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师院高教自考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论《三国演义》诸葛亮人物形象的塑造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作者姓名:朱志恒准考证号:230111350180指导老师姓名:傅惠敏考生单位:社会考生联系电话:EMAIL:上饶师范学院成教分院2012年 2 月 25 日论《三国演义》诸葛亮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朱志恒江西农业大学,江西上饶摘要:本文认为《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最成功的首推诸葛亮。
罗贯中塑造的诸葛亮人物形象,首先,以史书和民间传说为基础,然后按照作者的道德理想和审美标准加以重新构造,从而成功地塑造出诸葛亮这一“智绝”的光辉形象,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
其次,罗贯中在塑造人物时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同时遵照了文学创作规律。
再次,小说的创作艺术手法大胆、夸张,使人物形象具有传奇色彩,使之成为艺术典型。
关键词:诸葛亮;人物塑造;艺术形象目录引言 (3)诸葛亮的人物塑造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 (3)1.1 人物塑造的历史原型 (3)1.2 小说创作的历史背景 (4)1.3 借鉴史传中的一些著名贤士良相的事迹 (4)1.1.1 周代的姜尚 (4)1.1.2 春秋时的管仲 (4)1.1.3 汉代的张良 (5)2 诸葛亮的人物塑造遵循文学的创作规律 (6)2.1人物的典型性从充分突出诸葛亮在刘备集团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来体现 (6)2.2人物的典型性通过渲染诸葛亮的智慧、尤其是出神入化的军事谋略来体现 (7)2.3人物的典型性从多方面刻画诸葛亮的忠贞品格来体现 (9)3 诸葛亮人物塑造的艺术手法夸张而富有传奇色彩 (10)3.1在创作方法上,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既现实又传奇 (10)3.2对诸葛亮智谋的夸张和渲染并不是罗贯中独创,而是有依可循 (11)3.3 《三国演义》诸葛亮人物塑造的这种类型化特征是古典式的 (11)结束语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作为一部优秀的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不仅善于叙事,而且长于写人。
它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显著特点。
毛宗岗在《读三国之法》中曾将本书的人物塑造成就,概括为“三绝”,即所谓“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
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一绝也。
”这些艺术典型都有鲜明的个性,给读者以强烈、鲜明的印象,在单一、稳定、乃至夸张之中,呈现出一种单纯、和谐、崇高的美。
其中,诸葛亮的人物塑造,在小说中无疑是最成功的。
从小说的第三十八回一直到第一百零四回,诸葛亮一直处于作品的中心地位,他的智慧、忠诚、稳重、大度,深得读者的喜爱。
假设《三国演义》没有诸葛亮这一人物,那会使小说失去不少魅力。
1诸葛亮的人物塑造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诸葛亮人物塑造之所以成功,我们认为罗贯中在创作时,首先,以史书和民间传说为基础,然后按照作者的道德标准和审美标准加以重构,符合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1.1人物塑造的历史原型历史上,诸葛亮(181~234)是汉末三国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出生于东汉末年的乱世,十四岁随叔父诸葛玄离开家乡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几经周折来到刘表控制的荆州。
建安二年,诸葛玄病卒。
诸葛亮和弟弟失去了生活的依靠,便移居南阳(汉代属荆州南阳郡邓县,今属湖北襄樊市),隐居乡间,一边躬耕陇亩,一边关心天下大事,潜心研究治国用兵之道,前后长达十年之久。
建安十二年(207),当时依附于刘表的刘备三顾茅庐,向年仅二十七岁的诸葛亮请教。
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大势,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
刘备听后豁然开朗,恳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诸葛亮被其诚意感动了,答应出山。
从此诸葛亮成为刘备集团的中心人物,创造出非凡的的业绩。
诸葛亮有贬词的言论很少。
陈寿写的《三国志.诸葛亮传》后的《评》以及他《进〈诸葛亮集〉》的表,都对诸葛亮非常地推崇。
陈寿在《评》中说诸葛亮的治蜀,是“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总之,评价诸葛亮是“诚信公道,赏罚严明”。
正是这样,他得到了人民的爱戴。
1.2小说创作的历史背景宋朝和明朝屡遭女真、蒙古等族的威胁,以及地方群起势力的混战。
人们很希望生活能安定下来,不再受战争的困扰。
从陆游的“邦命中兴汉,人心大讨曹”诗句中就透露出南宋人民对北方异族的反感;又因为岳飞屡次抗金取得了胜利,使身处水生火热的南宋人民民心大振。
哪怕在女真族胜利的靖康之祸中,人民也仍敢于反抗压迫。
人们借类似的三国故事来充分表达他们内心寄托的希望和对现实的不满情绪。
根据苏东坡的《志林》记载:“说书人讲三国故事,听众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些记录可以反映当时人们的心态。
虽然当时三国话本,至少二三十种以上,但大至上可归结为“尊刘、抑孙、贬曹”的概念。
在说书的话本中,为了美化刘备及孔明等人,不免贬低曹操及董卓,甚至于丑化孙权及周瑜等人。
事实上刘备的仁义、孔明的足智多谋、曹操的忠奸、董卓的残暴不仁、孙权的平庸及周瑜的忌妒器小都不属实。
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来确定历史人物的形象,这也是当时的环境造成的,作者罗贯中的审美标准也深受其影响。
1.3借鉴史传中的一些著名贤士良相的事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塑造借鉴了史传中的一些贤士良相的事迹。
罗贯中将之改造,集中到了诸葛亮这个人物的形象描绘中。
这样被借鉴的人物有:1.1.1周代的姜尚周代的姜尚,(被后世尊为“谋略鼻祖”)古代传说中曾提到吕望(即姜尚)多年怀才不遇,直到有一天周文王梦见玉帝告诉他:“赐你吕望。
”于是,周文王在渭水遇到了一位垂钓的老翁,一问正是玉帝托梦之人,便拜他做军师。
先秦的《鬼谷子》记载得更为奇妙:“吕尚三就文王,三人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
”这里的“三就情节”和“三顾茅庐”的故事有暗合之处。
1.1.2春秋时的管仲春秋时的管仲是齐桓公的丞相。
曾经是差点射杀桓公的敌人。
后经鲍叔牙竭力推荐,桓公赦免他的罪。
桓公和他畅谈三昼夜,十分投机,发现管仲确实有才华,就拜他为相。
管仲为报桓公的知遇之恩,竭尽全力辅佐,成为齐桓公得成霸业的股肱重臣。
1.1.3汉代的张良汉代的张良是刘邦最得力的军师,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汉马功劳,关于他也有三顾贤人的传说。
这就是班固《汉书》中的“记桥进履”的故事。
故事说张良在桥上遇到了一位老翁,老翁故意扔掉鞋让张良下桥去拾,张良没有半句怨言帮他拾鞋并且恭敬的递上,老翁觉得这个年轻人是个可造之才,于是,约张良黎明的时候在桥上见面,这样试了三次,终于决定把天书给他。
于是张良得以辅佐刘邦成就大业。
上述三位古代贤相的传奇经历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故事,有某种似曾相识之处,这证明罗贯中在创作构思时吸取和化用了传统典籍中的精华。
与此同时,罗贯中在创作中还继承了尊崇诸葛亮的社会心理。
他以历史上的诸葛亮为原型,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段来塑造诸葛亮的艺术形象。
这样的诸葛亮形象,比其历史原型更高大,更美好。
这种崇高的美,作品主要是从诸葛亮人物塑造的性格特点来体现的。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具有以下四个鲜明的性格特点:首先是“智慧”。
小说中的诸葛亮有出类拔萃的聪明才智,他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事物发展的变化规律,遇事能冷静地作出决策,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小说表现诸葛亮的才能是从正面和侧面两方面来刻画的。
在三十六回合(元直走马荐诸葛)中,徐庶曾曰:“以某比之,譬就驽骈譬麒麟,寒鸦配鸾凤尔。
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
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徐庶的这句话正是作者用先声夺人的侧面描写,让读者了解到诸葛亮的智慧。
当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时,诸葛亮这个人物终于开始了正面的描写。
他为刘备提出了“千古奇策”——“隆中对”。
制定了强调人谋、重视任何、联吴抗曹、占据荆益、进取中原的正确战略部署。
从而显示他的智慧,真是“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
”诸葛亮既有正确的战略决策,又有出人意料的“神机妙算”。
他一出山就非同小可:火烧博望(三十九回合博望坡军师初用兵),再烧新野(四十回合),舌战群儒(四十三回合诸葛亮舌战群儒),巧借东风(四十九回合七星坛诸葛祭风),智算华容(五十回合),三气周瑜……一桩桩精彩绝伦的故事情节为我们勾勒出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诸葛亮。
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辅佐刘备打败曹操。
取得三分之一的天下。
此后又奉命入川,于定军山智激黄忠,斩杀夏侯渊,败走曹操,夺取汉中。
又擅用兵法,作“八阵图”、造损益连驽、木牛流马等。
可以说是将计谋、智慧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其次是忠诚。
小说中的诸葛亮是儒家理想的典范。
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将自己的一半人生都献给了刘备的复兴汉室的事业。
刘备在世之时,他辅佐刘备打下三分之一的天下,平定南方。
刘备死后,他尽力辅佐后皇,六出祁山,几度北伐魏国,最后还是操劳过度死于九丈原,为了统一天下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再次是稳重。
小说中,诸葛亮办事很少出差错,只要他一出马,这桩事就一定十拿九稳了。
这正是他的稳重。
草船借箭(四十六回合),诸葛亮在周瑜面前不露声色,通过精心的谋划,利用清晨江面的大雾,很潇洒地“借”到了曹操的百万支箭。
在刘备死后,魏国从五路围攻蜀国,蜀国危在旦夕,刘禅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但是他却在宰相府里平五路(八十五回合诸葛亮安居平五路),其办事纹丝不动,稳如泰山。
最后是大度。
诸葛亮事事处以公心的气度和胸襟,令人肃然起敬。
当刘备三顾茅庐后,他的兄弟关羽和张飞对诸葛亮很无礼。
(第三十八回合)然而诸葛亮并没有放在心上。
在赤壁大战之前,周瑜用十日造百万支箭来陷害他。
但是,他顾全大局,凭自己的才智脱险,事后也没有计较。
(第四十六回合)在平定南蛮时,他七擒七纵,对孟获的大度,令敌人降服。
这些鲜明的性格特点怎能让读者不忘怀?透过这些性格,我们可以感受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光辉形象。
2诸葛亮的人物塑造遵循文学的创作规律《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塑造是遵循文学的创作规律。
即利用典型的细节、典型的环境,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典型艺术形象。
这部小说的创作,建立在史学著作与说话艺术的双重基础之上,所以它既汲取了史学的叙事经验,又继承了说话艺术的虚构手法。
作者运用多方叙事谋略,采取了戏剧化的手段,从不同的叙事层面展现和强化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的人物形象。
2.1 人物的典型性从充分突出诸葛亮在刘备集团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来体现诸葛亮在历史上,尽管一出山就与刘备很投缘,受到刘备的充分信任;但他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却是逐步提高的。
他刚出山时的身份,《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没有记载,估计是幕宾之类。
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夺取荆州江南四郡,诸葛亮开始担任军师中郎将,而此时,诸葛亮的地位还在关、张之下。
建安十九年(214),刘备得益州,诸葛亮升任军师,署左将军府事,其官品与关羽、张飞不相上下,但在刘备集团中的实际地位却超过关羽、张飞。
直到刘备称帝(221),诸葛亮才任丞相,正式成为蜀汉的头号大臣。