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橘 颂

橘 颂

《橘颂》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屈原的生平、文学创作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楚辞》的产生及艺术特点
3.深切领会《橘颂》所讴歌和追求的思想品格及崇高精神
4.体会本诗所体现出来的咏物诗的特点
二、屈原与《楚辞》
1.屈原生平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公元前278),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出身于贵族。

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曾任楚国左徒、三闾大夫等职。

主张举贤任能,彰明法度,联齐抗秦,限制贵族特权。

他的主张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反对和诬陷。

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了屈原。

后顷襄王继位,屈原被放逐江南。

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痛心于国家衰败,终于在秦国攻破楚国都城后,投汨罗江自尽。

2.《楚辞》
《诗经》之后,战国后期,南方产生了以屈原创作为代表的楚辞,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二座高峰。

楚辞的本义是楚国的歌词。

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的楚地歌谣,它大量使用楚国的方言口语,描绘楚国的名山大川、奇花异草和风俗习尚,充满了奇异的想象和炽热的情感。

所谓“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是典型的楚国的乡土文学。

到西汉时期,学者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以及汉代的仿作合编成《楚辞》,后人就把这种诗体称为楚辞,又因为其代表作是屈原的《离骚》而称这种诗体为骚或骚体,并以“风骚”合称诗经和楚辞。

3.屈原主要作品
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

他的作品标志着我国诗歌从集体歌唱进入了文人创作的时代。

屈原留存下来的作品,研究者多认为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等。

他的诗篇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昏庸,表现了诗人进步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人格情操,抒发了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屈原诗作充分代表了楚辞的艺术特点:一是多用神话传说,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辞华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二是长篇巨制,篇章恢宏;三是形成了六言、七言为主的长短不齐的楚辞体;四是多用“兮”字。

《九章》
《九章》是九首各自独立的诗篇,有《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除《橘颂》外,都作于诗人流放期间,内容全为忧国伤时的抒情,比《离骚》更为凄苦和沉痛。

《九歌》
《九歌》是吸取楚地民歌中的神话故事,以民间祭祀歌的形式写成的。

有《东皇太一》(祭天神)、《云中君》(祭云神)、《湘君》(祭湘水神)、《湘夫人》(祭湘水女神)、《大司命》(祭主管人类寿命之神)、《少司命》(祭主管儿童命运之神)、《东君》(祭太阳神)、《河伯》(祭黄河之神)、《山鬼》(祭山神)、《国殇》(祭为国捐躯的烈士)、《礼魂》(祭祀完毕的送神曲)。

《九歌》哀婉缠绵,语言优美,文学价值很高。

尤其是《国殇》,描写了万马千军厮杀的场面,形象生动,悲惨壮烈,动人心魄,是屈原爱国精神的表现。

《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

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诗人叙述了自己信而见疑、忠而见弃的遭遇,抨击了楚国统治集团的无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幽愤,表现了坚贞不屈、九死不悔的爱国精神。

在这篇境界宏阔、气势奔放的诗篇中,诗人运用浪漫的手法,驰骋其无比丰富的想象力,上天入地,把现实世界、神话世界和理想世界融合起来,描绘出一个色彩斑斓、迷离惝恍的诗的世界;塑造出一个志行高洁、顽强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天问》
《天问》全诗372句1553字,是一首以四字句为基本格式的长诗,对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许多方面提出了170多个问题,这些问题有许多是在他那个时代尚未解决而他有怀疑的,也有明知故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的提问,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见解和对历史的总结、褒贬;对自然所提的问题,表现的是作者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对传说的怀疑,从而也看出作者比同时代人进步的宇宙观、认识论。

《天问》以新奇的艺术手法表现精深的内容,使之成为世界文库中绝无仅有的奇作。

三、解题
选自组诗《九章》。

橘颂即赞颂橘树之美。

“颂”是一种诗体,取义于《诗经》“风、雅、颂”之“颂”。

前人多以为此诗作于屈原青少年时代,也有人以为作于放逐江南时期。

清姚鼐“疑此篇尚在怀王朝初被谗时所作”,似更符合诗中“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等句透露的诗人境遇。

南国多橘,楚地更可以称之为橘树的故乡了。

《汉书》盛称“江陵千树橘”,早在汉代以前,楚地江陵即已以产橘而闻名遐迩。

《晏子春秋》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

所以他遭谗被疏、赋闲郢都期间,即以南国的橘树作砥砺志节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咏物名作—《橘颂》。

五、内容赏析
《橘颂》四句一节,共九节,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1-4节,重在描述橘树俊逸动人的外美。

开笔第1节就不同凡响:一树坚挺的绿橘,突然升立在广袤的天地之间,它深深扎根于“南国”之土,任凭什么力量也无法使之迁徙。

那凌空而立的意气,“受命不迁”的坚毅神采,顿令读者升起无限敬意!
橘树是可敬的,同时又俊美可亲。

诗人接着以精工的笔致,勾勒它充满生机的坚根、“绿叶”、“素荣”;它的层层枝叶间虽也长有“剡棘”,但那只是为了防范外来的侵害;它所贡献给世人的,却有“精色内白”,光采照人的无数“圆果”!屈原笔下的南国之橘,正是如此“纷緼宜修”、如此堪托大任!本节虽以描绘为主,但从字里行间,人们却可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嘉树”的一派自豪、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为5-9节,从对橘树的外美描绘,转入对它内在精神的热情讴歌。

屈原在《离骚》中,曾以“羌无实而容长”,表达过对“兰”、“椒”(喻指执掌朝政的谗佞之臣)等辈“委其美而从俗”的鄙弃。

橘树却不是如此。

它年岁虽少,即已抱定了“独立不迁”的坚定志向;它长成以后,更是“横而不流”、“淑离不淫”,表现出梗然坚挺的高风亮节;纵然面临百花“并谢”的岁暮,它也依然郁郁葱葱,决不肯向凛寒屈服。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一句,乃是沟通“物我”的神来之笔。

顿使傲霜斗雪的
橘树形象,与遭谗被废、不改操守的屈原自己叠印在了一起。

而后再以“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收结,全诗境界就一下得到了升华——在两位古今志士的遥相辉映中,前文所赞美的橘树精神,便全都流转、汇聚,成了身处逆境、不改操守的伟大志士精神之象征,而高高映印在历史天幕上了!
《橘颂》所讴歌和追求的的思想品格及精神:
1. “深固难徙,受命不迁”的坚定意志和爱国情怀。

2. “秉德无私,廓其无求”的政治品格。

3. “闭心自慎,淑离不淫”的政治修养。

主题《橘颂》通过赞美橘树,表现了屈原对“受命不迁”、“秉德无私”、“闭心自慎”品德精神的敬仰和爱慕,充满着热爱祖国的情怀和坚贞不渝、绝不同流合污的精神。

六、艺术特色
1.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咏物诗。

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

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

所以宋刘辰翁又称屈原为千古“咏物之祖”。

2.独特的语言风格
《橘颂》一篇,虽以兮字为叹,但为严格工整的四言体制,一反楚歌体制,一反楚歌之风,一反屈原诗作上天入地的一贯浪漫风格,先铺陈写实,咏物托志,后直抒胸臆,直歌述志,颇有中原诗歌之风,与《诗经·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中的一些诗作相似,“显然是受《诗经》艺术手法的影响。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