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二年级下册数学求近似数

最新二年级下册数学求近似数

求近似数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理解近似数的含义,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2、通过独立猜测、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近似数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合理地取近似数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准备练习1、接着数数。

1998、()、()、()9997、()、()、()497、()()、()2、按要求排列下面各数。

1001 996 1008 ()>()>()205 306 402 ()< ()<()二复习练习:1、(试问)“育英小学有1506人,约是1500人。

”育英小学到底有1506人还是1500人呢?为什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思考:后半句约1500人是什么意思?2、(教师小结):我们把1506这个很准确的数字就叫做“准确数”,而1500这个和1506差不多的数就叫做“近似数”。

(边说边板书)我们用近似数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容易记住,所以,一般我们都用整百、整千、整万数。

3、请你说说身边的近似数,找找生活中的近似数。

按照教师的要求,先独立想想,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4、请大家看总复习120页5题.谁来读一下?师:上面这段话中哪些数据是近视数,哪些是准确数?自主做,合作查.5、辨别准确数和近似数⑴飞云江大桥全长1700多米。

⑵2004年瑞安市交通事故6344起。

⑶瑞安市有911个村民委员会。

⑷塘下镇小轿车有8000辆左右。

⑸塘下镇中心小学花木大约有3550棵。

⑹瑞安市实验小学有学生2165名。

说说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6、填空:(1)新长镇的人数是9992人,约是()人.(2)9993是( )位数,这个数大约是( ).(3)392加249的和大约是( ).(4)498元的相机,我只带了349元,大约还差( )元.(5)人身上有206块骨头,约是( )块.(6)一片树林有九百二十五棵树,写作( ),它的近似数是( ).7、综合练习:学校图书馆里有三种图书的本数如下:1、估计一下,哪两种书的总数最接近600本?2、三种书大约共多少本?三、反思:这节课你掌握了求近似数的方法了吗?1.四舍五入法。

这是最常用的求近似数的方法。

用这种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主要是看它省略的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小于5,还是等于或大于5。

如果省略的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4或者小于4,就把尾数都舍去,再把尾数的各位都改写成0;如果省略的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5或者大于5,把尾同学们:在复习中,我发现有的同学对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掌握得还是不太好。

所以,老师要再次强调一下,也请家长们帮孩子作指导。

首先,看这个数是几位数。

然后再根据“四舍五入”的方法求近似数。

如果是三位数,我们就看最后一位,也就是“个位”,如:322的个位数字是2,舍去,所以322大约是320;569的个位数字是9,向十位“进1”,所以569大约是570;898的个位数字是8,向十位“进1”,十位的9加上进位的1又满十了,继续向百位“进1”,所以898大约是900;另外,一些非常接近整百的三位数,也可以看后两位来“四舍五入”,如:307——既可以根据刚才的方法,大约是310,也可以说它大约是300;192——既可以说它大约是190,也可以说大约是200;但注意在估算的时候,方法要统一。

如果是四位数,我们就看最后两位,也就是“十位”和“个位”,超过50就向百位进1,不足50就把最后两位改写成“0”,千位和百位的数不变。

如:1696大约是1700 2360大约是24009050大约是9100 9971大约是10000(连续进位)我们复习了求近似数的方法。

现在我们再来说一说“估算”。

首先,根据“求近似数”的方法,分别求出这两个加数(或被减数和减数)的近似数,然后再用近似数进行计算。

如:(1)382+246380+250=630 [注意:原算式后面不要写得数,新算式后面用“≈”](2)693-381690-380=310(3)504+198 (4)486-315500+200=700 490-320=170(5)406+193410+190=220 (或 400-200=200)【注意:这两种方法都可以。

因为406很接近400,193很接近200,所以也可以看成整百数。

】但是,方法要统一,要么两个数都看个位“四舍五入”,要么就都看后两位估成整百数再计算,不能一个数看个位,另一个数看后两位!大家记住了吗?求万以内数的近似数,要根据要求省略这个数的十位、百位或千位后面的尾数。

如果尾数的最高位不满5,就直接把尾数舍去,改写成0;如果尾数的最高位满5,把尾数改写成0后,还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

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数要求近似到十位(或者说保留到十位),就要看个位。

如果个位的数是小于5(1——4),就直接把个位舍去,该写成0;如果个位的数等于或大于5(5——9),就把个位改写成0,再向十位进1。

如:312≈310,365≈370,1314≈1310,1389≈1390。

同理:如果一个数要求近似到百位(或者说保留到百位),就要看十位。

如果十位的数是小于5(1——4),就直接把十位舍去,该写成0;如果十位的数等于或大于5(5——9),就把十位改写成0,再向百位进1。

如:312≈300,365≈400,1314≈1300,1389≈1400。

求近似数的题目,一般是:“求近似数、估算、保留到什么位”这样的。

应用题就有“约”、“大约”的字眼。

现在二年级求近似数,并没有特别要求你近似到什么位,没有一个同一的标准。

因此造成学生做起来很模糊,老师教起来很茫然。

为了便于学生好理解、便于记忆,所以我跟学生提出了几个要求:1、如果是四位数的,就近似到百位;如果是三位数的,就近似到十位。

2、同一道题目,保留的数位要相同。

就是说,如果是保留到十位的,就大家都保留到十位;如果是保留到百位的,就同时保留到百位。

如果保留的位数不相同,那求出来的近似数就会跟精确数差很远。

如:①416-251≈70(两个数都保留到十位进行计算),②416-251≈100(两个数都保留到百位进行计算),③416-251≈120(416保留到十位约等于420,251保留到百位约等于300)。

④416-251≈50(416保留到百位约等于400,251保留到十位约等于250)。

显然,第一种和第四种解法的得数是比较接近精确数的,第二种和第三种解法的得数就跟精确数相差的比较大了。

第四种解法学生是比较难把握的,他们做的时候往往是随便做出来的,且没一定的规则。

因此我在这种题上,就要求学生都保留到十位来计算。

当然,解题时,也并不是说规定了这个就不能那个的。

其实也并没有一个实在的规定,有时还要看实际情况实际分析,灵活运用、灵活解答。

二年级数学复习课教案(3)一、复习内容: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教材P121第9、10、题和P125第9、题二、复习目的:通过复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三、复习过程;1、复习克、千克提问:(1)1克与1千克比较谁重谁轻。

(2)1000克与1千克比较谁重谁轻。

引出:1千克=1000克2、说出生活中有那些物体的质量是用千克或克作单位的?(先小组说一说然后汇报)3、动手圈一圈(完成教材P121第9、10、题)4、线(估一估再连一连,教材P125第9、题)5、活动内容(每4人一组活动)(1)估一估自己带来的物品各有多重(2)再估一估老师带来的这些物品各有多重,看谁估的最接近实际重量。

然后由学生掂一掂,感受一下。

(老师把准备好的物品的质量贴在物品上的暗处)6、练习作业:(1)计算:3000克+5千克=()千克9千克—2000克=()千克4千克×6=()千克81克÷ 9=()克7千克+500克=()克(2)在括号里填上“>”、“<”、“=”:4千克()4000克48克()2千克5200克()6千克50千克()50克900克()1千克600克()6克7、解决问题:(1)一只小鸡重500克,一只大鸡重2千克,几只小鸡的重量等于一只大鸡的重量?(2)小红买水果。

2元500克 3元500克 8元500克 2元500克买2千克苹果和1千克芒果,小红要花多少钱?案例研习:因式分解一、案例背景设计者:尹振强,衢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学生:衢州市新星初中八年级一班 45人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因式分解二、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在学习本节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式乘法运算,对乘法分配律有了一定的认识;虽然对整式的运算比较熟悉,对互逆过程也有一定的感知,但因式分解一直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原因在于分解因式的方法很多,变化技巧较高,且没有一种一般有效的方法。

教学中要注意把握教学要求,防止随意拓宽内容和加深题目的难度。

教科书对于因式分解这部分内容要求仅限于因式分解的两种基本方法,即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教学中则应让学生牢固地掌握。

三、知识分析。

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第四单元第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式乘法运算的基础上引入的,本教科书安排了多项式因式分解比较基本的知识和方法,它包括因式分解的有关概念,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区别与联系,因式分解的两种基本方法,即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共3课时,其中提公因式法1课时,公式法2课时。

因式分解是解析式的一种恒等变形,学习分解因式一是为解高次方程作准备,二是学习对于代数式变形的能力,从中体会分解的思想、逆向思考的作用。

它不仅是现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且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

本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式运算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事实上,它是整式乘法的逆向运用,与整式乘法运算有密切的联系.分解因式的变形不仅体现了一种“化归”的思想,而且也是解决后续——分式化简、解方程、恒等变形等学习的基础,为数学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分解因式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综上所述,本节课无论是在知识传承,还是在对学生数学思维训练、能力培养上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懂得寻找公因式,正确运用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过程与方法:(1)由学生自主探索解题途径,在此过程中,通过观察、对比等手段,发现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确定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的方法,加强学生的直觉思维,渗透化归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由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过渡到因数分解,再由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运算过渡到因式分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类比思想;(3)寻找出确定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初步归纳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