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本论论文

资本论论文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是一个宽泛广义的概念,包括年龄结构、文化结构、职业结构、民族结构、性别结构等。

为某种特定的研究目的,这些结构都是有意义的。

然而要科学认识一个社会性质,只有阶级结构才具有这样的根本意义。

1、从阶级结构看社会结构
二战后,由于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广泛发展,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引发了社会阶级结构的深刻变化。

首先说工人阶级。

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人阶级是不占有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受资本主义剥削的雇佣劳动者阶级。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无论从处延还是内涵来看,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在数量上有了较大增长,在经济活动人口中的比重明显增长,成为本国人口中的大多数。

且由于工人受教育时间增多、劳动技能和平均熟练程度也在提高,工人阶级的素质明显提高。

随着传统制造业的衰落,劳动力大量从物质生产部门转向非物质生产部门,服务业工人大量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工人生存环境得以改善,收入增多、福利保障水平提升。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有了相当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是工人阶级的物质贫因依然存在。

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仍然是受资本剥削、支配和统治的阶级。

只要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没有改变,只要革命的客观因素存在,工人阶级革命意识就不会消失。

再来看资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产阶级是指占有社会生产资料并使用雇佣劳动的资本家阶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也相应出现了新现象。

传统资本家由直接控制企业逐渐过渡到间接控制,于是兴起了一个高级管理人员集团即经理阶层。

脱离经营管理而依靠剪息票为生的食利的资本家愈来愈多。

金融寡头即垄断资产阶级的人数扩大,无限权力增长。

中等资本家的数量稳中有长,是资产阶级中人数最多的部分。

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高级国家行政权力和政治权力的执掌者,成为当代资产阶级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

知识分子中上层的一部分,如高级律师、高级教授、高级专家、高级顾问在资产阶级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然后是中间阶层。

传统中间阶层指的是小企业主、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小商人、小农场主。

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中间阶层是在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
间居于中间状态的各个社会集团,它包括城乡小资产阶级及在资本主义生产和社会管理机构中占中等地位的雇佣工作者。

中间阶层在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上都不是统一的整体,而是互不相同的一些集团的集合体,其中每一个集团在社会的阶级结构中占据自己独特的地位。

可见,中间阶层是个非常广泛的社会范畴,而不是一个社会阶级。

在资本主义社会体系中,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始终是主体性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对抗的发展必然对各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力量对比产生影响,特别是对中间阶层是产生影响,因为中间阶层既是资产阶级争取的力量,也是工人阶级争取的力量。

新中间阶层社会态度和政治态度的两面性决定了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应该积极争取和团结的力量。

2、社会结构多元化概述
总体来看,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结构以多元化为特征。

虽然无论从收入还是从财富占有的角度来看,70年代以后贫富差距在扩大,但都这两个社会群体的相对比例都不大,即构不成“大众”意义。

庞大的中间阶级成为人口学意义上的社会主体,他们被分为很多层次,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属于劳动者。

除了收入最上层和最下层这两个层级外,其他层级的经济地位与阶级地位的对应关系越来越模糊。

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内涵
1、生产资料所有制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依然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但是其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不断演进和变化的。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个体资本所有制是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统一于资本家自身。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股份公司成为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取代个体资本所有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控制权不再统一。

二战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

国家资本所有制指生产资料由国家占有并服务于垄断资本的所有制形式。

国家作为出资人,拥有国有企业的所有权
和控制权。

国有制在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但是由于其主要存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部门,所以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法人资本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的新形式,法人资本所有制是法人股东化的产物。

各类法人(企业法人和机构法人)取代个人或家族股东成为企业的主要出资人,法人股东干预甚至直接参与公司治理,使公司资本的所有权与控制权重新趋于合一。

资本主义所有制经过这些形式的演变,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

2、社会中不同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包括相互交换商品和劳动的关系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对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进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起点,展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考察,深入揭示劳资关系的实质。

作为经济关系的劳资关系,即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马克思对这种经济关系进行了透彻分析和揭示。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马克思详细分析了增加剩余价值的两种主要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着重考察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经历的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研究了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的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关系由形式隶属发展到实质隶属的历史演进。

同时,马克思通过对资本原始积累的研究,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形成过程。

3、资本主义的社会分配
在剩余价值规律依然占统治地位的同时,出现了收入分配兼顾“公平”的情况。

在贫富两极分化依然存在的同时,某些国家中出现了收入均等化的趋向,在阶级剥削依然存在的同时,出现了社会福利制度普遍化的趋向。

资本主义国家善于通过调节税收来影响收入再分配的过程,从而出现靠近经济民主的趋势。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社会保障福利制度不断成型发展,包括社会保险、补助、救济制度,这不仅缩小了贫富差距,缓和了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还保障了公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使政府达到了调控经济的目的。

同时,为雇员提供了社会保障,比如最低工资法和工资集体谈判制、分享制的推行。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利益格局以及从马克思主义立场为基础的评价
利益作为唯物史观的基础,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利益问题历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的重点问题。

资本主义社会的利益矛盾集中体现在阶级矛盾。

《资本论》中,资本的考察常常同劳动者的命运结合起来。

“社会上的一部分人靠牺牲另一部分人来强制和垄断社会发展”,社会表现为两极分化,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贫困的积累。

马克思为了为了分析其对于人类的影响,先后着眼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利益矛盾的分析和对异化劳动的批判。

其中,在研究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时,马克思就是从利益对立的视角出发。

她先后解释了社会关系物化以及劳动异化的概念,把雇佣劳动定义为奴役劳动的最高形式,劳动者一边把创造的财富送给他人,一边把贫穷留给自己。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初期,工人是无条件屈服的,经受着苦难。

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定了统治地位以后,面对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工人阶级在悲惨命运的逼迫下,渐渐意识到,他们必须团结起来,作为一个阶级来强行争得国家法力和社会制度的保护。

十九世纪以来,无产阶级反抗资本的斗争取得一步步胜利,“工厂法”就是一个限制资本肆无忌惮剥削的典型例子。

就马克思主义来看,加强社会对生产过程自发形式的反作用,,抑制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贪婪的本性,尊重“劳动权利的伟大原则”绝不仅是出于人们的良好愿望,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