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野

四野

拂去历史的尘埃---双城“四野”前线指挥部旧址双城,古称双城堡,是由南而入黑龙江的第一站。

30多年前,在我刚刚踏入黑龙江的那一刻,首先认识了它。

当列车缓缓驶入双城堡车站时,一座塔楼和一排宫殿式建筑的候车室映入眼帘,“双城堡”就这样亲切而又神秘的刻入了我的记忆里。

每一次的返乡之旅,听到那亲切的报站声,“双城堡车站到了”,都会让我异常兴奋的凝视与眷恋。

上个世纪末,结识了双城文化官员王文山,其时,他是双城文化局长,王文山是土生土长的双城人,对双城的历史了如指掌。

于是双城在我的记忆里越来越清晰了。

人杰地灵的古堡双城建于清初,早在100年前就在关东大地上盛传“南有辽阳府,北有双城堡”之说。

800多年前,这里就是辽金会战的前沿,至今境内仍有17个金代古城遗址。

清嘉庆年间仁宗皇帝御笔钦定双城为“满洲故里”,御笔钦定的原件保存在国家博物馆里。

双城在民国时期就是东北重镇,这里有前后将军府邸,民族英雄唐聚五的府邸,伪满时期蔡运升,台湾国会议员莫得惠都曾是双城的风云人物……他们的老宅,经历了几十年的雨雪风霜,仍然散落在小城的各个角落。

斑驳的印记,似乎诉说着古城往日的历史。

在这些老宅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坐落在双城市东北隅昌盛街的一处宅院。

这座隐蔽在小巷深处的宅院,始建于1917年,是时任吉林省警察厅警务处长赵翼为其姨太太兴建的私宅。

占地576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共有青砖灰瓦顶、木结构硬山式房屋35间,分东西两院。

东院为三合院,一正两厢各5间,共15间。

西院为四合院,东西南北房各5间,两院之间有一月亮门相通。

具有典型的中国晚清民居风貌。

这座老宅的不寻常,在于它承载了一段战火硝烟的历史。

1946年10月至1948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辽沈战役前线指挥部就设在这里。

由于保密工作做得好,在这两年里,双城的老百姓只知道这里驻扎军队,却不知道这里是指挥东北战事的首脑机关,更不知道平型关大捷的传奇将领林彪在此一住就是两年。

伴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前线指挥部的将帅和部队撤离了的双城,昨日辉煌已成为昨日星辰。

从历史中走来的双城,无暇留意自己的脚步,而让双城人骄傲的“四野”前线指挥部,也因林彪的坠毁尘封在历史的记忆里。

前线指挥部旧址成了双城武装部办公地。

尘埃落定,一切都像不曾发生过一样,寂寥无声。

1998年,文化局长王文山不再寂寞,将“四野”前线指挥部保护起来,一直是他以及和他一样的双城人的心愿,只是由于林彪的缘故,始终让人们讳莫如深。

作为文化局长的王文山,他把保护“四野”指挥部旧址视为自己在任的主要职责。

于是多方奔走,八方求援,终于在国家计委争取了100万资金,于1998年4月20日开工修复旧址,到1998年8月1日开馆,整整100天,创造了双城的一个奇迹。

当时把东西两院分别作为前线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和县博物馆。

2001年,“四野”前线指挥部旧址,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6年,哈尔滨市政府,投入巨资重新规划,修复旧址。

把双城博物馆迁出,根据林彪当年的政务秘书谭云鹤的回忆,按原貌修复再现了当年的指挥部。

1998年到2006年,8年的时间,“四野”前线指挥部,一步步从历史的尘埃中走了出来。

1945年,党中央发出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号召,由彭真、陈云、程子华、伍修权、林枫,成立东北局,并派遣二十万干部和十万战士进入东北同原东北的部队组成了东北人民自治军。

由林彪任总司令,负责指挥整个东北战争。

1946年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1948年1月1日更名为东北人民解放军,至1949年3月11日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其时,“四野”雄兵已逾百万。

当时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在哈尔滨,为什么把前线指挥部设在双城?1946年的哈尔滨,还没有建立起巩固的民主政权,社会秩序比较混乱,特务活动十分猖獗,原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将军就是在这时惨遭特务暗杀的。

这件事对赴任不久的林彪触动很大,为避免不必要的牺牲,他决定将东北民主联军前线指挥部秘密移出哈尔滨。

选择双城,一是因为双城与哈尔滨接壤,便于召集会议,二是当时的双城县委书记林诚与林彪是老相识,私交甚厚。

林彪到双城,一眼便相中了这个小巷深处的宅院。

按照他的意图,前线指挥部司令部设在东院。

5间正房的东数第一间是司令员林彪的卧室,第二间是他的办公室,中间为门厅,西面一大间是作战室;东厢房是伙房,西厢房有内勤保卫人员居住。

司令部直属机关则在西院办公,分为机要、侦察、通讯、供给、作战5个处。

前线指挥部的政治部、参谋部、警卫连、卫生所等设于司令部东30米外。

此后两年间,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为核心的军事指挥机构在这里运筹帷幄,夺取了东北战场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2006年末,我们来到修葺一新的前线指挥部,右边第三人王文山2006年岁末,我们又一次走进双城,来到修葺一新的前线指挥部旧址。

东院司令部展厅,林彪卧室,办公室,作战室中的内部陈设,完全按原貌修复。

西面的作战室,略显幽暗的灯光照在挂满整个北墙的“东北军事战略地图”上,也照在硕大的椭圆形会议桌和周围的沙发上。

林彪正站在作战地图旁,微抬右手,似乎在讲解战事,罗荣桓、刘亚楼、谭政围坐在会议桌边,聚精会神地聆听着。

这一处用硅胶塑像制作的场景,惟妙惟肖,让我们穿越历史时空,仿佛回到了60年前。

他们在商讨首战新开岭战役,还是在谋划辽沈战役?这个看似平静的指挥部,导演了一个个震惊世界的伟大战役,改变着历史,抒写着历史,历史在这里刻下了重重的痕迹。

林彪不习惯睡火炕,将行军床放在火炕上林彪卧室中的毛主席像保持的原样这是指挥部中两件原物之一卧室中的沙发林彪办公室这是指挥部两件原物之二中厅排椅新辟建的两个展厅分别设在西院的东西厢房。

东厢房为“四野”将帅展厅。

519位高级将领的照片,一个个气宇轩昂,让人肃然起敬。

西厢房是“四野”战史展厅。

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记录着“四野”辉煌的战斗历程,这支英雄的部队,先后转战东北、华北、华中、华南,从零下40度严寒的东北松花江一直打到零上40度的南疆海南岛。

可谓纵横天下,屡建奇功。

陈列室中还展出了许多珍贵的革命文物。

其中一封电报的文稿,是毛泽东代表中央发给林彪的。

当时在辽沈战役中,究竟是先打长春还是先打锦州,在这个问题上,前线指挥部和中央产生了分歧。

毛泽东主张先打锦州后打长春,以便形成“关门打狗”的有利态势。

林彪则表示反对,认为这样难度大。

为此,毛泽东三次来电晓以利害,终于说服林彪并取得了预期胜利。

这份电文复印件,客观的记载了一段真实的历史事实。

双城一所学校基建时挖出的解放战争时用的机枪历史就是历史,功过自有评说。

我们今天终于能够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客观地看待历史,接纳历史,尊重历史了。

“四野”在双城曾经的足迹,是双城人的骄傲。

随着指挥部的修复,他们还要逐渐修复罗荣桓、刘亚楼的住地,以及前线指挥部政治部、参谋部、警卫连、卫生所等旧址。

到那时,整个“四野”前线指挥系统就完整地连成一片了。

他们无比珍视它,因为它是双城宝贵的人文历史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又何尝不是宝贵的旅游资源,经济资源呢?双城行九月的一个周未,全家驱车来到距哈市西南30公里的双城,是为了前去参观“四野”辽沈战役前线指挥部旧址。

一路上秋景灿烂,满目丰收,沿途国道两旁鲜花簇拥,宜人的气候令人心舒神爽。

此行不仅是拜谒缅怀那些曾经为中国的解放事业立下不朽的功勋的先辈,还有着更深远的意义--父母都曾是四野的老兵,并多次参加重大的战役,而后随军南下,直到重庆。

父亲38年参加抗战,解放战争时期曾在双城战斗过两年之久;母亲47年参军,在四野的野战医院工作,他们对四野老部队充满了感情,四野,就是他们的灵魂所在,就是他们的家。

我们一行的到来,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热情接待,经介绍,才知道双城历史悠久,是东北的名城,也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

古时松花江南有两座古城:一是金国首都阿勒楚喀;一是满族人聚居的双城堡。

双城是嘉庆二十年(1815年),皇帝批准设立的京旗移垦开发区,使双城成为集中安置下放京旗移民屯垦的地方。

金代建有“达河寨、布达寨”两座城堡,统称“寥晦城堡”,两城南北遥相呼应,故称“双城堡”,俗称“对面城”。

因此就有了“南有辽阳府,北有双城堡”之说。

八百年前,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曾在涞流河(拉林河)畔煮酒谈兵,故双城境内至今尚存金代达禾、布达两座古城遗址。

现在的双城,小城不大,古色古香的建筑鳞次栉比,又有现代化的高层建筑相衬托,显得即纯朴又气派,富饶而又美丽。

在众人的引导下,我们参观了“四野”辽沈战役前线指挥部旧址纪念馆。

纪念馆位于市昌盛街优干胡同6号,建于1917年,据说是原吉林省警察厅长张冀为其姨太太盖的一所私宅,后被四野征用。

此宅占地面积5760平方米,外围两米高青砖墙,院内建筑面积650平方米,共有青砖灰瓦木结构的硬山式房屋35间,分为东、西两院,东院为三合院,西院为四合院,中间有一月亮门相通,东院是典型的三合院,一正两厢各五间,前有内墙与外墙相隔,内墙正中为一木结构青瓦脊垂花门楼。

进得院内,但见雕梁画栋,古朴典雅,小径傍柳绿成荫,秋菊争艳,确是个幽静去处,而战争年代,这里却是孕育和策划重大战役的指挥中心。

菊花争艳绿柳成荫1945年10月31日,由11万人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任总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任第二政治委员。

1946年10月,东北民主联军前线指挥部由哈尔滨移驻双城。

当时前线指挥部成员有林彪、罗荣桓、彭真、肖劲光、刘亚楼、周保中、谭政、李运昌等。

前线指挥部在双城期间,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指挥大小战役、战斗多次,其中最著名的有新开岭战役、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冬季攻势和辽沈战役等,辽沈战役作战方针亦形成于此,为解放东北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1948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林彪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任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

1949年1月15日和3月7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东北野战军于3月11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治委员,萧克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

1950年3月13日,根据中央军委指示规定统称:“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

”l955年4月,中南军区奉命改称广州军区,第四野战军番号撤销,部队归广州军区指挥。

林彪塑像四野前线指挥部司令部设在东院。

5间正房的东数第一间为司令员卧室,第二间是办公室,西面是作战室;东厢房作为伙房,西厢房由内勤保卫人员居住。

司令部直属机关则在西院办公,分为机要、侦察、通讯、供给、作战5个处。

东北民主联军前线指挥部政治部、参谋部、警卫连、卫生所等设于司令部东30米外。

在此后的两年间,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三人为核心的军事指挥机构贯彻中共中央的指示,运筹帷幄,夺取了辽沈战役的伟大胜利,解放了全东北,为新中国的诞生创下了不朽功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