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天大楼指数的《资本论》理论分析摘要:摩天大楼指数所指出的关于大厦落成与经济危机的百年病态关联在本世纪仍然被屡次验证,本文通过使用资本论中的理论来简要分析隐藏在摩天大楼指数背后的本质原因,解释这种大厦落成与经济危机之间的病态关联。
关键词:摩天大楼指数经济危机资本论一、摩天大楼指数概念1999年,德意志银行证券驻香港分析师安德鲁·劳伦斯经过研究验证了摩天大楼与经济危机的关联,他发现经济衰退或股市萧条往往都发生在刷新世界纪录的摩天大楼落成的前后,并将这种关联称为“摩天大楼指数”。
这一惊人发现被称为“百年病态关联”:大厦建成,经济衰退。
故此,“摩天大楼指数”也被称为“劳伦斯魔咒”。
历史现象1907年美国信贷危机在2008年以来的金融海啸中被反复提及,人们记得当时金融危机席卷全美,数百家中小银行倒闭;人们也记得危难时刻的“救世主”摩根,他注资托市的“英雄行为”化解了危机,也成就了自己“史上最伟大银行家”的声誉。
然而,鲜有人还记得在危机背景下诞生的两座摩天大厦,在1908年至1909年间落成的纽约新加大厦和都会人寿大厦先后成为世界第一高楼。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华尔街40号大厦、克莱斯勒大厦、帝国大厦相继落成,相继成为世界第一高楼,没有人会忘记在1929年10月华尔街股市暴跌,美国经济进由农产品价格下跌而起,又由于金融大崩溃进一步恶化,开始严重衰退,进而引发了世界范围的规模空前的经济萧条。
1973到1975年,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和芝加哥西尔斯大厦再夺全球最高荣誉,而历史教科书中把这段时期的笔墨交给了石油危机。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面对包庇以色列,又不肯对生产石油的发展中国家的提价要求作出让步的西方国家,阿拉伯国家决定利用石油武器教训他们。
石油提价和禁运立即使西方国家经济出现一片混乱,最终引发了1973到1975年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
1997年吉隆坡双子塔楼取代了西尔斯大厦的最高纪录,而亚洲金融危机也正肆虐一时。
有人感慨,1999年诞生的“摩天大楼指数”如果能提早两年推出,很可能马来西亚人会重新考虑是否修建双子塔。
进入21世纪,在2000年至2001年建成的台北101大楼见证了台湾高科技泡沫破灭,台湾曾经繁荣的股市遭遇令人震惊的63%的崩盘,全球股市狂泻,经济受到冲击。
2007年7月21日,迪拜塔被正式确认为全球最高建筑物,当天美股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创出历史新高;在这天之后,次贷和信贷风潮即以风卷残云之势横扫欧美。
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兴建之初,曾有人提起“摩天大厦指数”预言,投资方日本森建筑公司总裁森稔在全球地产界是出了名的“喜欢摩天大楼的人”,自然不会为了一条草根经济规律,就将刚迈出国门的腿收回去。
当时勉强提出的反驳理由是: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是海外投资,这与其他本地私人财团或国有企业斥资兴建的世界级高楼情况不同。
2008年8月,环球金融中心落成,9月,全球金融海啸如约而至。
二、《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的内容马克思的《资本论》从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经济细胞开始,分析了商品的两重性和商品生产过程的两重性,进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特别是他的经济危机的理论,具有极其丰富的生命力和科学内涵。
1.资本的本性是经济危机产生的直接诱因。
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是一个特定的政治经济范畴,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货币、钱、财富都不是资本,只有这些东西被用来当作生钱的工具的时候,它才是资本。
西方经济学家将经济危机的原因归结为“资本家的贪婪”,但是资本家只是“作为人格化的资本”,因此,资本家表现出来的本性只是资本的本性,而资本的本性就是“为发财而发财”。
马克思曾援引英国评论家邓宁的话说:“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者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怕真空一样。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
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如果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1]资本家对金钱的贪婪“就像踏车上的白鼠,一直在快跑,为的是跑得更快”。
[2]也正是资本对利润永无止境的贪婪,推动着生产规模越来越大;而且由于财富中的大部分由资本家占有,他们是资本的绝对拥有者,劳动者的购买力相对于不断扩张的企业产能是趋于下降的。
于是,商品就卖不出去,资本就无法完成周转,企业被迫闲置生产力,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资本的本性是导致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
2.经济危机理论的核心逻辑。
关于经济危机,马克思说:“生产很快就超过了消费。
结果,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所谓商业危机就来到了。
”[3]列宁指出:“危机是什么?是生产过剩,生产的商品不能实现,找不到需求。
”[4]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也指出:“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像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
”美国大萧条时期报纸有这样一段报道,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孩子对妈妈说:“太冷了,为什么不点炉子?”妈妈:“因为你爸爸失业了,我们买不起煤。
”“爸爸为什么失业了?”“因为他是挖煤的,煤太多了。
”社会生产的增长超过了社会购买力的增长,导致生产相对过剩,消费者有需求却没有购买力,于是生产者卖不出产品或服务,不能给员工发足够的工资,一部分人失业,失业的人更缺乏购买力的恶性循环。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的核心逻辑包括经济危机的实质,经济危机的根源和经济危机的特征。
其中生产过剩是经济危机的本质体现。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生产过剩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增长已经超过了劳动群众的实际需要,不是社会产品的绝对过剩,而是一种相对过剩,是相对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出现的过剩。
这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现象。
经济危机的爆发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生产力不可遏止的发展和群众消费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生产过剩的基础。
”《资本论》中有如下论述:“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发展的界限。
”[5]由于资本主义竞争规律和剩余价值的存在,资本主义本身具有一种盲目提高生产能力和无限扩大生产规模的趋势,生产的社会化为扩大生产的趋势提供了物质基础。
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
生产的社会化内在要求各部门、各企业之间以及生产和消费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只有这样,整个社会的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但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使得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之间以及生产和消费之间不可能建立起使经济良性运转所需要的适当的比例关系。
因此,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就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对抗性质,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正是资本主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决定了资本和劳动收入的两极分化,引起群众购买力不足,带来有效需求的不足,从而最终影响到生产领域,导致生产过剩的产生。
这便是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的核心逻辑。
这一内在逻辑受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支配,只要矛盾不解决,经济危机就会与资本主义如影随形。
一次危机过去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其基本矛盾又会逐渐重新激化起来,使另外一次危机成为不可避免。
3.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马克思从社会制度层面去寻找经济危机的根源,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
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于是,资本主义无法消除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决定了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
正如恩格斯所说:“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
资本主义生产产生了新的恶性循环。
”[6]经济危机的这种周期性使资本主义再生产也表现出周期性,这种周期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危机往往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繁荣时爆发,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这时达到最尖锐的程度。
危机首先在商品流通的某一环节出现,然后迅速波及各个部门,最后导致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严重混乱。
危机之后是萧条阶段。
在萧条阶段,商品供给超过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现象有所缓和,生产不再继续下降,失业人数也不再增加,但过剩商品还未完全销售出去,社会购买力仍然十分低下,社会经济呈停滞状态。
萧条阶段之后,市场情况有所好转,生产开始逐步回升,经济逐渐摆脱停滞局面,于是萧条阶段过渡到复苏阶段。
在复苏阶段,由于市场的扩大,价格开始上升,利润渐有回升,从而刺激着资本家增加投资、扩大生产。
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逐渐加快,社会生产超过危机前的最高点,进入经济周期的高涨阶段。
在高涨阶段,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但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只是暂时的,繁荣包含了新的危机的先兆。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经济的各种矛盾发展到尖锐程度时,危机必将再次爆发。
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下一个周期。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基础上对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又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指出生产过剩的危机的重要特点是它的以固定资本更新为基础的周期性,永久的危机是没有的。
固定资本与危机有着密切的关系,马克思谈道:“它们(危机)是以固定资本的生产过剩,是以流动资本的相对的生产为基础的。
”[7]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虽然可以暂时促进复苏,但却不能从根本上使资本主义摆脱危机,相反,它又为下次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的到来创造了物质基础。
于是这种固定资本生产过剩会引起危机周期性的发生。
从1925年英国第一次发生普遍性生产过剩危机开始,每隔8~10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发生一次。
既然经济危机具有上述发展趋势,那么怎样才能消除经济危机呢?据此,马克思提出了他自己的政策主张,那就是:破除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全民所有的公有制,按照社会需要对社会各生产部门实行有计划的调节,对全社会的生产实行统一的组织与管理;推翻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校正社会财富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对产品按照劳动者的利益进行分配。
只有这样,生产关系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性质,保证社会化大生产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从而从根本上消除生产过剩的根源。
三、用《资本论》分析考察摩天大楼指数的内在本质首先,用资本论理论解释经济危机的内在原因。
1. 房地产市场的“生产过剩”,致使其比以往更加有利可图,加之次级房贷的触手可得,民众疯狂地投资“住房”这种商品,这样,间接地通过为“住房商品”的生产企业提供资金的方式扩大了这种商品的供给,其结果是住房市场有限需求的制约下,生产过剩导致的价格下降和交易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