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激励理论研究

激励理论研究

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 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人的智力 效应,做出最大成绩。
自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国外许多管理 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结合现代管理的实 践,提出了许多激励理论。这些理论按照形成 时间及其所研究的侧面不同,可分为内容型激 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行为改造型激励理 论3大类。
激励理论中的过程学派认为,通过满足人的 需要实现组织的目标有一个过程,即需要通过 制订一定的目标影响人们的需要,从而激发人 的行动,包括弗洛姆的期望理论、洛克和休斯 的目标设置理论、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等等。
什么是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 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
投其所好的需要层次理论
• 员工的需求大致有三种:
从心理上
一是: 权力的需要
二是: 归属的需要
三是:成就的需要
14
投其所好的需要层次理论 •员工的需求大致有三种:
从现实中:
一是: 在薪酬、福利等方面得到 公的待遇;
和谐的人际 关系和团队 士气, 35%
二是: 能够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 三是: 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友谊 良好的人际关 访谈制度 利润分配制度、 团体的接

纳与组织的一致、活动制度、互助金
制度、娱乐制度、教育培训制度
地位 名分权力 责 人事考核制度、晋升制度、

表彰制度、奖金制度、选拔
进修制度、委员会参与制度
促进个体发展的组 决策参与制度、提案制度、环境 、有
织的需要
挑战性的工作 研究委员会计划、
激励理论与应用
第十四章 激励理论研究
第一节 激励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内容型激励理论 第三节 过程型激励理论 第四节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激励的含义
凡将举事,令必先出。日事将为,其 赏罚之数,必先明之。
激励指的是鼓舞、指引和维持个人努 力指向目标行为的驱动力,它对行为起 着激发、加强和推动的推动的作用。
激励理论的分类
(1) 内容型激励理论:
人的需要出发,试图解释是什么因素引起、维持并 且指引某种行为去实现目标这类问题。它着重对激励 的原因和起激励作用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2)过程型激励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是在内容型激励理论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它从激励的起点——未满足的需要到需要的 满足这样的过程来探讨、分析人的行为是如何产生、 导向一定目标和维持下去或最后终止等问题。。
(3)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着重于研究激励的目的。
罗伯特·豪斯和迪尔:综合激励理论—— 概述了上述三类 理论
激励理论的发展
早期的激励理论研究是对于“需要”的研究, 回答了以什么为基础、或根据什么才能激发调 动起工作积极性的问题,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 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 的成就需要理论等。
激励的定义四方面理解:
1、激励有一定的被激励对象 2、人们行为是由什么激发并赋予活力的。 3、是什么因素把人们正被激活的行为引导
到一定方向上去的。 4、这些行为如何保持和延续。
第一节 激励理论的发展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分工与交易 的出现带来了激励问题。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 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 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 的行为。
第二节 内容型激励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三、麦克里兰成就需要理论 四、奥德弗的ERG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
(一)基本论点 这是由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动机理论。该理论认
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 1)生理需要——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身体需要。 2)安全需要——保证身心免受伤害。 3)归属和爱的需要——包括感情、归属、被接纳、友 谊等需要。 4)尊重的需要——包括内在的尊重如自尊心、自主权、 成就感等需要和外在的尊重如地位、认同、受重视等 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个人成长、发挥个人潜能、 实现个人理想的需要。
工作成就感, 25%
薪金/福利/ 待遇, 40%
15
需要层次与激励制度设计
需要层次 需要目标 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策略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社交需要 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
薪水、健康、工作 各种福利、休息、住宅、 环境、身体保健、 福利设备 工作时间
职业保障、意外的 职业保证、退休金制度
防止
健康保险制度、意外保险制度
内容型激励理论-双因素理论
(一)基本论点
1、保健因素概念:赫兹伯格归纳员工非常不满 的因素有:公司的政策和制度、技术监督、与 上级关系、与同级关系、与下级关系、工资、 职务保障、个人生活、工作条件、职务地位等 十项。这类因素,即使得到满足也不能使员工 的积极性得到发挥,称为保健因素。
劳资会议
激励效果
愉快的表情总和精明能干的仪表密不可分
工作文件排放整齐 整洁的工作台面显示了工作的高效率
17
内容型激励理论---双因素理论 20世纪50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 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 进行了调查访问。访问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在 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 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又有哪些事项 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 持续多长时间。赫茨伯格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为材料,着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们在工作中 快乐和满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 结果他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 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 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他把前 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
内容型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需要
1
人格尊重需要
社交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二)理论概括
1、强调需要对激励的重要关系,即需要的 普遍性原理。
2、强调需要分为层次,低一层次需要满 足后萌发高一层次需要,已经满足的需难度大,对员 工的激励力强。
激励理论的发展
激励是管理的重要职能,从泰勒的科 学管理开始,就以定额、生产工艺卡为 奖惩手段,激励员工提高生产效率,其 后的人际关系学派,又提出认可、参与 等社会需要,丰富了激励因素的内容, 从而使马斯洛、赫兹伯格等人得以在此 基础上建立内容模式的激励理论。
学者们对激励进行了研究,形成了内 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行为 改造型理论。(见教材314图14-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