阻温度计和温 差电偶温度计。具有测量精确灵敏、直接 数字显示及远距离测温的优点。
体温监测
测温部位 测温的部位可分为中心和体表两部分,分 别称为中心温度(core temperature)及 体表温度。 1、口腔温度(oral temlperture):麻 醉和昏迷病人及不合作才不适用。 2、腋窝温度(axillary temperatu-re): 一般比口腔温度低0.3~0.5℃。
体温监测
5、食管温度(esophageal temperature):对血温的改变反应迅速,是体外 循环期间降温和复温过程中监测中心温度 较好的方法。小儿食管测温时置管深度为 〔10+(2×年龄/3)〕。
6、鼓膜温度(tympanic membrane temperature):是目前测量中心温度最准 确的部位。但要求探头柔韧性好。
体温监测
人体体温保持相对恒定除了自主性体温调 节以外,还可由有意识的行为调节来适应 环境。自主性体温调节是在丘脑体温调节 中枢的控制下,通过神经、体液因素调节 产热和散热过程,从而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危重病人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内环境的改 变等,均可致体温过高或过低。
体温监测
正常体温及生理波动 1、正常体温
6、回归热 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数日, 周期地相互交替。如回归热、鼠咬热。
体温监测
7、双峰热 体温曲线24h内出现两个发 热高峰。见于恶性疟疾,革兰阴性杆菌败 血症、黑热病等。
8、不规则热 发热无规律性。见于流感、 支气管肺炎、风湿热等。
必须指出,危重病人由于抗生素、解热药 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以及机体的代 偿反应能力的降低,发热的程度和热型有 极大的改变。
体温监测
7、其他部位测温 皮肤应测10个点以上 取其平均值才有临床意义。也可用4点法, 即平均皮肤温度=0.3(胸部温度+上臂温 度)+0.2(大腿温度+小腿温度)。当血 管收缩心排血量下降时,皮肤温度下降; 反之,灌注良好,温度上升。
体温监测
此外,肌肉测温是将测温装置的细针刺入 三角肌。当外周血管收缩及低心排时,温 度梯度增加;而当心排出量增加时随着外 周血流的增加,数值减少。因此可用于判 断治疗反应。
体温监测
2、非感染性疾病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机械性、物 理性或化学性组织损害;血管栓塞或血栓 形成而引起的心肌、肺、脾等内脏或肢体 坏死;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如恶性肿瘤、 白血病、溶血反应。 (2)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药物热、 结缔组织病、输血反应等。
口温37℃ (36.2~37℃) 肛温37.5℃ (36.5~37.7℃) 腋温36.7℃(36~36.7℃)。
体温监测
2、生理波动 体温可随昼夜、年龄、 性别、活动、药物等出现生理性变化但变 化范围很小,一般不超过0.5~l.0℃。
(1)昼夜变化:正常人体温在24h内呈周 期性波动,清晨2~6时最低,午后2~8时 最高;
体温监测
3、间歇热 发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体温突然上升至39℃以上,常伴有寒战, 数小时后恢复正常。间歇数小时或一至数 天,又再次复发。常见于疟疾、化脓性局 灶性感染。
4、波状热 体温在数天内升高至高峰, 然后逐渐降至正常。不久再发,呈波浪式 起伏。见于布鲁病。
体温监测
5、双相热 体温突然上升持续数天,经 一至数天解热期,又发生第二次热程。持 续数天而完全缓解。见于某些病毒感染, 如脊髓灰质炎、麻疹、天花等。
体温监测
体温升高 体温过高又称发热。一般而言,当腋下温 度>37℃或口腔温度>37.5 ℃ ,一昼夜体 温波动在1℃以上可称为发热。
体温监测
一、体温升高的分级
以口腔温度为例,体温升高的程度为:
1、低热
37.5~38℃;
2、中等热 38.1~39℃ ;
3、高热
39.1~41℃ ;
4、超高热 41℃以上。
体温监测
三、体温升高的原因
1、感染性疾病 各种病原体引起 的急、慢性传染病和急、慢性全身或局灶 性感染,均可出现发热。病原体的代谢产 物或其毒素,作用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系统而释放出致热原导致发热。除原发因 素外,危重病人免疫功能低下,使用多种 抗生素引起的菌群失调,有创监测和体腔 引流等都会导致继发性感染。
体温监测
二、体温升高的热型 1、稽留热 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 达数天或数周,24h体温波动在1℃以内。 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 恙 虫病等急性传染病的极期。 2、弛张热 体温在24h内波动达2℃以上, 波动的下限仍高于正常体温。体温常在 39℃以上,多见于败血症、脓毒血症、重 症结核、感染性心内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